肖雯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北京 100029)
積極構建更高標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是半球化趨勢下中國進一步暢通國際市場實現外貿穩健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內營商環境市場化、制度化、國際化調整的先行參考。在全球經貿規則談判2.0時代,數字貿易、貿易便利化、邊境內措施將是各國積極磋商的重要議題(張茉楠,2020),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RCE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是亞太地區涉及新規則的三大代表性方案。“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期,依托國內產業結構范圍經濟和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普及的雙重優勢,中國正積極參與區域數字貿易新規則的協商與構建,努力提升數字賦能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以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為標志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變革有效推動了產業生產端與消費端數字化轉型(丁志帆,2020)。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0年全球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逐次提高,其中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國家農業數字經濟占比分別為12.5%、7.9%,3.3%。農業數字化轉型既是全球數字經濟的重要拓展空間,也是發展中國家保持南北產業內貿易比較優勢的客觀要求。跨境農產品數字采購是農產品消費端數字化轉型的潛在方向,依托網絡交易平臺、智能合約、電子支付和無紙化通關等便利化措施,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將是推動區域農產品貿易增長的新動能。
學界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比較優勢來源的分析是多角度的。基于需求端視角,學者充分討論了進口國人口規模、人均收入、經濟開放、金融開放的出口拉力效應(孫立芳、陳昭,2018;楊月元、黃智銘,2019;陳恭軍,2021;孫致陸等,2021;夏文豪、張溢卓,2021)。基于供給端視角,學者細致考察了勞動生產率、土地資源稟賦、制度質量、政治穩定性的出口推力效應(耿獻輝等,2014;印永龍、佘曉玉,2015;謝汶莉、李強,2015;李文霞、楊逢珉,2019;宋雯彥等,2021)。基于貿易摩擦視角,學者嚴謹分析了非關稅貿易壁壘、文化差異、綠色貿易壁壘、雙邊關系、臨時貿易限制措施對雙邊農產品貿易的顯著影響(宮同瑤等,2012;方慧、趙甜,2018;孫紅雨、佟光霽,2019;王學君等,2021;朱晶等,2021)。
現有研究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分析是比較完善的,但對信息技術優勢與農產品貿易關聯的關注度有待拓展。以中國申請加入CPTPP為契機,分析現有協議成員國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潛在作用,以期為中國農業數字化賦能與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益參考。本文的可能邊際貢獻有:一是基于貿易便利化視角,探討信息技術優勢對農產品跨境消費的優化機制與促進效應,拓展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新競爭優勢來源。二是聚焦亞太地區貿易伙伴,探討中國與CPTPP11個成員國農產品貿易數字化轉型的合作空間,為建立更緊密更開放的亞太數字經濟自由貿易協議提供實證支持。三是基于產業層面貿易數據,識別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不同類別農產品跨境采購的異質性效應,為從數字經濟時代全面提高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提供行業思考。
根據Wilson et al.(2005)和世界經濟論壇年度貿易促進報告,貿易便利化包括市場準入、商業運營環境、邊境管理、基礎設施、電子商務五個維度。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通常設立海關管理、電子商務等章節條款協調貨物服務通關程序標準化和貿易法規透明化,以綜合降低區域內諸邊貿易成本。劉宏曼、王夢醒(2018)發現貿易便利化各項指標顯著降低了中國1995—2015年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成本。李谷成等(2020)指出2011—2018年中國出口“一帶一路”經濟體農產品技術復雜度與東道國貿易便利化水平存在顯著正向關聯。更進一步地,董立、高奇正(2020)拓展研究發現進口國和出口國貿易便利化措施均顯著促進雙邊農業貿易額增長,且貿易便利化具有鄰國正向輻射效應。覃朝暉等(2021)發現中國現有7省自貿區將農業開放尤其是檢驗檢疫和農業投資作為特色建設,這些便利化措施整體上推動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但存在東中西部區域異質性。
綜述發現,伙伴國境內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可從五個方面綜合提高本國貿易便利化水平,整體降低農產品跨境采購成本,顯著促進中國對CPTPP國家農產品出口增長。其一,基于B2B或B2C線上跨境采購平臺,高速安全的信息通信交換技術提高了供求雙方搜索效率和市場透明度,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其二,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通信技術,消費端可實現訂單物流實時追蹤,提高供應鏈可追溯性和原產地規則的可信度,降低貿易追蹤成本與驗證成本(Goldfarb & Tucker,2019;盛斌、高疆,2021)。其三,基于物聯網和數字化智能倉庫,運輸端顯著提高了物流效率,有效減少農產品配送時間與運輸成本 (白永秀、宋麗婷,2021;黎峰,2021)。其四,基于跨境電子單證等無紙化貿易數據交換,信息通信技術的互聯互通提高了各國海關查驗和監管效率。其五,基于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和無時差接入,交易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提高了市場競爭效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壟斷、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由此提出研究假設1。
假設1:CPTPP成員國境內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將顯著增加中國對其農產品出口。
根據跨境消費端的不同,農產品進口流向可分為兩類,一是以原始產成品形態直接進入當地農貿市場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食物需求,二是以中間品形態進入食品加工廠經提煉、研磨、烘烤、脫水等二次生產增值后以加工品形式進入當地消費市場。基于加工需求的跨境農產品采購因其規模化持續化定量化已經形成穩定供應渠道,因此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對其采購成本的降低主要體現在物流成本和通關成本,對信息搜尋成本、追蹤與驗證成本和市場競爭成本的邊際削減作用比較有限。不同的是,基于直接需求的跨境農產品采購因終端重品質化、多元化消費偏好而形成多批次小批量廣來源的厚尾形態采購模式,信息通信技術的普及和提速對其信息搜尋成本、追蹤驗證成本、運輸成本、通關成本和市場競爭成本均有顯著節約效應。因此提出研究假設2。
假設2:進口國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終端直接消費的促進作用比工業間接消費更大。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數據,2011—2021年亞太地區網民規模年均增長率為7.30%,同期中國網民年均增速達7.62%;2015—2020年,中國網絡帶寬增速為43.04%,高于同期亞太地區平均增速近10個百分點。2021年11月工信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指出,基于現有數字通信網絡硬件基礎設施優勢,提升數字服務供給和應用能力。中國快速提升的信息通信建設能力將逐步彌合中國與區域內各進口國的技術差異,各國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跨境農產品采購的成本節約效應隨之遞減。由此提出研究假設3。
假設3:隨著ICT區域普及和中國數字化轉型,進口國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中國農產品跨境采購的促進作用將逐漸弱化。
參考崔鑫生等(2019)對貿易便利化與省際農產品貿易額的實證思路,量化CPTPP現有成員國境內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潛在影響,具體方程和回歸變量如式(1),

式中,下標c,i,k,t分別表示中國c、進口國i、產業k、年份t。被解釋變量為中國對CPTPP成員國產業層面農產品出口額,核心解釋變量idid表示進口國相對于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系數β1若為正,則表明假設1得到支持。控制變量包括經典變量和制度變量兩部分,前者包括兩國經濟規模乘積(gdp)、兩國地理空間距離(dist)、是否陸上邊境接壤 (border),后者包括兩國是否使用相同語言(english)、是否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兩國匯率 (exchange)以及進口國貿易開放度(openness,以進出口貿易額占GDP比重表示)。為緩解遺漏變量和多邊阻力造成的內生性回歸偏誤,式(1)采用年份和產業雙向固定效應(γt、γk)。為控制零貿易值和異方差對系數估計有效性的干擾(Santos Silva & Tenreyro,2006),選用泊松偽最大似然估計法。
核心解釋變量為進口國相對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 (idid),數據來源是國際電信聯盟 (ITU)2007—2017年發布《信息社會測算報告》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①自2018年起國際電信聯盟更換指標統計口徑,為保持統一,樣本期限定為2007-2017年。。如圖1,基于ICT接入度、ICT普及度和ICT使用技能三維度11個細分指標,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指數(The ICT Development Index,IDI)從基礎設施硬環境與人力資本軟環境綜合測算了全球148個經濟體的信息通信技術水平,指標取值越大則一國ICT能力越強。基于此,以進口國與中國的同年度IDI差值構建核心解釋變量idid,若idid為正,則當年度進口國信息通信技術能力強于中國,反之則弱于中國。

圖1 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指數IDI
橫向維度上從圖2可知,CPTPP成員國相對中國的信息通信能力建設具有顯著國別差異。現有11個成員國中,墨西哥、秘魯、越南三國ICT能力弱于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新加坡的ICT能力顯著強于中國,文萊、智利、馬來西亞ICT能力具有微弱優勢。比較2017年與2007年可知,除智利和馬來西亞外,中國與各國ICT建設差距逐漸縮小,既有相對優勢繼續保持。縱向維度上從圖3可知,2007-2017年CPTPP成員國ICT平均建設能力優于中國,同時中國與11個進口國的ICT建設能力均逐年提高,且中國提升速度大于區域平均水平,各進口國相對中國的ICT優勢自2010年起逐年削弱。

圖2 CPTPP成員國相對中國ICT優勢

圖3 2007-2017年CPTPP進口國idid均值
回歸方程的被解釋變量為中國與各國產業層面農產品出口額,參考方慧、趙甜(2018)選取HS編碼第1-24章作為農產品,并將其分為四大類,第一類為活動物和動物產品(第1-5章),第二類為植物產品(第6-14章),第三類為動植物油脂類產品(第15章),第四類為食品酒飲制品(第16-24章)。此外,還將四大分產業貿易額加總至國家層面,以期宏觀考察農業整體出口與IDI優勢的關聯。數據來源是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
控制變量的數據來源包括世界銀行WDI數據庫、法國國際經濟研究所CEPII gravity數據庫、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百度地圖。經過整理,全樣本為2007-2017年中國與CPTPP11國農產品產業層面出口面板數據,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

表1 回歸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方程(1)通過PPML估計法測算的CPTPP成員國ICT優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實證結果如表2,其中列(1)-(3)為產業層面農產品出口, (4)(5)為國家層面農產品出口。列(1)為基礎引力模型下未加控制變量的結果,列(2)(4)分別為產業層面和國家層面全變量回歸結果。同時本文也對全樣本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結果如列 (3)(5),和OLS相比,PPML回歸系數符號一致,系數絕對值偏小但系數標準誤更小,基于系數有效性和無偏性選擇,以PPML為基準回歸。
從表2列(2)可知,idid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在控制產業特征、宏觀經濟趨勢和制度性因素后,CPTPP進口國相對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顯著增進其對中國的跨境農產品采購。因此,假設1得到支持。從經濟顯著性看,區域內成員國對中國的ICT優勢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則中國對其分類農產品出口額平均將增加3.6%。國家層面,如列(4),進口國ICT優勢顯著促進中國農業出口額約2.1%。兩者系數絕對值差異表明不同類別農產品對各國ICI優勢貿易促進效應的敏感度可能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從分產業視角考察CPTPP成員國境內信息通信技術優勢的異質性貿易效應。

表2 信息通信技術優勢與農產品跨境消費
基于HS編碼農業四大類別細分產業分樣本回歸結果如表3列 (1)—(4)。列 (1)—(4)中ex1-ex4依次表示活動物和動物產品、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類產品、食品酒飲制品。系數統計顯著性上,CPTPP進口國ICT優勢對中國活動物產品、動植物油脂產品和食品酒飲制品的出口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植物產品的出口暫未檢測到顯著線性關聯。從系數經濟顯著性看,各國ICT優勢對中國動植物油脂類產品和活動物產品的跨境采購的促進作用較大,食品酒飲類制品次之。
根據BEC分類標準,CPTPP成員國對中國農產品的跨境采購可分為家庭消費和工業消費,即消費者采購和工業采購。不同消費類別下,進口國ICT優勢的農產品進口效應如表3列(5)—(8),比較系數可知,樣本期內CPTPP成員國相對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直接消費的促進作用比間接消費更顯著,由此假設2得到支持。更進一步地,在終端消費中,ICT優勢對加工品類的農產品跨境采購優化作用略大于初級品類。綜上CPTPP國家ICT優勢對中國農業采購的促進作用具有顯著產業異質性特征。

表3 進口國ICT優勢與產業異質性貿易效應
為細致考察CPTPP各國境內IDI分指標優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本文基于產業層面全樣本回歸結果如表4列(1)—(3),其中主變量accessd、used、skillsd分別表示與中國相比各進口國的ICT接入度優勢、ICT普及度優勢、ICT使用技能優勢。從主變量系數大小和統計顯著性可知,進口國在ICT分類指標上的相對優勢顯著且穩健推動其對中國不同類別農產品的跨境采購,且以接入度和普及度衡量的硬性條件即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優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正向影響較軟性條件即人力資本略大。
2011—2020是中國ICT基礎設施高速發展階段,據CNNIC數據,十年間中國網民規模增長至10.11億人,年均增速7.62%,其中農村網民占比近三分之一;國際出口帶寬擴張近十倍體量,達11241.60Gbps,年均增速24.20%。同階段CPTPP各國ICT接入度與普及度也同步推進,各國相對中國的ICT優勢出現動態演變特征,那么雙邊ICT優勢的變動是否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具有時間異質性作用呢?因此引入各國ICT優勢與起始年限的交互項 (ididt、accessdt、usedt、skillsdt),回歸結果如表4列 (4)-(7)。核心變量和三大分指標系數在1%水平顯著為正,交互項系數均在1%水平顯著為負,這表明CPTPP成員國ICT優勢對中國農產品跨境采購的促進作用將逐漸減弱,即假設3得到支持。

表4 進口國ICT分指標異質性和動態貿易效應
CPTPP成員國IDI優勢通過降低中國農產品出口總成本(包括信息搜尋成本、追蹤驗證成本、運輸成本、通關成本和市場競爭成本等)便利與增進其對中國農產品的跨境采購,本文采用中介效應模型驗證這一機制,方程如下式(2)-(4)。

其中貿易成本(cost)為中介變量。若α1、γ3均顯著,則存在中介效應;進一步地,若γ1不顯著則存在完全中介效應,若γ1顯著則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根據Arvis et al.(2016)貿易冰山成本以等價稅率表示,數據來源是世界銀行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tradecost數據庫。該數據庫將農業總貿易成本分為關稅成本和非關稅成本兩部分,為便于系數的直觀比較,本文將成本指數進行最大最小值標準化處理。考慮到不同類別農產品均可受益于電商采購平臺、智能物流、無紙化跨境通關等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帶來的貿易便利,因此本文基于國家層面全樣本進行貿易成本中介效應檢驗,回歸結果如表5。從列(2)(3)可知,進口國ICT優勢顯著降低了農產品貿易總成本,且存在部分中介效應。比較列(2)和(4),CPTPP成員國ICT優勢對中國農產品跨境采購的非關稅貿易成本減緩作用更大。因此各進口國信息通信技術進步有效推動了農產品物流便利化和通關便利化,通過降低貿易成本顯著促進中國農產品全行業出口。

表5 ICT優勢與農產品貿易成本
產業數字融合創新是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以中國申請加入CPTPP為契機,考察現有成員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中國農產品跨境采購的潛在影響,以期為中國農業數字化賦能提供有益思考。通過PPML估計法分析2007-2017年中國對11國分產業農產品出口面板數據,研究得出四點結論:
其一,CPTPP成員國相對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優勢顯著增加其對中國的跨境農產品采購。平均而言,進口國對中國的ICT優勢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則中國對其分類農產品出口額將增加3.6%。其二,進口國ICT優勢對中國農業采購的促進作用具有顯著產業異質性。從四大類別產業看,進口國ICT優勢對我國動植物油脂類產品和活動物產品的跨境采購的促進作用較大,食品酒飲類制品次之,對植物產品的出口樣本期內未有顯著影響。從消費流向看,進口國ICT優勢對終端直接消費的促進作用比工業間接消費更大。其三,成員國ICT對中國農產品跨境采購促進作用存在內生指標差異性和動態弱化特征。其中,以接入度和普及度衡量的硬性優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正向影響較軟性優勢即人力資本略強。其四,CPTPP成員國IDI優勢通過降低農產品貿易成本尤其是非關稅貿易成本以便利和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機制得到實證支持。
在后疫情階段國際班輪運費成本偏高,運輸效率降低,疊加氣候短期異常和地緣政治短期摩擦,世界糧食出口國日益重視優先保障國內供給穩定,合理預期各國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對中國農產品跨境采購的促進作用將出現階段性蟄伏現象,但從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長遠視角看,網絡交易平臺、智能合約、電子支付和無紙化通關等依托信息化通信技術優勢的貿易便利措施,將有效促進中國對CPTPP區域成員的農產品出口規模擴大。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就推動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與培育農產品出口競爭新優勢提出三點政策建議。
第一,構建中國國際農產品云展會,打造標準化線上服務平臺。供求信息的快速搜索與高效匹配是ICT技術對農產品貿易的最前端推動,借鑒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對我國貿易合作國廣約邊際和集約邊際的拓展思路,搭建中國國際農產品線上展覽會。云端展會一方面能基于已有5G通信、光纖連接等實現農產品國際交易對象尤其是終端消費者的更廣泛連接,又能借助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優質農產品生產端跨時空展示。云展會不僅提供進出口商信息接洽與供求咨詢服務,也提供原產地認證、地理標志產權保護服務,為中國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國際信譽背書。
第二,暢通跨境農產品無紙化通關,建立關于農產品電子雙邊文件的綠色交換通道。一方面,出于終端消費對農產品較高新鮮度的消費偏好,如何借助ICT進一步提高海關監管效率是提高中國農產品貿易便利化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CPTPP協議第5章第6條自動化條款對海關電子系統標準化和數據共享已提出明確要求,因此提高標準化電子單證在農產品跨境交易的普及度和透明度將是海關監管的一個調整方向。此外,聯合貿促會等行業協會提高從業者對電子單證的法律理解和制單技能。
第三,提供國民ICT標準技能發展課程,提高國民信息素養。CPTPP成員國ICT分類指標異質性動態貿易效應表明縮小中國相對各國的ICT使用技能差距將是中國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與數字賦能融合度的潛在方向。ICT使用技能按照專業度由高到低分為基本技能、標準技能和高級技能,例如文件復制粘貼、電子表格公式計算、專業語言編程等。工信部“十四五”規劃強調對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暫未充分關注對民眾ICT標準技能的普及培訓。ITU2020年《關鍵指數報告》指出,發達國家的計算機用戶相對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多的ICT技能,這將嚴重限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潛力。因此,大數據時代如何提高民眾對有效信息的搜索與識別能力、對虛假信息的評估與抵制能力等將是建立中國ICT人力資本優勢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