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被譽為廣東的“夢里茶鄉”。為促進羅坑茶葉產業提質增效,探索羅坑中藥產業發展新業態,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紅茶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吳華玲研究員、作物研究所王繼華研究員以及植物保護研究所廖永林等組成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以下簡稱“團隊”)把農業科技知識送到羅坑鎮。團隊運用“理論+實操”相結合的方式,成功組織了“羅坑茶資源特點研究及南藥栽培技術培訓班”,全鎮大小茶企、合作社、家庭經營主體等從業人員近40人參加了培訓。
“茶產羅坑、大埔、烏泥坑者,色紅味醇,經宿不變”。——吳華玲研究員引用唐代陸羽《茶經》、《韶州府志》等文獻關于羅坑茶的歷史記載為培訓班開篇講話,古今融通地講解羅坑茶文化與茶特色,從“輕揉慢捻抹復挑”的制茶工藝,再到茶品牌與文旅融合發展,言語深入淺出,引起培訓會場的陣陣掌聲。
“講起羅坑茶,猶以杏仁香為一絕。”在理論課上,吳華玲研究員表示,得益于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羅坑高山古茶樹得到較好的保護,且具有高含量苯甲醛的珍稀古茶樹種質,可在嚴謹的制茶加工工藝中完美地保留下來,從而形成羅坑杏仁香古樹紅茶。


理論課后,團隊帶領培訓學員到廣東仙塘紅茶業有限公司的制茶車間,現場指導學員學習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制茶工藝。“在萎凋槽進行室內自然萎凋時,嫩葉要薄攤、老葉要厚攤,雨水葉要薄攤、旱季葉要厚攤”,吳教授捧起茶葉,邊說邊向學員們演示。
參加培訓的邵學員表示,“我們鎮幾乎家家戶戶以茶為生,但由于制茶經驗不足,茶葉品質難以提升,銷量一直不太理想。今天聽吳教授的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真是一堂干貨滿滿的培訓課!”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團隊不僅帶來了茶葉提質增效的培訓,團隊的王繼華研究員還講解了“主要南藥品種及其栽培技術”。他詳細介紹了廣東南藥主栽品種及其配套種植技術,并為羅坑鎮的中藥特別是瑤藥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羅坑茶葉產業將迎來鄉村振興的新發展機遇,當地將進一步深化茶旅研學品牌合作,以開拓者的姿態發展中藥事業,促進全鎮特色產業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