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云
(濱州職業學院 教育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京劇是我國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京劇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相當成熟的舞臺藝術,與此同時,打擊樂在京劇中的地位愈加顯著。從京劇的角度來看,在演繹過程中融入打擊樂,具有積極意義。
在京劇中,打擊樂發揮著起承轉合的作用。當樂隊和演員配合的時候,打擊樂就發揮著節奏控制與伴奏間的起承轉合作用。打擊樂把京劇演員的表演固定在節奏里,甚至很多時候打擊樂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直接影響著京劇演奏的整體音量與速度。并且,打擊樂會結合京劇劇情發生變化,當劇情人物情感發生變化時,打擊樂也會隨之改變。打擊樂貫穿整個戲曲過程,不管是情感豐富的表演還是微妙的變化,都需要得到打擊樂的協調與烘托,因此,也可以將打擊樂看作演出的核心樞紐。
打擊樂的主要樂器是鑼鼓,當各種各樣的唱腔在起唱和結束時或者各唱段在銜接時,都需融入鑼鼓伴奏。并且,京劇在起唱之前也會涉及打擊樂,這主要是為了提醒京劇演員做好上臺準備,也給臺下觀眾傳達表演即將開始的信息。在唱段結束之后也會出現打擊樂,這主要是告訴觀眾已經唱完了,相當于給該唱段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在京劇中,還有一種情形也會使用打擊樂,即念白開始與結束時,打擊樂在該部分主要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我國京劇演出過程中,打擊樂可以增強京劇原本的節奏性,既可以讓演員更好地融入進來,也可以給觀眾營造良好的觀賞氛圍。從某種程度上說,打擊樂可以有效提升表演效果。比如,在起唱時使用打擊樂進行鋪墊,可以產生較大的聲勢,快速吸引觀眾注意力。一些京劇界的前輩藝術家會在人物上場、下場中精心設置打擊樂,并且,他們還會根據京劇中的人物、情景等設計對應的打擊樂,這就是為了提升表演效果,使京劇演員能樂在其中,也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觀賞體驗。例如,在京劇中,帝王將相類的人物在上場時就會使用大鼓。在《失街亭》中,有一段是諸葛亮升帳的片段,在諸葛亮上場的時候就使用了大鑼,目的是渲染氣氛,用音樂體現諸葛亮的身份地位。但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所使用的打擊樂樂器也不同。例如,《斬馬謖》中也有諸葛亮這個人物,但在諸葛亮上場時使用的是“快長錘”,這主要用來凸顯當時的緊張氛圍。
當京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融入適合的打擊樂,可以起到增強表演節奏性的作用。在京劇中,節奏是使觀眾與劇情產生情感共鳴的有效形式,京劇演員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所有行為、語言,都是結合故事情節與故事線索展開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需結合打擊樂。同樣,這也對樂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打擊樂手必須非常熟悉鑼鼓,明白自身職責的重要性,密切配合京劇演員的表演進度,關注司鼓指揮手勢和音樂節奏。比如,某劇目有一段劇情是在漁船上進行表演,其中就可以融入各種打擊樂,配合烘托演員動作,將波濤洶涌、惡劣的環境真實展現在觀眾面前。京劇中的打擊樂一旦應用適宜,就可以在原基礎上使京劇人物更加鮮活,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在京劇演出過程中,一旦加入打擊樂,氣氛就會立刻被帶動起來,觀眾可以通過京劇音量變化、速度變化及節奏變化等深入了解劇情,打擊樂可以有效傳遞劇中人物情緒。例如,在京劇中,若表現文人無事時會使用小鼓;在戰爭、起更等情節時會使用大鼓加堂鼓等;水戰情節時則會使用大鐃。在靈堂、訴冤等情境中,一般會在大段反二黃時加入大堂鼓,以此來表達悲涼之情。因為打擊樂有著比較強烈的音響和鮮明的節奏,可以給京劇舞臺情節增添更多吸引力。比如,在京劇《群英會》中,在周瑜這一人物上場之前就使用了打擊樂制造一種具有殺氣的氛圍,也將京劇人物情緒直接傳達給在場觀眾。在京劇中,打擊樂可以表現各種各樣的情景,打擊樂在變化的過程中既松弛有度,又不缺乏豐富性。
打擊樂在京劇中不可或缺,是京劇藝術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正是由于打擊樂的存在,才構建了京劇獨特的藝術形式。當京劇演員在表演時,其神情、動作、語言等與打擊樂配合將表現得更好。即使打擊樂不能將旋律體現出來,但是打擊樂具備特殊的功能,在京劇中占據重要地位,再加上京劇本身就對節奏要求比較嚴格,打擊樂完全可以滿足京劇所需。在我國京劇中對于演唱的要求是抑揚頓挫、結構清晰明朗,而且,京劇中的許多動作都具有舞蹈性特征,具備較強的節奏感,可以和打擊樂密切結合。除此之外,京劇當中的念白并非人們日常生活說話,其對韻律、節奏要求較高。正是因為京劇具有強烈的藝術氣息與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特性,其與打擊樂相結合,可以將藝術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是,由于打擊樂點子比較機械化,缺乏活力,要想發揮打擊樂作用,就必須意識到鼓師的重要性。鼓師作為京劇打擊樂的控制者,可以通過傳達相關指令,對點子進行準確使用,從而賦予點子生命力。而且,打擊樂的結構主要呈現出嚴謹微妙的特點,再加上節奏鮮明,變化靈活,對戲劇氛圍進行渲染,更能將京劇演員的動作進行夸大,展現京劇獨特魅力。從某種角度來看,打擊樂就相當于京劇的血液,如果缺少打擊樂,京劇很難得到發展。如果京劇演員表演過程中沒有打擊樂伴奏,無論演員個人的語言、動作,還是整個劇情都會略顯蒼白,無法吸引觀眾,更無法令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鼓師必須非常熟悉伴奏主題、場次、節奏、身段、唱腔等,將各場戲吃透后才能確保打擊樂的點子與劇情完美融合,從而提高京劇表演質量。
京劇中的打擊樂表現形式較為多元化,到目前為止一共保存了四百多個點子,如果根據用途進行劃分,則可以劃分成開場、動作和板頭三類鑼鼓。其中,開場鑼鼓是大合奏,主要用在戲劇正式開始之前,用于提醒演員與觀眾,也可以提前烘托氣氛,為演員進入劇情制造輔助條件。在我國傳統社會中,京劇一般在室外演出,但也同樣涉及開場打擊樂。在辛亥革命時期,京劇在劇場內演出時逐漸不使用開場打擊樂了,然而,農村地區京劇表演依舊廣泛使用開場打擊樂。
動作打擊樂的服務對象主要為京劇演員,在京劇演員做動作時,可以起到更好的渲染作用,對演員動作進行夸大,從而更能賦予劇情獨特的藝術魅力。應用比較廣泛的動作打擊樂主要有五錘、豹子頭等。
板頭打擊樂又可以稱為底錘,在起奏和領奏上應用較為廣泛。板頭打擊樂可以對京劇演員叫板后的起唱板速度進行控制,結合劇情人物上場、下場時的動作,營造相關氛圍。板頭打擊樂主要可分為滾板、慢板、帶板、二六板等,從整體上來看,不同的板頭打擊樂有幾十種。
在京劇表演過程中,無論起唱還是結束,或者在各唱段之間融入打擊樂,都可將其稱為唱腔打擊樂。比如,在表演部分通常會使用搓錘、帽兒頭等,掃頭在省略唱腔中的應用比較頻繁。京劇中一般都把前后兩句視為完整的樂段,并從前句開始表演,在表演完后句以后才能構成板腔體結構。假設演員在表演時,只唱了前句沒有唱后句,或者直接越過前句唱后句可將其稱為“三條腿兒”現象。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要想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演員可以使用掃頭來結束唱腔。如果使用的打擊樂組合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只是臨時進行組合的,那么既不讓觀眾產生拼湊感,反而增添一絲神秘感,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有的打擊樂使用范疇比較廣泛,但有的打擊樂應用范疇則比較狹窄,要結合京劇劇情來選擇具體的打擊樂。
本文主要圍繞打擊樂在京劇中的作用展開分析,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打擊樂在京劇中不可或缺,是京劇藝術的必要組成部分,占據重要地位。其次,在京劇中,打擊樂發揮的作用很大,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下幾個顯著作用,即起承轉合作用、引導與結束唱腔作用、提升表演效果作用、把握節奏作用、傳遞京劇情緒作用。打擊樂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開場打擊樂、動作打擊樂、板頭打擊樂及唱腔打擊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