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
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聯盟型體育學科研究中心組(以下簡稱“中心組”),由原來五所學校的體育教研組整合而來。作為本區域體育教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其成立是推進學校體育教學資源均衡化、體育教師共同發展以及區域體育教學深入改革的有力舉措。從五所各自獨立學校的體育教研組到聯盟型體育學科中心組,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要形成集零為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協同式、緊密型、融合化嶄新格局。但就像玩“十人十一足”游戲一樣,一個如此大體量的中心組僅憑游戲規則是很難順利到達終點的,只有“尋找最大公約數,畫出最美同心圓”,不斷進行機制創新、路徑探索,才能激活各校體育教研組的功能。為此,中心組做了如下探索——

中心組的創立初衷,是促進各校體育教學資源優質均衡發展,使每個校區的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體育,但是經過幾年的嘗試,一些矛盾逐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一是強弱不勻。鎮上的學校,如盛澤實驗小學、盛澤小學、程開甲小學,體育綜合實力比較強;而鄉下的學校,如新橋小學、桃源小學,體育相對來說弱很多。校際差異明顯,有悖于中心組成立的初衷。
二是同異問題。中心組的成立,旨在號召集團所有校區體育組方向、目標保持一致,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體育應該特色化發展還是同質化發展,是去異存同還是去同存異;如何統籌協調各校區,讓每所學校的體育組都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無不是中心組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是競爭矛盾。中心組是一個大家庭,需要營造相互合作、扶持、共進的氛圍,但僅僅有合作是不夠的。激發各校區體育組的內驅力,良性、合理的競爭必不可少。如何在合作中競爭,又在競爭中合作,這些問題同樣需要機制創新來解答。
中心組的各類人、事、物如何運作才能實現“1+1>2”的聚力反應?這仍要從機制創新著手。
首先是樹立“五育并舉,體育先行”的學科研究中心思路。中心組主動進行機制變革,力求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做到“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以成績為藍本、以評價保規范。每學期除了要求進行區級體質測試三項——跳繩、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的月測外,還根據教參進行每個單元的技評。評價并不是只看一次成績,而是看每個學生每學期成績的統計圖,對體育優秀生和后進生的評價標準也不一樣。期末,體育學科和“主科”一樣進行統考,以此增強各校區體育教師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并且,為確保每個學生都受益,在組織統考時,采用抽班、抽內容的形式,有效規避體育教師“選擇性”教學。
其次是搭建全方位、立體化體育教師成長平臺。中心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策略,邀請各地名師來集團為青年體育教師把脈、送教,積極承辦各類比賽,同時推薦青年教師出去參加比賽;體育科研中,各校區骨干體育教師除了承擔中心組的省級大課題外,還要結合自身研究方向做到每人每年研究一個課題;業余訓練則結合中心組的安排和各校區傳統項目進行,集團下設女籃、男足、女足、田徑、輪滑、跳繩、踢毽等訓練隊,這些隊伍常年在吳江區及蘇州市級比賽中取得佳績。中心組現有省特級教師1名、大市級帶頭人1名、區級帶頭人4名、其他骨干若干人,梯隊成熟。
教育教學機制的創新,減少了中心組管理團隊的內耗,釋放了每位體育教師的自覺性,實現從制治到自治,從而保證體育學科研究中心組的良性運行。
中心組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集零為整,在各校區教研組自治的基礎上,形成一套科學、規范、高效的機制,和集團辦學統一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個好的體育教師會給一所學校帶去不一樣的青春與活力。”基于這個理論,中心組為了讓各校區都能有好的體育教師,結合聯盟教師交流機制,創新了中心組體育教師輪崗制度,即骨干體育教師優先向鄉村學校流動,交流周期從一年延長至兩年;每年一次的聯盟校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都由鄉村學校承辦;優先推薦鄉村體育教師參與區級、市級體育教師培訓,并在公開課基本功比賽、職稱評比、晉級等方面對參與交流的教師和鄉村教師有一定的傾斜。
因各校區教研組的發展速度、特點、形式、成效各不相同,要想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文化、制度、研究方式和管理方式都需要協調統一。而且,各校區教研組都是獨立運行,各項目、賽事、活動也是自己運作,中心組如何坐好這“頭把交椅”,既能發揮引領作用又充分體現尊重與認同?中心組采用集體議事規則,構建“一心三議”框架,落實機制合規性。
“一心”是指以中心組所在的程開甲小學為運行中心,中心通過骨干教師統籌整個聯盟校體育學科中心組的各項工作;“三議”是以盛澤小學、盛澤實驗小學、吳凌小學三校體育教研組為行動中心,落實中心組的各項事宜,包括期末體育考核方案、體育教師交流方案、青年教師培訓方案、體育業余訓練獎勵方案等,這些方案通過“一心三議”討論后最終確定,成為大家的契約。集體議事決策機制,從各方面體現了彼此的認同感,畫出了中心組的“最美同心圓”。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個人做小事,一群人干大事。體育學科中心組中人才濟濟,人、事、物各項資源豐富,如何通過資源利用最大化、最優化來激發中心組內部的創新?中心組采用“老帶新一人一師制”協同機制,鼓勵鎮上學校骨干教師一人帶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師,通過點對點、事對事、人對人、群對群的多維協同合作模式,讓中心組所有體育教師共同走上“富強之路”。
在項目協同中,中心組成立了“課程管理中心”“運動訓練中心”“體育科研中心”三大運行機構,在各領域規劃項目,集各學校所長,凝心聚力在各項目中取得進步。例如:程開甲小學領銜“課程管理中心”創建的課程改革突出項目有趣味田徑等,盛澤小學主持的“運動訓練中心”突出項目為女籃,盛澤實驗小學引領“體育科研中心”承擔了市級課題“伙伴體育”等。項目的協同為中心組每個校區、每個成員都帶來了價值體現,帶來了一節節精彩的公開課、一支支富有競爭力的業余體訓隊、一項項前沿體育科研成果。同時,均衡了各校區體育組的硬實力,突出了各校區體育組的特色。
中心組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內部統一意識和行動綱領,但這樣會造成各校體育組之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所以中心組需要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鼓勵成員之間相互提點乃至據理力爭。為了實現自我監督,讓所有問題都能浮出水面,持續優化研究功能,中心組采取了如下監督機制——
首先,中心組采用第三方督導的評價機制,邀請區各校領導、區體育教研員、市級體育教研員乃至省體育教研員開展不定時督導,如期初對中心組各計劃審議,期末聽取一年來中心組的總結報告并提出改進建議。其次,中心組為了保障監督的常態化和各校家委會一起成立了“家長委員督導團”,對中心組工作進行專題性和跟蹤式督導,比如:邀請家委會督導員參加平日開課活動、體質測試訓練活動、體育節開幕式活動、體訓隊比賽活動等,同時聽取各方建設性意見。對于“陽光體育”“業余訓練與成績”“假期體育鍛煉”這些家長不太了解或者有所誤會的活動進行調查與分析,為各校區家校矛盾提供依據。中心組全員的自我監督,再加上第三方的督導機制,推動了“體育先行”這項重大舉措,促進了各校區體育資源優質均衡化發展。
中心組走的是整合資源、共謀發展之路。接下來,中心組將以體育資源優質和均衡化為發展目標,以各項機制創新為路徑,以實踐為檢驗新機制的唯一標準,充分激活各成員的內驅力和可能性,走出一條健康、穩步、有特色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