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顯妃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確定為推進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一項重要任務。小農戶如何銜接大市場、如何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大課題。
國內學術界對于小農戶如何更好銜接大市場的觀點,本質上是基于當前經濟環境論述政府在其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和發揮什么作用,即權衡監管者和主導者之間的身份轉化方向。在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公平和效率一直是各國政府權衡利弊的關鍵,在小農戶銜接大市場的過程中,若是政府將公平視為第一考量,那么政府必將把控重要環節,以主導者的身份促使現代小農戶銜接大市場,若是政府將效率視為第一考量,適當的自由競爭環境更加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政府只需充當監管者為自由競爭市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實際上公平和效率并不是單一的對立和沖突,兩者之間可以做到和諧和統一,這就涉及到政府對于權力的度量和把控,即“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問題。
尋找小農戶銜接大市場過程中“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是本文的核心內容,探究本問題之前我們應該明白小農戶面對的行為對象有哪些,可以通過小農戶對接市場的分類途徑得到。現代小農戶對接市場的途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通過合作組織增強自身議價能力。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在市場資本涌入逐漸開放的農業農村過程中,憑借其信息、技術、資金和渠道的優勢,工商資本在與小農戶的合作或是競爭中處于強勢地位,對小農戶壓低收購價,同時提高消費者所能承受的最高預期,從而達到商業利潤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小農戶必然競爭不過涉農企業和產銷大戶,處于談判弱勢方,成為風險轉嫁和利益盤剝的對象,處于弱勢地位的小農戶聯合構建合作組織,聚集自有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通過合作組織與其他市場主體對接,增強自身的議價能力。二是通過與企業簽訂契約降低市場風險。首先,小農戶受先天資源稟賦的限制,無法在金融市場上獲得足夠的貸款;其次,農業經營兼職化,使得小農戶缺乏先進技術引進的動力;加之我國現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無法為小農戶提供充分的市場信息,諸多因素導致小農戶對接市場的過程中存在極大的風險。而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充分的市場信息和雄厚的資本,成為小農戶對接市場過程中首選的合作對象,小農戶與企業簽訂契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享企業的優勢資源,降低其面臨的市場風險。
通過上述兩類途徑可將小農戶在銜接大市場過程中面對的行為對象簡化為小農戶和企業。因此,本文構建了小農戶與小農戶、小農戶與企業的博弈模型來分析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
政府尋求公平是以提高公共福利為目標,國外學者關于公共福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帕累托最優,即實現公平和效率上的均衡和理想狀態。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庇古)。但是,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了判斷人一切行為的標準(密爾)。政治經濟學不將人的本性或行為看作是由社會狀態而改變的,而考慮將人作為渴望擁有財富并有能力判斷什么手段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的個體(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即理性經濟人,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成本-收益或者趨利避害原則來面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這亦是分析小農戶行為屬性的基礎,小農戶的行為屬性是農業經濟學和農村社會學中最重要的問題,對此不同學派持有不同的看法。
“生存理性”,以科斯特為代表,認為小農戶的行為是以滿足生存需要和“安全第一”為主的生存理性,即道義型小農戶,將“安全第一”的生存保障作為生產實踐中的原則,進行自我剝削,從而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斷追加勞動并且增加辛苦程度;“經濟理性”,以波普金為代表,認為小農戶和企業主體一樣擁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理性,即個人主義型小農戶,依照理性投資者的原則在生產和實踐中行事,是經濟學上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人,在技術供給有限和要素條件匱乏的情況下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被稱為窮且有效率; “綜合理性”,以黃宗智為代表,將生存理性和經濟理性進行組合,認為小農戶不僅能夠理性地進行成本—收益權衡,還會考慮傳統生存倫理[1]。
小農戶的行為屬性并不是僅有生存理性或是經濟理性,以及經濟理性和生存理性的簡單組合。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其行為屬性復雜多元,在特定的環境中,小農戶試圖在道義允許的范圍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益驅逐之下,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對小農戶的約束力度甚至會趨向弱化,為保證自身生存,小農戶只能進行自我剝削。對此,姜安印和楊志良提出“認知理性”概念[2],認為小農戶的認知對舊情境由依賴性,從而導致其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既有的認知模型,難以通過學習應對變遷之后的新情景,在這種情況下,小農戶往往保持原來的認知模式,其行為模式總是與新情境下的經濟目標缺乏協調性,甚至相背離,即小農戶缺乏認知遷移能力。
與本文相關的文獻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文獻討論了政府是否需要對合作社進行干預。持否定意見的學者認為寬松的法律和政策環境更適合合作社的發展,所以應當限制政府對合作社事務的干預,政府只需對合作社進行扶持、引導和鼓勵即可[3-6];持肯定意見的學者則認為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有助于合作社的良好發展,政府擁有批準建立和發放補貼的權力,但對合作社經營并沒有統一的監管和規范制度,在缺乏精英俘獲的外部約束的情況下,普通社員的利益難以保障[7-9]。第二類文獻討論政府對合作社干預的效率問題。政府干預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治理有其合理性,但政府要把握好在合作社不同發展階段的干預強度,隨著合作社的發展,政府要逐漸降低對合作社的干預強度[10]。第三類文獻討論政府如何治理合作社。合作社經營中普遍面臨的供求“悖論”、精英俘獲或“弱者排斥”、組織制度異化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政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項目合作、資源支持、資格認定、精英吸納和黨群嵌入五個路徑對合作社進行外部支持和治理[11]。第四類文獻討論農戶參與合作社構建的意愿。 “強者牽頭,弱者參與”導致核心社員積極控社、普通社員的有限參與,從而出現了“政府讓我做,做不好與我也沒有關系”的消極現象[12-13]。
本文與已有文獻有兩點不同。第一,在內容上,著眼于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第一類文獻雖然分析了很多政府對合作社的影響因素因素,但只能得出政府是否需要對合作社進行干預,即“要不要進行干預”,無法分析出政府干預的邊界,即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這在某種程度上使關于政府權力有效性的爭論難以更進一步,因為爭論雙方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論點的經驗證據和理論依據。第二類文獻雖然涉及這一問題,但大多數分析是非正式的,難以得到具有廣泛共識的結論。第二,在方法上,以小農戶銜接大市場過程中面對的行為主體為對象,構建博弈模型分析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為相關研究奠定更堅實的微觀基礎。
本文通過構建博弈模型來討論政府權力的有效性邊界。首先,闡述小農戶的行為屬性,即其具有認知理性;其次,分析相關對象在構建合作組織和遵守契約中面臨的各項成本;最后,從社會福利角度論述政府對于公平和效率的權衡,進而構建博弈模型討論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
1.認知理性
認知理性是擁有完整生物神經結構的個體通過生物調節、個體學習和社會學習等各層次的認知過程,建立應對外部環境刺激的穩定認知模式,它關注的是收到的信息與構建的信念之間的充分性,其強形式假設決策者和建模者一樣了解全局,并且能形成“理性預期” (姜安印等2021)[3]。小農戶的認知理性不僅包括新古典理性假設的在既定條件下進行策略選擇,還涵蓋了對外部情境的認知、學習和適應能力,遵循自身主觀信念,強調“想要收益最大化” “需要風險最小化”和“只要滿足就行”,在特定情境下靈活地演化出特定的信念,即小農戶對復雜情境的理性適應性。具體而言,當小農戶面臨生存風險時,小農戶會選擇“安全第一”,構建短缺經濟下的認知模式,可能不會考慮投機經營或長期經營;當小農戶基本生活得到滿足之后,收入進一步提高促使小農戶積極進入大市場,參與市場經營,信息的復雜性和交易風險的增大使得小農戶構建高風險情景的現代市場認知模式;當小農戶進入生存和風險兩種情境交疊階段時,小農戶會構建兩種情境條件下的雙重認知模式,在不同情境下處理具體問題。
2.成本約束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的農村經濟組織形式,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一項新制度能夠產生的原因在于它能帶來潛在的收益[14]。但在合作社的產生和運行中存在各種成本,約束著合作社的發展和創新。市場的運行需要成本,而建立組織,并讓某些權威人士(如企業家)支配其資源,如此便可節省若干市場成本[15]。企業作為“效率為先,效用最大化”的組織,則更看重成本。具體而言,一是合作社構建和運行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合作社的創辦和運行實際上是農戶之間達成交易的結果,小農戶需要花費人力和物力(交易成本)參與合作社的民主監管,而合作社的管理成本隨著規模變大而遞增,合作社為成員提供服務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構成生產成本,小農戶加入合作社之前的自營收入構成其機會成本。二是小農戶與企業簽訂契約和履約過程中雙方存在的成本,簽訂契約之前小農戶和企業雙方都存在信息搜尋成本,簽訂契約之后,由于市場環境不確定和信息不對稱,小農戶遵守契約可能存在機會成本,不遵守契約則面臨違約成本[16]。對于企業而言,最大的成本是管理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會向簽訂契約的小農戶提供先進技術、較完善的存儲冷凍運輸服務,同時派內部技術人員指導小農戶生產。
3.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高綱領,旨在改善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緩解社會某些較為突出的矛盾,政府權衡公平和效率的目的是在國家財力允許的范圍內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在合作社構建和運行中,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性供給和制度性保障,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17]。但由于資源稟賦的局限,小農戶在合作社中處于弱勢地位,導致合作社被精英和內部強權過度使用,小農戶的利益受到損害。為了提高小農戶的福利水平,政府可以參與合作社治理并居于主導地位,遏制合作社內部強權和精英的腐敗行為。對于企業和小農戶的契約遵守方面,政府可以監管違約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充當守夜人的身份。過度自由的市場可能導致強勢企業壓榨弱勢小農戶,不利于小農戶的生存,政府同樣可以以主導者的身份參與企業和小農戶之間的交易,嚴格把控小農戶和企業合作的各個環節,提高小農戶的談判地位,增加小農戶的福利水平[18]。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打擊了企業的交易的自主性,可能影響到社會生產的效率。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政府對合作社構建和契約遵守的干預強度和效率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類比庫茲尼茨曲線)。隨著政府干預強度的增加,政府干預的效率出現先增后減的趨勢,最高點是政府干預效率的最大值,對應的政府干預強度正是本文尋找的“權力的有效邊界”。
1.博弈模型參數
小農戶愿意成立合作社的前提是他們認為自身的努力能夠影響集體行動從而獲得收益。由于自身資源稟賦的限制,大多數小農戶在合作社中被邊緣化,空擔社員之名,合作社實際上被少數精英人物把控,這種“強者牽頭,弱者參與”模式容易導致小農戶積極性不高,形成“政府讓我做,做的不好與我也沒有關系”的懈怠心理[19]。因此,小農戶自發形成合作社的可能性很低,政府參與顯著影響合作社成功構建,并且政府的參與程度是合作社成功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假定政府干預的強度為ε,政府的干預概率為η,精英小農戶參與合作的概率為μ,普通小農戶參與合作的概率為δ,且ε、η、μ、δ∈[0,1]。根據上文分析可知,精英小農戶參與合作的概率與政府的干預強度負相關,即μ=1-(k1+k2)ε(k1、k2>0);普通小農戶參與合作的概率與政府的干預強度正相關,即δ=k3ε(k3>0)。政府監管體系越完善,k1值越小;社會越發達,市場經濟體制越完善,法制法規越健全,k2越大;政府威信越高,小農戶對政府越信任,k3值越大。
假定合作社構建并且運行的成本C=C1+C2+C3,C1為精英小農戶付出的成本,C2為普通小農戶付出的成本,C3為政府付出的成本。在“強者牽頭,弱者參與”的合作社中,精英小農戶付出的成本高于普通小農戶,即C1>C2。合作社的總收益為A=A1+A2+A3+A4,A1為精英小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收益,A2為普通小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收益,且A1>A2,由于精英小農戶對于生產要素的回報率高于普通小農戶,所以,A3為政府參與合作社的收益(提高社會福利),A4為合作社的溢出收益。由于合作社具有準公共物品性,能夠改善市場和風險面前小農戶的不利處境,為小農戶提供市場信息、新型種養殖技術、降低風險和提高融資能力,在合作社成功構建并且運行的基礎上,沒有參與合作社的小農戶也能通過“搭便車”的方式享有合作社的溢出收益。
假定小農戶總數n=n1+n2,n1為精英小農戶的數量,n2為普通小農戶的數量,且n1<n2;精英小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比例為β,普通小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比例為α,且β、α∈[0,1];精英小農戶加入合作社前的收益為B1,普通小農戶加入合作社前的收益為B2,且B1>B2(為簡化博弈過程,此處的B1、B2為凈收益)。
假定政府的行動合集為(干預,不干預),精英小農戶和普通小農戶的行動合集為(合作,不合作)。精英小農戶合作的期望收益為Πo1,精英小農戶不合作的期望收益為Πo2,總收益為Πo=Πo1+Πo2;普通小農戶合作的期望收益為Πc1,普通小農戶不合作的期望收益為Πc2,總收益為Πc=Πc1+Πc2;政府干預的期望收益為Πg1,政府不干預的期望收益為Πg2,總收益為Πg=Πg1+Πg2。

表1 “精英小農戶-普通小農戶-政府”三方博弈模型參數
2.小農戶-小農戶-政府三方博弈模型
由精英小農戶、普通小農戶、政府構成的博弈模型,其策略組合共有八種,根據上述假設和模型參數設置,分析出精英小農戶、普通小農戶和政府的策略組合及利益矩陣如表2所示。

表2 “精英小農戶-普通小農戶-政府”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
(1)精英小農戶期望收益。根據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可知,精英小農戶合作的期望收益Πo1為:

精英小農戶不合作的期望收益Πo2為:

精英小農戶總收益Πo=Πo1+Πo2,化簡整理可得公式(1)如下:

將μ=1-(k1+k2)ε(k1、k2>0)和δ=k3ε(k3>0)代入公式(1)化簡可得:

(2)普通小農戶期望收益。根據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可知,普通小農戶合作的期望收益Πc1為:

普通小農戶不合作的期望收益Πo2為:

普通小農戶總收益Πc=Πc1+Πc2,化簡整理可得公式(3)如下:

將μ=1-(k1+k2)ε(k1、k2>0)和δ=k3ε(k3>0)代入公式(3)化簡可得:

(3)政府的期望收益。根據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可知,政府干預的期望收益Πg1為:

政府不干預的期望收益Πo2為:

政府總收益Πg=Πg1+Πg2, 化簡整理可得公式(5)如下:
將μ=1-(k1+k2)ε(k1、k2>0)和δ=k3ε(k3>0)代入公式(5)化簡可得:

通過公式(6)可知ε二次項的系數-A3[1-(k1+k2)]k3<0,Πg存 在 最 大 值, 且Πg最 小 值 處εg=當ε∈[0,εg]時,ε越接 近0,Πg越小,當ε∈[εg,1]時,ε越接近1,Πg越小。
基于本文的分析前提,政府對合作社干預強度的范圍是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求解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等同于求解ε的范圍,求解政府干預強度區間的前提是政府對合作社進行干預,即政府干預概率足夠大(η≌1)。
小農戶愿意參與合作社構建的前提:小農戶參與合作社構建之后得到的利益大于小農戶加入合作社之前的利益,并且加入合作社前后的利益之差必須大于一個值,這個值為小農戶可接受的最低數額ζ,一旦低于ζ,由于擁有認知理性的小農戶缺乏認知遷移能力,即便小農戶加入合作社能夠改善自身經濟狀況,小農戶也可能不愿意加入合作社,風險偏好型的小農戶(精英小農戶)對于生產要素的回報率高于風險規避型小農戶(普通小農戶),即Πo-B1>Πc-B2≥ζ>0,且A1-C1>A2-C2≥ζ>0。
合作社成立的一個重要條件:小農戶成立合作社需要參與數量足夠多的小農戶,即最低合作比例γ。如果小于最低合作比例,即便存在有合作意愿的小農戶,現實情況下也很難成功構建合作社,而且擁有優勢地位的精英小農戶最低參與比例低于普通小農戶,即α>β≥γ,且αn2>βn1≥γn。
綜上所述可得:

由上式可知,ε0>εc、εg>εc,當合作社有很強的排他性時,未加入合作社的小農戶搭便車收益很小,構建合作社為所有小農戶帶來的溢出收益遠小于小農戶加入合作社得到的收益,即可得ε0>εg>εc。若以小農戶利益為主,不考慮政府干預合作社運行所得收益對社會福利的改善,那么政府最佳干預強度(權力有效范圍)ε∈(0,εc]∪[ε0,1),當ε∈(0,εc]時,合作社的運行環境有利于精英小農戶獲得高收益,當ε∈[ε0,1)時,合作社的運行環境有利于普通小農戶獲得高收益,過于寬松的制度環境可能導致“精英俘獲”,使普通小農戶的利益受損;若政府在權衡公平和效率時偏向公平,政府權力有效范圍為ε∈[ε0,1),若政府在衡量公平和效率時偏向效率,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為ε∈(0,εc]。若不以小農戶利益為主,考慮政府干預合作社運行所得收益對社會福利的改善,那么政府最佳干預強度(權力有效范圍)ε∈[εc,ε0]。
合作社能夠改善小農戶在市場和風險中的不利處境,為小農戶提供市場信息、新型種養殖技術、降低風險和提高融資能力,合作社具有準公共物品性,無法排除其他小農戶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如果能夠提供有效的制度環境避免小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那么影響政府在干預合作社運行過程中權力的有效邊界ε的因素為:精英小農戶和普通小農戶加入合作社后收益的增量、加入合作社的精英小農戶和普通小農戶的數量、政府監管體系的完善程度、社會的發展程度、法制法規的完善程度、政府的威信和小農戶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等。我國現階段政府對于合作社的干預程度適合中等偏上的程度,即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為ε∈[εc,ε0]或ε∈[ε0,1),不同情況下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不一樣。
1.博弈模型參數
小農戶銜接大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農產品流通,自主經營的小農戶主要有兩類渠道將農產品流通到市場上:一是小農戶直接對接市場,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此類渠道從商品經濟發展最初起就存在,但是由于小農戶資源稟賦的限制,只能小范圍小規模進行;二是小農戶與企業簽訂訂單合同,將農產品銷售給企業,由企業將農產品流通到市場上。小農戶跟企業的合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農戶面臨的市場風險,還降低了企業的成本(農業生產使用家庭輔助勞動力而不是較高工資的正式員工)和企業面臨的生產風險,無論是企業還是小農戶都能從合作中獲取利益[20],由此假定:
政府不干預時,在企業和小農戶的合同中,小農戶需要交付給企業的農產品數量為q,合同商定的價格為p,市場價格為p*,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等一系列成本為c,企業銷售收入為r,企業和小農戶任何一方出現違約行為時,起訴成本為s。由于小農戶生產規模小,所以s>>r、s>>qp。
政府干預時,政府提供一個小成本訴訟部門,無論起訴的主體是企業還是小農戶,起訴成本為s*,即s*<<s。當企業違約時,政府會對企業進行處罰f,當小農戶違約時,政府只責令小農戶按照合同商定價格將農產品出售給企業,而不對其進行處罰,熟人社會下小農戶違約的道德成本和后續合作中斷損失為e。政府干預成本為b,政府收益為a=s-s*,等同于社會福利的提高。政府干預的概率為η,小農戶履約的概率為θ,且ω=k4ε(k4>0),企業履約的概率為ω,且ω=k5ε(k5>0),即小農戶和企業的履約概率與政府干預強度成正比,由于政府對企業履約行為的威懾力度大于對小農戶的威懾力度,所以k4<<k5。
假定政府的行動合集為(干預,不干預),小農戶和企業的行動合集為(履約,違約)。小農戶的期望收益為Πf;企業的期望收益為Πe;政府的期望收益為Πg。

表3 小農戶-企業-政府三方博弈模型參數
2.小農戶-企業-政府三方博弈模型
由小農戶、企業、政府構成的博弈模型,其策略組合共有八種。根據上述假設和模型參數設置,分析出小農戶、企業和政府的策略組合及利益矩陣如表4所示。

表4 小農戶-企業-政府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
(1)小農戶、企業和政府的期望收益。根據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可知,小農戶的期望收益Πf為:

根據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可知,企業的期望收益Πe為:

根據博弈模型的利益矩陣可知,政府的期望收益Πg為:

基于本文的分析前提,政府對小農戶和企業合作的干預強度的范圍是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求解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等同于求解ε的范圍,求解政府干預強度區間的前提是政府進行干預,即政府干預概率足夠大(η≌1)。
將ω=k4ε(k4>0)、ω=k5ε(k5>0)、a=s-s*和η≌1代入 (7)、 (8)、 (9)式化簡可得:

(2)結果分析。通過(10)式可知ε的二次項系數(qp*-qp+e+s*)k4k5>0,Πf存在最小值,且Πf最小值處當ε∈[0,εf]時,ε越接近0,Πf越大;當ε∈[εf,1]時,ε越接近1,Πf越大。
通過(11)式可知,ε的二次項系數(qp-qp*+f+s*)k4k5>0, Πe存 在 最 小 值, 且Πe最 小 值 處當ε∈[0,εe]時,ε越接近0,Πe越大;當ε∈[εe,1]時,ε越接近1,Πe越大。
通過(12)式可知,當s>2(s*+b),即政府干預成本和政府干預時契約雙方的訴訟成本之和遠低于政府不干預時契約雙方的訴訟成本,Πg存在最大值,且Πg最大值處當ε∈[0,εg]時,ε越接近0,Πg越小;當ε∈[εg,1]時,ε越接近1,Πg越小。
綜上所述可得:

由上式可知,εg>εf>εe,政府最佳干預強度 (權力有效范圍)為ε∈[εf,1],在[εf,1]區間上,小農戶和企業的期望收益遞增,且該區間包含了政府最佳期望收益。由可知,影響政府在干預小農戶和企業契約遵守過程中的權力有效邊界ε的因素為:小農戶和企業簽訂的合同交易規模、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政府干預下小農戶和企業的訴訟成本、社會道德的約束、政府對企業和小農戶履約行為的威懾力度。
由于政府為保障小農戶權益而僅要求違約的小農戶執行契約,所以政府干預強度對小農戶遵守契約的概率影響不大,小農戶遵守契約主要依靠熟人社會道德和后續合作機會的約束,良好的社會習俗環境下小農戶遵守契約的概率極大,但是本文分析的一個前提是帕累托改進:違約的企業將違約所得超額收益的一部分分給小農戶,補償金額超過小農戶損失即可實現社會福利的改進。實際上,沒有政府的干預,企業不會主動與小農戶分享這部分超額收益,而一旦企業違約,對小農戶利益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對于小農戶而言,傾向于政府的增強干預力度。在政府干預下,企業違約受到的處罰對企業經營影響非常大,所以政府干預強度越大企業遵守契約的概率越高。但政府的干預對小農戶影響不大,一旦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格,如果小農戶選擇違約,企業對生產規模極小的小農戶進行起訴,起訴成本遠大于企業跟單個小農戶合作能夠得到的收益,導致企業利益受損,所以企業傾向于政府干預雙方契約的遵守。綜上所述,在小農戶和企業的契約遵守中,權力的有效范圍為ε∈[εf,1]。若不考慮社會福利改進時,政府的干預強度適合強干預,考慮社會福利改進時,政府的最佳干預強度則在εg附近。
本文通過構建小農戶-小農戶-政府和小農戶-企業-政府的博弈模型,基于小農戶銜接大市場兩條路徑:通過合作組織增強自身議價能力和通過與企業簽訂契約降低市場風險,探究政府在小農戶銜接大市場過程中權力的有效邊界,得到如下研究結論:
小農戶通過構建合作組織(合作社)可以增強在市場交易中的議價能力,但是由于自身資源稟賦的限制,小農戶無法自發形成合作社,需要政府的干預,政府干預的強度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考量,即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問題。在本文的假設條件下,如果能夠提供有效的制度環境避免小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那么影響政府在干預合作社運行過程中權力的有效邊界ε的因素為:精英小農戶和普通小農戶加入合作社后收益的增量、加入合作社的精英小農戶和普通小農戶的數量、政府監管體系的完善程度、社會的發展程度、法制法規的完善程度、政府的威信和小農戶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等。若以小農戶利益為主,不考慮政府干預合作社運行所得收益對社會福利的改善,那么政府最佳干預強度(權力有效范圍)ε∈(0,εc]∪[ε0,1);若政府在權衡公平和效率時偏向公平,政府權力有效范圍為ε∈[ε0,1);若政府在衡量公平和效率時偏向效率,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為ε∈(0,εc]。若不以小農戶利益為主,考慮政府干預合作社運行所得收益對社會福利的改善,那么政府最佳干預強度 (權力有效范圍)ε∈[εc,ε0]。我國現階段政府傾向于公平,對于合作社的干預程度適合中等偏上的程度,即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為ε∈[εc,ε0]或ε∈[ε0,1),不同情況下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不一樣。
小農戶銜接大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農產品流通,小農戶通過與企業簽訂契約可以降低市場風險,但契約雙方都存在潛在違約行為,需要政府對雙方契約遵守行為進行干預,政府干預的強度涉及到政府對公平和效率的把控,即政府權力的有效邊界問題。在本文的假設條件下,影響政府在干預小農戶和企業契約遵守過程中的權力有效邊界ε的因素為:小農戶和企業簽訂的合同交易規模、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政府干預下小農戶和企業的訴訟成本、社會道德的約束、政府對企業和小農戶履約行為的威懾力度。政府干預強度對小農戶遵守契約的影響不大,小農戶遵守契約主要依靠熟人社會道德和后續合作機會的約束,良好的社會習俗環境下小農戶極易遵守契約,加之,沒有政府的干預,企業不會主動與小農戶分享違約所得的超額收益,一旦企業違約,對小農戶利益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對于小農戶而言,傾向于政府的增強干預力度。在政府干預下,企業違約受到的處罰對企業經營影響非常大,所以政府干預強度對企業的影響極大,一旦小農戶選擇違約,企業對生產規模極小的小農戶進行起訴,起訴成本遠大于企業跟單個小農戶合作能夠得到的收益,導致企業利益受損。因此,企業傾向于政府干預雙方契約的遵守,政府在小農戶和企業的契約遵守中,政府權力的有效范圍為。若不考慮社會福利改進時,政府的干預強度適合強干預,若考慮社會福利改進時,政府的最佳干預強度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