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銘晗
中國的保險業起步晚,但發展快,且為人們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保險成為保險業的新興運營模式。高校保險專業以傳統保險業務與經營為內容進行教學,導致培養的人才的知識結構無法與互聯網保險連接,進而影響互聯網保險與保險行業的發展。高校保險專業需要進行教學體系的優化,目的是實現人才培養與互聯網保險需求的零對接,進而促進保險業的穩定發展。
互聯網保險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以互聯網為媒介進行保險產品的銷售、核保和理賠等,二是依托互聯網虛擬世界實施的保險相關服務,三是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互聯網保險運營中。互聯網保險要求保險專業人才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功底,并了解互聯網保險的最新發展態勢,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互聯網保險運營實踐中。保險專業人才只有理論功底扎實,能解讀不同時期保險相關政策,才能對互聯網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保險專業人才只有了解最新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態勢,才能踐行互聯網保險產品的設計、發行、交易,并在了解風險的基礎上進行風險防范。
互聯網保險屬于高科技行業,其對人才的需求遠高于傳統保險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互聯網保險要求學生懂計算機網絡知識,了解數據庫技術,能進行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開發,能利用軟件處理相關的保險數據,部分有能力的學生掌握編程語言更為適合。互聯網保險是互聯網技術與保險整合的新興行業,是多學科融合的產業。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學生要具備創新思維,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并掌握網絡運營工具,以形成跨學科、跨行業的知識體系。
互聯網保險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易,交易信息的真實、完整、有效是較難監管的,進而存在較大風險。互聯網保險要求保險人才具備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及風險管控能力。在團隊協作能力方面,保險人才要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執行能力,無論崗位職責是什么,都能與團隊成員通力協作。在風險管控能力方面,保險人才要了解政策監管風險、產品合規風險、信息泄露風險等,并能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風險防控。
互聯網保險并非互聯網與傳統保險的簡單結合,而是深度融合。在互聯網背景下,市場信息不對稱得到解決,保險業務的新業態形成,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效提高,保險交易成本也極大減少。高校實施的保險教學,其理念是以傳統保險經營思想為基礎的,無法適應互聯網保險的新業態,進而導致保險人才的培養無法滿足互聯網保險對人才的要求。
科技的發展使保險的創新速度越來越快,產品創新、交易機制的創新等都對保險行業有一定影響。互聯網保險與傳統保險相比,其信息的對稱性、其交易成本的低廉性都是其發展的切入點。互聯網保險在市場上的精耕細作使其成為保險行業的主推形式,但高校的保險專業教學內容卻未緊扣保險行業的創新需求,導致學生學習到的保險知識與行業創新脫節,進而無法適應互聯網保險的發展。
高校保險專業的課程多以理論課程為主,在教學時實踐操作、案例分析等都比較少,即使有實踐或案例,其形式也比較單一,實踐操作以依托保險軟件進行保險交易模擬或去保險公司實習為主,教學模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互聯網保險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形成的保險運營新形式,其以網絡平臺、網絡支付、大數據等為支撐,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但教學模式的落后導致學生不注重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沒有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不能接受互聯網保險的行業發展挑戰。
為了使高校保險專業培養的人才更適應互聯網保險的行業要求,可以通過增加課程、專題講座、整合資源等方式進行課程體系的完善。首先,在增加課程方面,高校在設置保險課程體系時要開設互聯網保險相關課程,將《互聯網保險》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納入到保險學專業課程體系中。《互聯網保險》教學內容可以包括互聯網保險概念、特點、國外發展現狀、國內發展現狀及興趣的原由;互聯網保險的種類及發展模式;互聯網保險的風險防范及監管等。除了開設《互聯網保險》外,保險專業課程中的數學、英語、統計學、宏觀經濟學、計算機編程等要根據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融入互聯網保險的相關內容。如在數學和統計學中加入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等內容,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大數據的篩選和分析能力;在計算機編程課程中加入APP開發,網絡平臺應用等內容,以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其次,在專題講座方面,單獨開設《互聯網保險》課程會因教材、教學計劃等原因耗時耗力,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那么就可以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互聯網保險相關內容的補充,一是能將最新最前沿的互聯網保險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二是能豐富日常教學內容。再次,在資源整合方面,可以將互聯網保險的相關內容融入到現有保險課程教學中,以傳統的保險教學為基礎,根據教學需要融入互聯網保險內容,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二者進行整合。
傳統保險在交易時受資金、成本的限制,學生難以參與到實際交易過程中。互聯網保險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學生容易通過網購等參與其中。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托互聯網保險的低門檻設置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利用微信或支付寶等平臺進行保險產品的對比和購買。學生要將保險產品與基金、理財產品等做對比,目的是從不同角度了解保險產品,以加深對互聯網保險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保險APP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在系統中注冊帳號,之后進行投保、協調、理賠等相關步驟的操作。在APP中,學生可以扮演投保人和互聯網保險的銷售者,并進行互聯網保險相關流程的演示,以了解互聯網保險的真實環境。除此之外,教師要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通過與互聯網保險行業結合的案例的融入,幫助學生了解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動態及最新資訊。教師可鼓勵學生參與到互聯網保險創新項目研究中來,目的是通過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營銷對策、路演方式等,避免互聯網保險的同質競爭,進而消除人們對保險的負面印象。
教師是保險專業相關課程的主要講授人,互聯網保險發展背景下的高校保險專業教學更要求實踐性。為了使培養的學生能適應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崗位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以多元化為主,并將線上教學評價結果納入到評價指標中來,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了解互聯網保險的相關崗位需求,并進行知識的補充性學習。對評價的知識點要以互聯網保險相關內容為主,并對評價比重進行調整。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分平時和考試,平時的比重要加大,要與考試所占比重相同,目的是提高對學生平時學習的關注度。如采用討論教學法時,對學生的評價要以學生探討的角度和創新的空間切入,對學生的問題本質的揭示進行評價,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如采用社會調查教學法時,對學生的評價要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等角度切入,目的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總之,互聯網保險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實施的保險經營活動,特別是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保險成為保險行業新的發展方向。高校的保險專業教學要了解互聯網保險對保險人才的要求,并明確保險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再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角度進行教學體系優化,以使高校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與時俱進,最終促進保險行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