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春,高 記,何 艷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 300401)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必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率先推進由“思政課程育人”走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取得較明顯成效[2]。課程思政建設不只是增開一門課或增設一項活動,其意義在于構建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之間的有機關聯,將特定的思想道德規范和政治觀點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以專業知識為載體進行價值引領,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3-4]。
本文從專業課教師視角探討高校管理學科專業課如何挑起“思政擔”、上出“思政味”,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人才貢獻力量,同時為其他學科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框架、路徑和方法參考。
管理是服從并服務于組織目標,在一定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5]。從宏觀上看管理是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和有領導的人類行為,從微觀看則依賴于人類的計劃和控制①。管理活動源于管理者的理想、追求和行為模式,是管理者的意識形態在某一領域客觀現實中的反映。以培養管理者為己任的管理學科教育教學應當深究在哪些方面、實現什么樣的價值引領。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實現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同時,社會、組織管理實踐中也出現了新現象、新問題,對管理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然而,立足中國國情、面向本土實踐的管理研究要晚于管理學科發展。這就導致了中國的管理理論和實踐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管理專業教育中缺少話語權。管理學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一直被“科學管理原理”②誕生以來的現代管理理論所壟斷。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雖然有曾仕強、許倬云等學者從不同視角挖掘、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徐淑英、陳春花等專家致力于在管理哲學層面上總結、提煉我國各類組織(尤其是企業)成功管理經驗,但由于“來自歷史的經驗”缺乏現代管理實踐的系統化檢驗,“來自實踐的總結”尚在多元管理情境的普適性論證中。相關學術成果尚未在教材中與西方管理理論形成對話格局。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管理專業學生以西方觀點為絕對標準來分析、觀察新時代的社會、組織管理現象與問題。
綜上,以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為契機,在管理類學科專業課堂中營造思政教育氛圍,系統拓展現代管理教育內容,深化中國管理教育的內涵,培養具有中國力量和民族精神的管理人才,勢在必行。
管理學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可遵循目標管理的思路③來設計:首先,綜合“立德樹人”“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要求,明確專業課課程目標(教書育人的預期結果)。然后,基于目標確定包含教學內容和方法在內的課程任務;最后,在目標的導向下建立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其中,課程目標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課程任務和評價機制回答“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本文以該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管理學為例進行課程思政設計。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講授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管理活動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課程。為了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使命,課程的教學目標明確為致力于培養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管理思想(德),具備分析和解決中國社會和組織問題的管理知識和技能(智),養成銳意進取砥礪前行的管理意志(體)、練就國際視野本土情懷的管理情操(美)、打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管理素質(勞)。
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來自政治上的清醒和自覺,需要理性認知的基礎[6]。要想通過專業課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就必須呈現客觀正確的專業知識讓學生“明事”,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懂理”。為了落實課程思政目標,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管理專業課程可基于教學內容的傳授堅定學生“四個自信”的力量,依托教學過程的引導培養學生“四個正確認識”的素養,借助教學評價機制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保障教學內容和過程設計落到實處。
在專業課程思政模式指導下管理學的教學實踐如圖1 所示。

圖1 管理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示意圖
首先,在管理教育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就要求在教學上用科學的邏輯與國際管理理論對話,準確解析研究成果和理論觀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在大膽學習和運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同時不為各種扭曲思潮和歪理邪說所俘獲。其次,提升文化自信的可行之策是堅持與歷史文獻對話,運用歷史的方法分析蘊藏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管理經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以新時代的格局和情懷弘揚先輩的理念和智慧。再次,落實制度自信的有效辦法在于豐富與中國管理實踐的對話,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機制體制下組織管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辯證分析中國制度改革與企業發展的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最后,堅定道路自信的策略是在教學上實現與國家大政方針對話,從管理視角剖析中國共產黨領導、執政方法的科學性和道路必然性,深化對我國各領域社會治理對策內涵的認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腳踏實地學本領和服務社會展抱負。
讓學生做到“明事”,首要是選擇尊重歷史、符合事實的科學知識。課程可以從現代管理理論、中國管理文化、中國管理實踐的制度環境和道路方向等四個維度上挖掘和更新教學內容。
首先,要承認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人民敞開胸襟擁抱世界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其中也包括西方管理史上的經典理論。在教學中對于這些反映管理活動普遍規律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要堅持取其精華、兼容并蓄地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戰略下的各項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需要謹防西方各種社會思潮通過管理理論滲透至大學生,確保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
其次,要讓學生熟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先進管理理念。管理沒有新問題,只是問題發生的領域和表現形式不同④。中國古代政府管理體制和方法及不同時代思想家對治國理政的思考有許多可供現今管理者學習借鑒之處。一直以來,我國學者努力探索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管理思想,取得一定成果,但尚未通過系統實踐檢驗上升為科學管理知識。發揚歷史先進管理思想和哲學是中國躋身于世界發展前沿、擴大世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理當作為管理教育的核心內容進入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再次,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務必要讓學生深刻認識現代中國管理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及經驗背后的有效管理體制。行業翹楚,又被管理理論和實踐界所關注的國內企業(如華為、格力、小米和百度等),可以為管理研究和教育提供豐富案例。課程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壯大起來的企業的成功經驗,深化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當然,課程要實現的另一重要思政功能是以專業知識為載體,讓學生充分了解新時代的世情黨情國情,深入認識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事業邏輯的合理合法性。這就要求教師能從現代管理理論的視角對黨領導下“中國夢”的國家使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戰略愿景、從黨建到經濟等各大領域的事業方針和政策措施等系列治國理政舉措做出科學、合理性的詮釋,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管理學教學旨在讓學生在“懂理”基礎上深化認知,發展“正確認識”的思維素養。“懂理”的實現在于運用邏輯解讀、歷史分析、案例研討和管理導問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實現“與理論對話、與歷史對話、與實踐對話、與政策對話”。
“與理論對話”,要求教師不能只做管理理論的搬運工,而要深入對理論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疇解讀,讓學生明白其根本邏輯和運用原則。例如,對于“科學管理原理”,教材一般只描述其原則、做法、貢獻和局限性。學生對其理解難免浮于表面?!盀槲宜谩钡那疤岜仨毷菍⒃瓌t、做法與時代情境結合起來,分析20 世紀初美國工廠的困境以及泰勒的身份立場。引導學生對“為何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雇主怎樣降低勞動成本”“工人憑什么樂意用標準化方法和速度工作”等問題逐層推理,最終“自己”總結出科學管理的原理和科學制度。
“與歷史對話”,是要從管理活動視角探究歷史的演變和發展。以計劃、組織、領導及控制等現代管理活動為提綱,梳理歷史上治國理政的先進思想和經驗,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先進管理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例如,以《尚書》《史記》中的文獻為素材,帶領學生從結構安排、人員部署、權責配置等組織職能的視角對西周至大漢期間政治體制、官員制度和君相制衡的演變進行解讀和梳理,讓他們從歷史發展中系統地理解科層組織(官僚組織)。不僅讓學生知道百年前馬克斯·韋伯所論的組織制度在中國已然實踐了兩千多年,還能幫助學生從中理解原本科學理性的官僚組織為何會滋生官僚主義。
“與實踐對話”,強調的是中國現代組織管理的實踐。通過案例研討形式將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企業的實踐以及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融入教學,可以延伸“與理論和歷史的對話”,使學生在成熟管理理論或中國傳統管理理念的基礎上深入認識一批中國優秀企業和管理精英。例如,海爾通過管理模式創新逐步實現了“國內名牌戰略”“多元化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品牌戰略”,成為制造行業的翹楚立足世界舞臺。為將這種民族精神傳遞至學生,可組織學生研讀海爾案例,從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角度討論海爾艱難的轉型之路,使學生鞏固、反思所學管理理論的同時體會張瑞敏身為企業家的銳意進取和砥礪前行,身為管理者的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身為改革者的理論素養和責任擔當。
“與政策對話”,是以管理本質和職能的視角分析新時代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事業邏輯。政策是社會不同領域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是具體的政治活動。但決策者如何制定政策,執行者如何執行政策,如何使政策對象接受,如何將決策者和執行者的權力關進籠子,政策的實施產生哪些影響等問題所反映的則是國家和社會如何有效管理。比如,講授管理決策時,以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為管理導問的政策背景,讓學生圍繞該制度建立的目的、意義、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解決辦法等進行頭腦風暴,然后引導他們對自己的發言觀點總結,得出決策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步驟。
為了保障管理學思政建設的實效性,課程設計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圖2)。

圖2 評價機制有效性機理
首先,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核心價值理念落實于管理學課堂,設計一套結果靠自主、目標可達成、過程必公正、內容有關聯的評價體系。其次,在開課之初和學生溝通約定,旨在營造良好的課程氛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意愿。第三,按照激勵相容約束的原則,為不同教學活動制定特定的評分辦法,引導學生發展自愿遵守約定、盡心學業的獨立人格以及積極團結互助的集體精神。
不同評價體系緊扣不同教學過程,其中課堂貢獻的評價目的在于活躍管理導問的思維,提升“與政策對話”環節的實效性;單元小結作業目的在于鞏固理論解讀和歷史分析的結果,提升“與理論對話”“與實踐對話”環節的實效性;課堂研討的評價旨在確保研討學習的效果,將“與實踐對話”的路徑落到實處;期末考試的評價可引導學生認識、發展自我,強化對自己行為責任意識。
本文針對管理學科“課程思政”模式與路徑問題,基于目標管理為專業課程嵌入思政元素提供系統指導,依托教學內容使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依托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依托教學評價使學生自覺“立德立學立行”。管理學科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加載思政元素,以管理職能為線索分析黨和國家事業面臨形勢、政策策略和底層邏輯,于無聲處實現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的引導;另一方面,要將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先進管理理念和文化融入教學體系、傳至學生心中,切實提升高校管理專業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以內容為基礎、以方法為依托、以評價為保障,從全過程、全方面將思政元素帶進課堂于潤物無聲中實現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模式,可以為管理類專業或相關專業全課程思政推進提供模式指導和經驗借鑒。
注釋:
①引自中國管理50 人之一王云峰教授所撰寫《管理是什么》。
②費雷德里克·泰勒1911 年提出科學管理原理,史稱“泰勒制”。
③彼得·德魯克于1954 年提出的理論,強調“目標源自使命,并指引和評價工作任務”。
④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在為許倬云先生的述著《從歷史看管理》一書寫序時所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