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強|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第二中學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育觀念、教學手段、課堂教學形式都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育人功能,對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和系統完善。在立德樹人目標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一線教師在不斷思考與實踐。筆者作為高中地理教師,也進行了如下探索。

課堂教學是教師育人的基本途徑,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讓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頭腦里生根發芽。教師的任務是把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教材、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逐漸形成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基于不同學科的特點凝練出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了整合。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
人地協調觀是現代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體現了人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體系的中心線,它包括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等。
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兩大突出特點,而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兩大核心素養,是學生認知和理解地理過程、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系統重要的思維模式和分析能力。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把課程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親身參與調研,并觀察、思考、討論、分析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得出自己的認知結論,形成內化于心的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地理實踐能力必將讓學生受益終身。
學生關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其在思考與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問題式教學在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積極作用。
問題式教學是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馬丘什金、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種發展性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問題情境,即認為教學的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問題式教學在預設的情境中發現問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的思維方式,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并能夠由表及里、層次清楚地分析問題,恰當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題式教學的過程是創設情境→情景問題化→生成地理問題→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建構→教師的過程性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驗證總結→展示成果評價反饋→推廣遷移到其他新的真實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這也是核心素養形成的過程。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強、知識跨度大的學科,非常適合開展綜合性學習。因此,筆者也進行了地理實踐教學的探索。它是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指引下,具有理論指導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是深度學習課程內容并在野外考察和社會實踐中去應用、感悟、反思的再學習過程,能夠使學生獲得對真實生活的認知和體驗,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真實能力,最終獲得獨立認知世界、獨立生存發展的本領。
地理教育通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實現人生命價值的升華,這也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內涵。新的教育理念下,必須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將地理課堂打造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