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有關部門應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電商平臺商品價格進行動態監測,對于不正當價格行為及時報警,從而解決監督難題。
如今,“雙十一”已經成了很多人一年中的重要節日,有些人甚至平時“緊衣縮食”,就等著這幾天集中出手,為的是以優惠價格買到心儀產品。
然而,在“雙十一”購物季,消費者被“套路”的事并不鮮見,原本應省錢,到頭來卻比平常花了更多的錢。
比如,先漲價再降價的把戲,除了一些小店鋪搞套路,一些大型電商平臺似乎也不手軟。
不過,隨著平臺補貼活動走向日常化,低價早已不再是“雙十一”的特殊優勢,個別商品假借“降價”之名暗行“漲價”之實,難免令消費者生厭,結果成了一錘子買賣。
近些年,隨著移動支付的便捷和物流行業迅猛發展,網購早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北京豐臺的吳先生每年線上購物支出超過4萬元。這幾年,每到“雙十一”吳先生都不再跟風集中消費,“經常購物的人知道,電商平臺平時也有折扣,并不一定非要趕在這幾天。有些對價格不清楚的人,很可能被店家先漲價再打折的手段迷惑,本以為便宜到手的東西,可能比打折前還貴。”
吳先生以今年自己關注的一款手機為例,“雙十一”前,價格在4899元內,平臺領優惠券后為4299元。而臨近“雙十一”,領完優惠券的價格比此前還要高300元。如果不是長期關注,普通消費者并不清楚。
還有一款風衣,一個月左右時間,價格就有套路式變化,這款商品先漲了600元,“雙十一”期間打折后只降了200元,比平時的價格還貴400元。如果此前沒有留意到,普通消費者很難知情。
事實上,類似套路,并不是新玩法。
陜西西安的牟女士也是一位網購達人,在她看來,有些商家將心理戰玩得十分嫻熟。
“比如,一個裝飾品在‘雙十一’前幾天確實會降幾十元,有的用戶會繼續等,等待更大的降幅,沒想到幾天后商家突然漲價恢復成原價或者比當初還貴,那些等待降價的人就虧大了,而此時商家稍有折扣,有些用戶不耐煩可能就草率付款,這恰恰是商家想要的。”牟女士說。
上海上班族曹女士也有類似的經歷,不過她對待網購價格十分仔細,為了避免被套路,她在“雙十一”前后都會時不時截圖保存商品價格。“價格上有大的波動或新的貓膩,至少有一個參考。”曹女士說。
商家先漲價后降價,以制造降價假象,是典型的不誠信行為,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還可能構成欺詐。
價格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2021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規范“雙十一”網絡促銷經營活動的工作提示》,其中專門提到嚴格規范促銷行為。“要提高促銷行為的公開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價后打折、虛構原價、不履行價格承諾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
然而,近年來先漲價再降價現象卻禁而不絕,屢屢出現。

隨著平臺補貼活動走向日常化,低價早已不再是“雙十一”的特殊優勢,圖為某購物網站展示的促銷信息。
《新華日報》評論員梅劍飛認為,主要原因是風險小,商家修改價格的行為比較隱蔽,如果不是消費者持續跟蹤,往往較難發現價格變化。倘若沒有有力證據,難以向有關部門投訴。還有就是代價低。在實際執法中,有關部門往往對先漲價再降價問題一罰了之,在價格欺詐帶來的巨大利益面前,卻無異于“罰酒三杯”,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先漲價再降價,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影響電商行業健康的市場生態。
梅劍飛建議,有關部門應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電商平臺商品價格進行動態監測,對于不正當價格行為及時報警,從而解決監督難題。此外,對上述違法行為除了依法處罰,還應責令商家對所涉及的消費者給予賠償,同時,將價格嚴重違法行為列入失信黑名單并予以公示。
事實上,這幾年,對于“雙十一”購物,大家的看法也有所轉變,對商家的促銷套路,一些網友對此看淡了許多。
牟女士認為,“雙十一”購物節的很多產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有很多東西可買可不買,買回來大多閑置不用。對于沒有那么迫切的購買需求,就應該換個思路來理解,別盲目跟風。此外,她認為各大電商平臺在創新上應該下一番功夫。
曹女士坦言,平臺搞“ 雙十一”,主要是為了以銷量換利潤,事實上就是薄利多銷,打折就應該簡單易懂,不要搞什么跨店滿減的把戲,直接發給用戶優惠劵,讓用戶以低價買到自己心儀產品。
這幾年,各大電商平臺也不乏探索與創新。相比前幾年主打折扣和價格戰,今年“雙十一”促銷更加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雙十一”期間,不少資深買家吐露心聲,網絡促銷也在逐漸變化,今年某平臺將“雙十一”發布會與綜藝節目放到一起,以“實在”為主題,給消費者帶來爆笑喜劇與實在優惠的跨界組合。
據了解,這場“雙十一”跨界促銷啟動大會邀請了當前某熱播綜藝的人氣選手,通過演繹程序員和產品經理間“相愛相殺”的搞笑日常,在歡笑中詮釋電商平臺的促銷主題。
不僅如此,以往“雙十一”期間常出現的跨店滿減、購物金膨脹等復雜的促銷噱頭今年有所減少,“到手價”被很多商戶醒目標注,這對于消費者來說顯然更直接。
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與娛樂節目跨界,還是直接給出到手價,都體現出“雙十一”正在逐步脫離低價促銷模式,迎合高質量發展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