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英菁 策劃|王賽

作為一名校長,薄弱校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固然讓人頭疼,但接手一所廣受好評的優質校,同樣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怎樣保住學校的“金字招牌”,讓優質校更優?山東省濰坊市安丘青云雙語學校(以下簡稱“青云雙語”)校長徐軍民曾多次面臨這個問題。
歷任當地優質小學及中學的校長,徐軍民始終堅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一句話——“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作為一名有情懷、有理想的基層教育工作者,他始終懷抱一顆赤子之心,認真研究教育,探尋本真規律。勤思考、常設問是徐軍民多年從教生涯中養成的習慣,作為齊魯名校長和濰坊市特級校長,他樂于分享自己的思考,在個人教育公眾號“徐言漫語”上記錄下了190余篇對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的見解。
徐軍民認為,作為一個有情懷的教育者,要有“大教育”觀,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功利性的分數上,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作為統領整所學校的校長,其教育思想需要有大視野、大格局。帶著這種思考,我們走近徐軍民的教育思想與青云雙語的教育實踐。
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是徐軍民的教育理念。徐軍民認為,好的師生關系最重要的是依托“感情”的加深。“管”靠制度,“理”靠情感,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要管理好班級和學生,不能僅靠嚴格地執行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和學生建立感情。
“教師的眼里不應該有壞學生,只應有心理不成熟的學生。最健康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學生信任教師,教師欣賞每一個學生。”徐軍民提倡相互成就的師生關系,讓教師和學生成為彼此的良師益友,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
體察學生內心,觀察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需求,捕捉學生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在工作中學會彎下腰身傾聽,尊重學生的看法,相信他們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盡可能給予支持、鼓勵;學校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所選擇,能夠釋放自己的情緒,發展自己的個性;不要過度控制學生,必須把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給予足夠尊重。正是基于這樣的管理理念,才能成就學校健康的師生關系、干群關系,師生才能享受教育,共同成長。
尊重不僅僅是針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建設尊重學生的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讓學生掌握提出、探究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才能換回學生的尊重。徐軍民說:“人不是生下來就懂事,每個孩子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家長和教師需要靜下心來,正確引導。不要站在成人立場上俯視孩子,覺得他們怎么能犯這種錯誤,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教育的任務一方面是‘成人’,即教育學生做一個身心健康、樂觀向上、有道德的人;另一方面是‘成才’,即教育學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識、追求科學、追求價值實現。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創造適合每個孩子發展的教育,讓學生做到有個性的、有特色的發展。”
一名好教師要做到‘三有’:有心、有情、有魂。有心,即專心培養學生,專注于教育教學工作,保障工作質量;有情,即對教育工作投入感情,與學生建立感情,享受教育事業的快樂,與學生相互成就;有魂,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深入了解教育的原理,用思想引領實行。
“分數只能成全人,但真正成就人的是品質”,徐軍民將青云雙語的發展路線總結為“從分數走向品質”。初到青云雙語,徐軍民分析校情,發現學校的好成績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寄宿制學校在學習時間上的優勢。但如果僅靠增加學習時長來堆疊分數,學生無法真正融入未來社會,獲得長足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學校成功的標志不僅是成績與升學率,更在于學生在學校的發展,在于學生離開學校后能否擁有度過幸福一生的品質。在“從分數到品質”的辦學思想引領下,青云雙語在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
學校按照四時更替開發了一系列校本課程,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春天風箏節,利用濰坊“風箏之都”的優勢讓學生參與風箏制作的各個環節,培育動手能力,在放風箏的同時放飛自我。夏天勞動節,青云雙語的學生多出身農村家庭,學校為學生布置勞動作業,讓學生通過日記等形式記錄下自己參與家庭農業勞動的感悟,通過體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辛苦,學會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果實。秋天豐收節,學生參與展覽豐收的農作物,通過制作農作物卡片和創作詩歌“識五谷”,并在教與學的成果展示中深切體味學習的獲得感。冬天則根據下雪等自然現象開發游戲活動,讓嚴冬“動”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圍繞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青云雙語還建設了品格教育體系,將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提煉為十二項品格,并將培育目標分散到十二個月中。品質養成離不開評價的引導,青云雙語結合寄宿制學校的特點,在濰坊市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將《中學生守則》細化為生成性標準、發展性標準、指向性標準的星級評價體系。星級評價體系從德智體美勞五個大的維度出發,包含愛、學、勤、禮、儉、律、健七個“星章”,從學生思想品德、學習品質、行為養成、生活習慣等方面,科學規范學校評價體系,形成全體師生廣泛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育人標準體系。
青云雙語在濰坊市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星級評價體系,形成了尊重學生成長的綠色評價體系。星級評價體系從德智體美勞五個大的維度出發,細分一百條具體的評價內容,通過自評、互評、集體評的形式對學生的成長進行反饋,注重增值評價,學生的星級可以積累、進階。
做好尊重教育,教師必須提升專業素養。徐軍民認為,一名好教師要做到“三有”:有心、有情、有魂。有心,即專心培養學生,專注于教育教學工作,保障工作質量;有情,即對教育工作投入感情,與學生建立感情,享受教育事業的快樂,與學生相互成就;有魂,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深入了解教育的原理,用思想引領實行。這三層境界層層遞進,指引著教師的成長之路。為了讓更多教師有心、有情,更有魂,青云雙語學校著力構建“雙成長、雙引領”的教師發展體系。
“雙成長”是指關于教師如何教的專業成長和關于學生如何學的專業成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學校教育將教師的專業成長局限于“如何教”,卻忽視了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如果不研究學生怎樣學習、怎樣學得更好,那么教師“教能力”的提升將是無根之木。
“雙引領”則是指教師的職業素養引領和專業發展引領。職業素養引領即喚醒教師的職業自覺,讓教師意識到: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體,教師的職業具有特殊意義,不能將其當作一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普通職業。如果教師的職業自覺得不到喚醒,不能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引領學生走向未來的重要性,教師的專業發展就容易走偏。
基于此,青云雙語展開了四項培訓。一是針對新入職教師的“職業認同”培訓,邀請學校的優秀教師成為新入職教師的職業導師,讓青年教師發現自己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二是針對全體教師的“職業幸福”培訓,搭建平臺讓教師感受到被尊重,用學校、社會、家庭認可激發教師的幸福感,如果無法從工作中感到愉悅和幸福,就難以產生持久的熱情和動力,更難以教出幸福的學生;三是針對骨干教師的“職業價值”培訓,以育人質量為基準,通過家長、學生、其他教師的反饋評選班組、級部、學校三級骨干教師,明確個人在集體中的定位,讓教師了解自己對學校的貢獻和影響;四是針對名師的“專業引領”培訓,關注學生認知規律、腦科學、心理特點,讓教師明確學生如何學,做到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個性需求。

“雙成長、雙引領”的核心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長期培養,職業素養一旦確立,專業能力自然能得到迅速發展。高品質的學校一定有一支高效能的管理團隊,他們目標一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成就,“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這也是青云雙語引以為傲的特點。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榜樣是爸爸媽媽。每個家庭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個孩子的問題都有不同的成因。徐軍民發現,家庭教育講座的效果很多時候并不理想,因為家長很難將泛化的策略與知識轉化為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為了更好地解決家庭教育問題,學校在線上交流和每學期兩次家長會的基礎上,利用周末家長接送學生的機會分小組與家長約談,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交流與突破。
2022年春節期間,學校跟拍八位家長,錄制了紀錄片《爸爸媽媽的一天》。“感恩教育很重要,但現在的感恩教育往往面臨難以真正走進學生內心的困境。因此我們找了教師、醫生、農民等不同職業的幾位家長,記錄下他們的一天。”徐軍民解釋自己的創想,“我一直認為,教育要走得遠走得好,師生的眼光一定不能局限于校園之中、課桌之上、黑板之下。當我們把眼光看向社會,就會發現,任何時候家庭教育都是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主戰場,家長都是孩子的人生導師。”
這部紀錄片的播出獲得了很大的反響,看著熒屏上奔波勞碌的“爸爸媽媽們”,孩子們和父母們淚流滿面。
疫情期間,徐軍民堅持“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將抗洪歌曲《為了誰》的歌詞進行改編,由學校師生共同參與,錄制成一首感謝一線防疫工作人員的歌曲,教給學生“我為人人”的道理。他認為,學習雖然要依靠個人的智慧與努力,但一定不僅是為了自我成就,而應有更高遠的目標,那就是“我為人人”的大情懷。學生只有懂得付出、奉獻,才能真正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并從自己的付出中收獲回報。
擁抱未來,徐軍民也在不斷學習,與全校師生肩并肩、手挽手,共同拼搏,探尋教育創新與品質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