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麗
結合目前教學實踐來看,高校德育教育仍存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因此,在實施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應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中,新媒體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重要途徑,一方面,豐富德育教育資源,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教學從靜態課堂變成動態課堂,增添課堂學習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新媒體作為當今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與傳統方式相比,優勢在于傳播范圍較廣,傳播途徑多元化,方便人們對信息的了解與掌握。同時,新媒體方式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線上形式引發人們對某一問題的討論和深思,像微博、數字電視、微信公眾平臺等。
高校德育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最終達到育人目的,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新媒體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結合,大大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效率,新媒體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大量資源,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逐步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此外,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德育育人工作,打破教師對傳統教育方式的認知,能夠主動轉換教育身份,設計出公平、和諧、民主德育教育課堂,使得高校德育教育課堂更加科學和有效。
傳統教育觀點認為,學生學習成績才是首要位置,這種教學觀念忽視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即使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課堂也停留在表面,教育工作者課堂上主要以理論授課為主,課內知識延伸少之又少,加上德育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上會出現各種各樣問題,其教學效果并不佳。
在傳統德育教學過程中,德育教師承擔主要責任,而現代化德育教學過程中,強調德育教學需要與育人模式協同,聯合學校各個部門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但是在實際德育教學時,學校與家長、德育教師與學校各個部門并沒有實現協作,缺乏完整的德育教育協同育人模式。
高校德育協同育人教育主要是為了學生服務,所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教育工作者仍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對教育工作者依賴性較強,使得學生思維發展受到阻礙。
考核體系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價,以便教育工作者調整教學方案。實際德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結果評價,使得評價方式比較單一,無法發揮考評的作用與價值。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活動,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革新教育觀念,使用與時俱進教育方式,打造開放性德育教育課堂,使得學生個性得以釋放。新媒體特點能夠在不同時間與空間進行線上交流,讓德育教育課堂不會受到限制。具體操作方式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利用新媒體設計針對性問題,設計問題更容易引發學生深思,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值得注意的是,問題設計應具有啟迪性,如設計矛盾性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二,新媒體創設自主學習情景,情景創設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加上新媒體進行輔助,學生身臨其境,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使得學生學習思維得到發散。三,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做好德育教學課堂準備,備課是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備課要包括備學生、備目標、備教材、備教學活動,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巨大的壓力,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合理使用新媒體,可以有效緩解教育工作者工作壓力,使其更好參與到備課活動中,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實現高效化教育活動。
比如說,教育工作者在帶領學生探索德育知識過程中以紅色教育為主,首先教師利用新媒體搜集大量紅色資料,提煉出符合學生的學習內容,明確學生學習任務。其次,教師構建課前學習情景,借助新媒體播放紅色電影,隨之提出針對性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討論,開拓學習思維,活躍課堂學習氣氛。通過此種教學方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又能加強德育教學效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高校德育教育與育人教育息息相關,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但是,在實際高校教育工作中,常常將德育教育與育人教育分離,無法使德育教育最大化。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與育人教育融合是相對容易的,各科教育工作者應把握德育元素,將育人教育內容與德育教育聯系起來,以此實現教學目的。同時,在新課程改革以后,對各科教材進行了改編,增添育人教育內容,為二者融合提供便利。具體方式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用新媒體提升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的認知,教育工作者是實施教育主體,教育工作者教學水平與教學內容深深影響學生學習效果。所以高校應注重對教育工作的培訓工作,結合新媒體為教育工作者講解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實現教育與科學相統一效果。二是,在新媒體上宣傳育人與德育教育融合重要性,高校有著自己專屬的網頁平臺,管理人員應增設育人與德育教育板塊,定期更換板塊內容,做好德育教育宣傳工作。
教書育人是當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在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學,學校各個部門應聯合起來實現高效化德育教育工作。學校部門應監督德育教師教學情況,適當提出意見和想法,德育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德育教師應向學校領導匯報德育教育工作問題,以便學校領導設計下一步德育育人計劃,制定學校育人目標,使得學校整體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具體方式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組織骨干教師開展教研活動,在此過程中,骨干教師要完成如何將德育教育與育人結合相關課題,利用多媒體調查以往學生思想情況,設計教學方案。二是,實現資源共享。“家長是學生第一任教師”,在傳統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教育觀念薄弱,認為教育學生為學校責任,忽視家庭教育重要性,所以信息共享方式能夠有效構建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合作教育,學生學習情況由學校實時更新,增強家長與學校之間溝通和交流,為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
比如,教師與學校各個部門合作過程中,以骨干教師開展研討活動為例,首先,骨干教師聯合學校部門制定研討課題,像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將德育教育與育人教育融合。其次,骨干教師利用新媒體搜集參考文獻以及資料,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再次,骨干教師進行分組,分配好組內任務。最后,骨干教師完成課題內容,學校各個部門對課前研討報告進行驗收,合格后實施課題研討方案。
數字電視媒體在高校校園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梯門前、寢室樓里等諸多地方都可以看見數字顯示屏,這也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營造出了科技化的韻味,也為大學生隨時隨地了解各類信息提供了便捷。對于這一技術手段的優勢特點應給予充分發揮,高校可以在數字電視媒體上進行德育板塊的開設,通過新穎的設計來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內容。如可以呈現道德研究動態以及道德熱議平臺等方面的內容,且要確保內容的及時更新,體現出時效性。另外,為了可以讓更多大學生接受數字電視媒體,為其正常運轉提供保障,可以讓大學生來負責相應的管理工作,為學生提供一定空間,讓其自己來進行德育內容的設計,完善各階段德育活動的組織,以此來促進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顯著提升。
考評環節是教學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德育教學協同育人教學應建立科學考評環節,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情況。首先,在實際教學前,教師可以使用診斷性評價,結合學生在以往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判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惑問題,并根據不同學生制定不同方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考核環節,考核環節不僅要包括筆試活動,也要包括實踐活動,使得考核結果更加真實和有效。最后,在教學結束后應實施總結性評價,將關注學生結果性評價向關注學生過程性評價推進。
比如,教育工作者帶領學生探索德育知識過程中,在實際教學時,教師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隨之設計考核環節,實踐活動中可以擬定一個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評價:“同學們,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很多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德育知識學習中,希望你們以后可以成為一個高素質人才。”
總而言之,新媒體為高校德育教育協同育人工作提供重要途徑,首先,應充分站在學生角度考慮,為學生構建和諧、民主的學習課堂。其次,實現教師與學校各個部門進行協同育人教育,加強學校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學生構建良好學習環境。最后,將新媒體合理融入實際教學中,設計出針對性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發揮新媒體作用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