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是地球生態的核心話題。善待環境,保護的是人類自身。國際社會也是一個生態圈,以國際政治為基礎的全球環境充滿了爭議、競爭與斗爭。中國的國際傳播置身于“西強我弱”的國際環境中,面臨極其復雜嚴峻的輿論生態。做好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傳播,既要講好中國故事,又要講明中國道理。創新生態文明的國際傳播路徑,要遵循物種多樣性與生態有機平衡的規律,結合國際傳播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用多樣化的聲音來表達中國的立場、觀點和話語。
【關鍵詞】生態文明 國際傳播 講故事 講道理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世界上最好的效果,積極推進國際相關領域合作,彰顯了負責任大國形象,樹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典范。尤其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面對國際沖突,中國顯示了大國風范:始終從國際爭端的歷史經緯和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判斷;同時,積極勸和促談,維護世界和平及全球經濟秩序的穩定。中國的立場是堅定的: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制度爭議客觀存在,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是命運共同體。
一、生態文明:人類的反思與中國的理念
戰爭是人類制造的最大生態危機。隨著全球軍備競賽的急劇強化,人類創造的先進武器,如核武,完全能夠在頃刻之間毀滅地球。不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預遠不止此。科技創新既可以改善環境、造福人類,也可能摧毀生態、禍害人民。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經可以上天入地,登陸月球、火星,深潛大洋海底。
然而,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索求無度,地球的臭氧層遭破壞,水資源被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加上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森林減少、水土流失等等,給地球帶來無盡的惡性生態變化。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棄物的積累也危害到全球環境。
善待環境,保護的不僅是地球,更是人類自身。人如果不能文明地對待環境,必然受到“環境反彈”的無情懲罰。今年6月,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便因遭受洪水沖擊,不得不將公園所有5個入口全部關閉。這是自1988年黃石公園遭遇破壞性野火侵襲、被迫關閉全部入口34年來的首次重大環境危機。而隨著全球變暖、冰川消融、水平面上漲,許多太平洋島國面臨沒入海洋之虞。
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是地球生態的核心話題。必須承認,大多數人為的環境災難都是過分發展的惡果。例如,世界人口的增長、都市化人群的聚集、加速度生產方式制造的污染、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產生的浪費,種種“現代化”的副產品導致大自然傷痕累累。而良好的生態、美好的環境,卻可能是現代經濟的寶貴資源。例如,旅游等“無煙工業”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發展和明顯的生活改善。一方面,人類不能不發展自身的福祉;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看護好大自然這個唯一的生存家園。要克服環境與發展的天然矛盾,人類必須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與再生。
面對近代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生態變化,覺醒的人類日益認識到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共生關系,維持生態平衡、追求永續發展的理念發展起來。環境友好型經濟與可持續式發展成為全球生態文明新的“政治正確”。
從聚焦“地球之子”到環視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文明的視野不斷擴大。于是,環境保護成為不同意識形態陣營少有的可以暫時擱置分歧、追求合作的領域。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先進文明的繼承者和創新者,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理論上,新一屆黨中央創新科學發展觀,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的全過程。我國領導人近年來提出了許多朗朗上口的金句,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倡導建設美麗中國,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在實踐中,中國的空氣污染(特別是城市霧霾)、水體污染(尤其是工業污水排放)、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和化學品積蓄)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中國還初步形成了生態環保的法律體系,既包括環境保護法、生物安全法等綜合性法律,也包含針對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噪聲、放射性等污染防治的專門法律,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系統,還包括野生動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生態環境維護力度空前。①
人民的福祉是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追求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可持續地創造物質財富,不僅增強了國家的實力,而且為全球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例如,北京冬奧會的一大亮點就是綠色:所有場館都由綠色電能供應,先進的制冰技術碳排放量趨近于零,在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示范性的正能量。
在工業化、城市化的經濟進程中,發達國家付出了重大的環境代價,經歷了先破壞、后修補的發展過程,威脅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延續至今,成為全球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生死問題。對此,西方工業世界是最需要認真反省的。而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則可以對西式“征服自然”的狂妄理念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晚于工業發達國家,使中國得以繞過許多環境和生態陷阱,這也是一種“后發優勢”。例如,在公眾監督(包括國際輿論的審視)下,中國政府有力地推動了“城市霧霾”問題的解決,使北京近些年來空氣質量明顯好轉。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既需要借鑒外界的經驗,在批評和監督中獲得長足的進步,也必須主動地反對不顧生態平衡的“GDP主義”與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目標。
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中國正在從跟隨者轉變為重要的參與者和積極的貢獻者,正在從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邁向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也是美國政要雖然對中國多有指責,但在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不得不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原因。
國際社會也是一個生態圈,本身就是大國博弈與政治角力的戰場。在國際關系中,作為人類不同群體重要代表的國家之間充滿了爭議、競爭與斗爭,以國際政治為基礎的全球環境遠非和諧。經濟迅速崛起的中國更是被堅持“一國獨大”的美帝國視為假想敵。
二、國際傳播:失衡的生態與中國的創新
在俄烏沖突中,盡管中國恪守中立,謹言慎行,不貿然卷入,不授人以柄,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集團仍然不斷挑釁,步步緊逼,一再迫使中國選邊站隊。白宮威脅道:若中國不站在對俄制裁的“歷史正確”一邊,將采取報復措施。②此外,美國在亞太地區拼湊針對中國的“五眼聯盟”“四邊機制”“三方伙伴”“雙邊同盟”(被稱為“五四三二”陣勢),構建“亞太版北約”,擺明了要以遏制中國崛起為戰略重心。美國政要還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是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戰者”,是美國的“首要敵人”。
在靠“實力”說話的全球世界,所謂“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國際秩序”就是美國的全球霸權統治,就是美西方說了算的國際政治定義權。特別是習慣了支配全球的美國統治精英,更是迷信超級霸權的力量,把一個全球世界變成了美帝國的家天下。他們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實行雙重標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他們強行將國內法延伸到全球,實施“長臂管轄”,今天譴責這個,明天制裁那個,不聽從、不追隨便是大逆不道,必欲鳴鼓率眾小子圍攻之。中國的國際傳播便置身于這樣極其復雜嚴峻的生態環境中。
(一)創新生態傳播:講故事與講道理
生態學的觀點認為,在大自然中,地球生物都以群落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于動態平衡之中。生態文明要求人類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和發展目標,尊重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樹立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規范。
然而,生態環境并非專指自然,也包括社會。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也意味著人類不同群體之間的和平共處。所謂“地球生命共同體”講的首先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無政府主義的全球世界,實力決定權力;真正能夠長久維持世界和平的,還是人類社會的生態準則,或曰地緣政治的權力平衡。
美國無法阻擋日益強盛的中國崛起。盡管白宮將中國視為重要競爭者甚至頭號敵人,但也不能不就全球局勢與中國打交道、做交易。就在2022年3月18日,在中美兩國元首的“云會晤”中,美國總統拜登再次重申其對中國多次作出的“四不一無意”承諾: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和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雖然這些承諾與美國當前的行為并不相符,能否踐行還是很大的疑問;但至少提供了中國“與狼共舞”、中美“斗而不破”的基礎。
認知傳播中有所謂的“原產國效應”,說的是消費者對品牌質量的感知,受到誕生地或產品來源的重要影響。外國民眾的中國形象,包括中國媒體的傳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國家的政治形象。在當前美西方控制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的國家形象面臨嚴峻挑戰,要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文明中國形象,絕非一日之功。
面對輿論圍攻與學術圍堵的國際挑戰,在不利的生態環境中,旁逸斜出、劍走偏鋒的傳播往往比正面出擊更為奏效。
1.講好中國故事,改善中國形象
就生態文明的國際傳播而言,講故事是一個不錯的策略。2021年中國關于象群“云南遷徙”的事件性報道,是一個難得的成功案例,它“提供了一個‘由小見大 ‘以客觀展示替代主觀說服 ‘訴諸于畫面而非語言的新視角”,③帶來了世界輿論難得的正面反饋。
“象群事件”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它處理的不是一個涉及政治的事件,不是一個國際傳播的難題。在當前的國際政治和輿論生態中,最需要和最可能“講好中國故事”的,正是在這類涉及地方經驗的非政治領域。
不是難題并不意味著不重要。非政治領域和地方經驗往往很有效。在當今數字化和后現代的傳播環境中,某些非重大的偶發事件完全可能在無意中成為熱門話題,產生始料未及的后果——包括樹立中國可親、可愛的民族形象這種正面宣傳的效果。中國的都市生活、文學藝術、新聞事件、熱點人物等社會生態,有許許多多充滿趣味性的事例,只要有心人注意挖掘,會獲得全球公眾的廣泛認可。如此點點滴滴而又持之以恒,定能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好感和友誼。
2.講明中國道理,傳播生態文明
正如在其他問題上的輿論圍堵一樣,西方國家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指責也從未放松。其中,環境治理的“威權主義”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種負面攻擊。其實,以“自上而下”定義的所謂“威權主義環境治理”模式,只是意識形態主導下的一種“邪惡”想象。這頂帽子戴不到中國頭上。
在中國,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與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并行不悖,事實上,國內大量環境污染案例和生態爭議事件是地方知識精英首先關注,然后通過媒體報道公諸于世,才得以解決的。④當然,中國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還在進步之中,會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文明。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消減方面,中國還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在國際論爭中仗義執言,據理力爭,反對先期發達的西方國家以“全人類”代表的資格宣揚“環境原教旨主義”、限制發展中國家經濟進步的不公平做法,捍衛了后發國家的發展權。
在2009年談判全球碳減排協議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某些西方國家虛偽地以權利義務平等的名義,將環境破壞的后果平攤到全球國家,要求發展中世界一起承擔歷史上工業發展的代價,實際上是要剝奪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合法權益,極不公平,極不合理。中國對此進行了有力的回擊,理直氣壯地駁斥了西方大國的“平等”話語,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正和可持續”的發展,在話語方面占了上風。在揭露西式偽善、倡議實行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規則的同時,中國也承諾了更大的碳減排責任,體現了維護生態平衡的大國擔當,贏得了聯合國多數成員國的認可。
關于生態文明議題的國際傳播不僅能夠造福整個人類社會,而且能夠樹立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在自然環境和生態文明的領域,中國較少歷史包袱,有更大的發言權和更高的話語權,更應該以一種積極貢獻者的姿態發言或者行動,參與到對全球環境問題的討論與決策中。
(二)創新生態文明的國際傳播:多樣性與生態平衡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自然條件下,由于環境的變化,會出現生態系統的演替。但如果變化過快,特別是人類干預過度的話,也可能出現生態失衡、物種大量滅絕的現象,這便是生態危機。就國際傳播而言,生態文明主要圍繞生物多樣性、全球氣候變化、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及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
生態文明關注多樣性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復雜多變的互動關系。國際政治的格局不也是如此?人類社會也需要多樣性,也必須尊重各種族群的棲息地權利(亦即領土安全)和發展愿景(亦即制度選擇),還需要不同人群通過交流與協商,就關乎人類整體利益的問題達成共識,作出決定。
按照物種多樣性及其復雜關系的生態學觀點,就策略而言,可以對不同生態位的群體(亦即傳播對象)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傳播。例如,對發展中國家,可以更多強調“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中國理念;對發達國家,則要辨明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呼吁尊重后發民族的發展權利。
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生態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集團長期占據著意識形態高地,把持著判斷正義和道德的話語權。因此,我們要堅持國際傳播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用多樣化的聲音來表達中國的話語。例如,國防部長魏鳳和可以擲地有聲地表達反對臺獨“不惜一戰”的決心;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則應該彬彬有禮,表現外交風度;網民的發聲難免放肆張揚一些,甚至可能釋放某種“戰狼”語氣;而國家媒體則最好以客觀姿態釋放輿論的氣球。
地球的物種是多樣化的,人類的生態系統也是動態平衡。維持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需要傳播,需要通過對話交流的途徑。只有一個允許不同立場并存和各種聲音表達的國際空間,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生態環境。我們的地球應該成為保持生物多樣性、促進人類各群體平等交流的可愛世界。
小結
人類社會的生態文明與自然世界既有區別,又很相似。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自然世界不同,人類是有理性、會思考的物種,有不同于一般物種的高等準則:和平共處、對話交流。
國際傳播是一種國際政治的生存競爭。只有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礎上的世界秩序才是正常的國際政治生態;只有建立在多樣化基礎上的輿論環境,才是健康的生態文明。
國際傳播能有效地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總結生態治理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回應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是國際傳播學者立足中國主張、分享中國經驗、展現中國擔當、發揮中國影響的一個重要領域。⑤
郭鎮之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注釋」
①《栗戰書在生態環保立法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新華網, http://www. xinhuanet.com/2022-01/14/c_1128264269.htm ,2022年1月14日。
②《環球時報熱點:白宮威脅報復中國?揚言若中國不遵守對俄制裁,美國將采取措施》,好看視頻: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21734721 28627586260,2022年3月9日。
③紀莉、張毓強:《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的中國話語及其國際傳播意義》,《對外傳播》2021年第11期,第61-65頁。
④同③。
⑤同③。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