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巖,馬 健*,王 燕 ,胡曉菲,李治欣
(1.蘇州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2.蘇州科技大學 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并提出各門課程教學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今后課程教學改革應朝著將課程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相互融合的方向進行。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關系著國計民生,其中人才思想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是關鍵。鑒于此,本文通過將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實習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關聯,針對目前教學模式和內容上面的不足,提出具體的針對性策略,使學生在思政背景的影響下更好地掌握交通流運行和演化的規律。
現代交通系統是極其復雜的系統,人-車-路-環境-信息等系統構成要素相互關聯、高度耦合,邊界開放,眾多問題難以通過現場觀測和理論建模進行分析,而仿真則為復雜交通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2]。基于此,現有交通仿真課程教學亟需探究自身的不足之處,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綜合研究現行交通仿真課程的教學現狀,仍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教學方法都是以教材為綱領的授課模式,課堂教學側重在仿真技術基礎知識的講解,涉及的知識面廣、專業性不夠突出,甚至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教材滯后現象、時代性不強。本次擬通過案例啟發式與校企合作法進行授課,通過利用實際項目創設出虛擬的實際環境,直觀地了解交通工程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
現有的交通工程仿真實驗只能單純依靠交通仿真軟件(VISSIM,TransCAD,TRAFFIVWARE)進行交通流運行和演化,不方便進行虛實融合,且交通工程的特殊性,較難進行實地實驗,實驗場景單一。學校硬件設備不足以支撐學生進行良好的實驗,仿真軟件的價格高昂,不方便實驗室獲取新版本的軟件。實驗室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實驗器材,培養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目前高校的交通仿真課程是課堂講解與上機實踐分開的,課堂講解課時較多,上機實踐課時較少[3]。課堂側重于基礎知識的講課,上機實踐則側重于交通仿真軟件的應用,兩者的直接銜接不是很緊密,學生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同時進行,使得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學校還可以和企業合作,讓學生到企業實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提前進行企業實習,積累經驗,提升專業素養和實際動手能力。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它不是要改變專業課程本來的性質,更不是要把專業課程改造成思政課模式來教課。課程思政是要利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挖掘思政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專業知識中[4],由此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但目前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改革仍然存在較多問題,要進行改革就要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重難點,以下是課程改革的難點分析。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抽象的思想理論層面上的提煉,不能具體顧及到不同時期不同層次學生的情狀和學生個體的特殊性。若教學內容只停留在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便無法進行深入發展,學生也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而這直接影響著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實習課程教學的最終效果。由此課程改革應重點結合周邊發生的和社會上的熱點案例拉近學生感知的心理距離。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程的任務,而他們只要負責進行專業知識方面的講解[5]。課程在進行授課設計時以專業知識、崗位技能要求及企業用人標準為依據,忽略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在進行教師考核、學生考核時,也往往將思政作為次要的指標,甚至忽略不計。因此高校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知需要調整,讓其意識到思政教育和課程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
大學生參與交通工程全過程的機會較少,不能直觀了解交通工程實際情況,更不能意識到交通運輸行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且職業認同感總體水平不高。課程難度較大且枯燥,加上學校硬件設備不足更難以支撐學生進行良好的實驗,導致學生對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熱情不高。由此,專業課程融入有趣有啟發性的思政案例可以提高課堂活躍度。
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實習是一門涵蓋交通運輸仿真與道路分析的課程,交通仿真是從事交通運輸類工作需要掌握的專業性知識和操作的基礎。對于課程改革,需結合社會對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需求及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制定課程建設目標[6]。
課堂建設目標分為課堂教學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在教學理念、專業人才培養方法等方面取得改善,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與自我挑戰。將二者目標相互融合統一,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度,使得兩者的聯系更加緊密,課程改革更有的放矢,思政育人的具體目標及融入見表1。

表1 融合思政案例的課堂建設目標一覽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統編教材作為依據,確保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權威性,同時也不能簡單照本宣科……要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聽懂學會,需要做很多創造性工作。[7]”
要讓課堂成為思政輔助課程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利用案例分析、以專題為基礎授課、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導入、進行探索式的創新學習等方式進行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教學。
采用案例啟發式與校企合作式教學法來授課就是“在教員的指導下,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整門課程的授課就是一個實際工程研究案例的完成過程,課程的知識要點、重點、難點都體現在案例完成過程中。此外,學校和企業還可以達成就業協議,安排學生到企業學習,畢業后企業優先錄取該學生,可以實現企業和學生的雙贏[8],如圖1 所示。

圖1 案例啟發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簡圖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課程思政要全程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要注重創新教學方法,特別是通過對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的探索,將思政教育具體化、形象化,增強交通管理的法治意識,強化交通仿真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而在此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實習課程的融合點,使得思政背景下的課程改革更有說服力,以下是本文提煉出來的可以融合的思政元素。
1.大國工匠精神
大國工匠精神不只是對專業技能的標準和要求,更是對從業者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的推崇[10],本課程通過穿插案例,講解交通工程領域內的具體實操,培養仿真和應用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工匠精神信念。
2.創新精神
高水平的仿真軟件研制,離不開新理念、新姿態、新一代的能工巧匠。現行的各版本交通仿真教材中,一般都是采用國外知名公司的產品,我國產品沒有處于前沿。學生要帶著發現的眼光看問題,主動探索,不斷創新。
3.團隊意識
每一次成功都離不開團隊的合作,采用校企合作法,使學生在團隊合作及在企業單位實習的過程領悟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以及技術之外的團隊意識,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認知格局和領悟能力。
4.交通強國信念
交通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其發展推動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通過課程案例講解我國交通工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交通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幫助學生樹立交通強國信念,強化交通仿真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職業理想與社會責任
在日常的教學和應用實習中,通過案例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交通仿真相關理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社會責任感。
交通系統仿真與應用實習課程改革還要改革考核方式,可以通過專業教師考核和學生考核兩方面進行。對專業教師的考核,除了以往的職業道德、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方面,還要加上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考核教師在上課時是否進行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和形式是否恰當。通過對專業教師的考核,增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意識,激勵教師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更好地進行課程思政和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實習的融合[11]。對學生的考核可以通過在課程考核中增加思政考核內容來進行。改變過去以知識考核為重點的考核模式,將思政考核納入考核范疇,比如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同時建立“思政積分”考核,比如上課玩手機、上課遲到等都要扣除相應的積分[12]。
綜上所述,思政背景下的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實習課程改革研究注重思政和課程的融合,具體的邏輯簡圖如圖2 所示。

圖2 思政背景下的課程優化邏輯簡圖
思政元素融入交通系統仿真技術與應用,是將深奧、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變得簡單化、形象化,更容易理解,專業課教學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富有樂趣。除此之外,融合思政教學中滲透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團隊意識等,對學生思想的養成也大有裨益。在新時代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工科院校亟需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而課程思政改革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通過將思政滲透到整個認識實習實踐中,不僅使學生了解與交通工程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規劃、道路與橋梁等工程設施及交通流等相關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培養交通工程師的未來使命感,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樹立交通工程師的職業理想,立志于成為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