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崧舟 | 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個人對職業的認知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成四個境界,大體上跟我對職業認知的境界是一致的。第一層境界叫“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里,人跟動物一樣,餓了就吃,困了就睡,舒服了就笑,難受了就哭,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要得到滿足。剛出生的小孩子,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境界。
第二層境界,叫“功利境界”。比方說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首先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認知的。它就是一個飯碗,我要靠它吃飯。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當然主要是腦力勞動,賺工資、賺獎金、賺福利,偶爾也賺一點外快,來養活自己,養活家人。這個境界,就處于功利的境界。
我當年考中專,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根本談不上遠大的追求、崇高的志向。我填的第一志愿是“電影學校”,但不是為了做演員,而是為了放電影。我印象中,放電影是一件很牛的事。我們小時候看電影,沒有電影院,看的都是露天電影。電影放映機就在操場中央,電影放映員就在人群中央。什么時候放電影,在哪兒放電影,放怎樣的電影,全是電影放映員說了算。我就覺得這個人特別牛,我也希望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電影本身。做了電影放映員,就可以隨時隨地看各種各樣的電影,那該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我填的第二志愿是“郵電學校”。我們小時候家里是沒有電話的,更別說手機了。打電話、拍電報、寄信、寄東西,都要上郵局。打個長途電話要排隊,看話務員戴著耳機的樣子,就覺得很神秘;看話務員拿著電話線插頭,一會兒插這里,一會兒插那里,就覺得很瀟灑。而且,我伯父從新疆給我們寄來的錢,都要上郵局才能取到。每次跟著父母拿著匯款單上郵局取錢,都是全家人最開心的時候。所以,我從小對郵局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而“師范學校”,我完全沒有概念,況且所有人都覺得我不適合做老師。填報師范志愿,完全是為了充數。但是,我卻被師范學校錄取了。后來我才知道,當年的中等師范都是提前招生的。只要填了師范志愿,十有八九能被錄取。據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學都不是以第一志愿進入師范學校的。
當然,能夠讀師范,對我們來說也很不錯。第一,讀了師范,就等于跳出了農門,拿到了居民戶口。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生活資料的保障,農民跟居民相差十萬八千里,多少人羨慕居民戶口。第二,讀師范完全免費,而且每個月還能額外拿到15元的生活補助。這對于像我們這樣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相當于提前就業,家里減了一個需要直接供養的人。第三,師范生是包分配的,完全不存在一畢業就失業的風險。分配也根本不需要找關系、走后門,像我,一畢業就直接分配到了縣城的小學,這在今天是完全無法想象的。我說的這些,就是當年我們考師范最真實的動機。這樣對職業的認知,就是在功利境界上。那么,這樣的認知有沒有對錯呢?沒有!境界沒有對錯之分!這樣的境界,完全正確,也完全正常。
但是,境界卻有高低之分。這個高低,不取決于外在的評價,而是來自內在的覺悟。譬如,將自己的教師職業認知為一個飯碗,也就是停留在功利境界上。那么,接踵而來就是各種煩惱。所以,對職業認知的境界必須提升,必須超越。
超越到哪里呢?超越到第三層境界,馮友蘭先生稱之為“道德境界”。道德的本質其實就是兩個字——利他。功利利己,道德利他。對職業的認知一旦進入道德境界,那么職業的意義就不再是以小我為中心,而是以他人為中心了。你在教書的過程中,會慢慢形成一種為了孩子的責任感。這些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愛,他們毫無保留、毫無防備地將自己的童年交付給我,那是一種多么巨大的信任啊!無論如何,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我不能辜負他們的童年。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過去了就過去了,永遠無法再來一次。而童年對每個人一生的意義,無論你怎么估量都不為過。當你這樣認知的時候,你就在道德境界了。你甚至還會想,現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的背后就是一戶家庭,一個孩子的希望就是一戶家庭的希望。
你甚至還可能會這樣想,孩子不僅屬于他自己,也屬于他的家庭,屬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孩子的童年發展得如何,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影響人類和地球的未來。當你這樣認知的時候,你的道德境界就更高了,幾乎已經到這層境界的天花板了。很多老師遲早都會進入這層境界,很多優秀教師、名師都是很早就進入這層境界的。
很多老師進入這層境界之后,一輩子就停留在這層境界上。這當然已經是很高的職業境界了,也是整個社會對教師職業的主流認知、主流價值。但是,這是不是職業認知的最高境界呢?不是!因為進入這層境界,依然煩惱不斷,有的煩惱甚至超過功利境界。為什么會這樣呢?功利境界是利己的,有一個小我在;道德境界是利他的,你是為他人活著、為他人工作,你的意義、你的價值是由他人來決定的。你的努力不一定能改變他人的成長,你的善意不一定能換來他人的認同,你的奉獻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贊美。你終于發現,自己活得很累,你常常疲于奔命,常常心力交瘁。有不少老師,就是在這層境界中抑郁的,抑郁的本質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你會想,難道我活著只是為他人嗎?很多時候,我們被他人左右,為孩子的學習煩惱,為孩子的品行焦慮。然后,你陷在里面,不斷掙扎,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割裂。前兩天我看到一個事件,說一個中師畢業的老教師,還有三年退休。但她一定要提前退休,她真的不想再干下去了。之前,她非常愛孩子,家長非常信任她。但現在呢,她怕孩子。因為她班里有三個孩子,學習基礎比較薄弱,下班后,她就留下來給這三個孩子補課,當然,完全是免費的。但是,她這樣做事先沒有跟家長打過招呼。她覺得,自己犧牲休息時間,不收孩子一分錢,主動給孩子補課,真心希望孩子好,家長怎么會不理解不支持呢?
結果,其中一個孩子的家長到學校里把她臭罵一頓,說她有什么資格把孩子留下來,這個時間是孩子自己的時間,留下來補課征求過孩子的同意嗎?征求過家長的同意嗎?這位還有三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師徹底崩潰,她再也不想做老師了。這就是道德感、責任感太強帶來的問題。所以,我們的職業境界還要再提升、再超越。

超越到哪里呢?超越到第四層境界,馮友蘭先生稱之為“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里,你不僅是社會的人,還是宇宙的人。你覺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用莊子的話來說,你能“物物而不物與物”。在我看來,這層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心物一體的境界。進入天地境界,你不僅破除了功利境界中的那個“小我”,也同時破除了道德境界中的那個“他人”,因為小我與他人本質上是一體的,于是你體認到一個更大的我、更神圣的我。一切都是我的投射、我的鏡像,并不存在獨立于我的他人、他物。原本以為的身外之物、客觀之事,其實都是我心靈的呈現,本質上他們都是我,都是我在,都是我覺。
以我們最經常的一種工作樣態上課為例,進入天地境界的老師,他其實不是在上課,而是在享受上課。其他上課的老師,他的每一個意念都活在下一刻,他焦慮,擔憂,期盼。所以,他很難體認到課的每一個當下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什么是享受上課?享受上課,就是徹底打開自己的生命,全然進入課堂的每一個瞬間。他的生命不再焦慮,不再期待,而是如實地活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這里、每一個當下。他對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瞬間,順利也罷,挫折也罷,完美也罷,缺陷也罷,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就這樣,讓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瞬間都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我常常說,課堂就是道場,教學就是修行。
黎巴嫩文學大師紀伯倫說過,工作是看得見的愛,通過工作來愛生命,你就領悟了生命的深刻秘密。我想,只有進入天地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