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艷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民族聲樂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民族歌唱藝術。聲樂與戲曲之間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它們都產生于偉大的中華民族背景之下,二者在演唱與表演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兩者結合在一起恰有相得益彰之處。優秀的戲曲藝術文化之所以能夠從古到今延綿不斷,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它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以及文化的陶冶,經過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才顯得更具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民族聲樂對戲曲演唱與表演的借鑒是其自身能夠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民族聲樂是以人發出的聲音為傳播介質,并利用音樂來進行情感傳遞的藝術。民族聲樂,通俗的說,就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由于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這也是民族聲樂極具特色的根本原因。同樣,戲曲作為中國國粹,既是中國傳統戲劇也是中國民族戲劇,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尤其是戲曲的唱腔,在不同的音樂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會融合一定的戲曲元素。不論是民族聲樂,亦或是戲曲,都為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五四運動之后,戲曲開始融合并改進了許多傳統元素,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后,逐漸發展為現在的戲曲形式。然而,戲曲除了戲曲演唱和舞蹈之外,還有服飾、舞美、戲劇等元素。大多數的戲曲表演會以舞蹈、劇情、妝容搭配等多種元素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另外,一些傳統戲曲的舞蹈形式無法變化,導致沒有辦法體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所以,為了規避這些不完整的表演效果,就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展現新型的戲曲形式。
相對于戲曲來說,民族聲樂的歷史并不長,它是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發展和突破的,我們的民族聲樂開始挑戰自我,大膽嘗試,呈現出了諸多優秀的聲樂作品。雖然,民族聲樂從現代才開始發展,但其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獨特的民族文化也較為突出,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不單單只有西方聲樂的內容,更多的是借鑒了戲曲、古詩歌、民歌等方面的優勢,同時還彌補了自身的不足,突出了自身獨有的藝術魅力。這種東西方兼具的音樂表演形式,可以深入體現出我國各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同時對我們整個文化建設的突破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民族聲樂和戲曲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主要表現在:兩者均產生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并且都隸屬于“民族聲樂”范圍內,都是利用人聲的方式將音樂傳播出去。聲樂和戲曲看似是不同種類的藝術形式,但實則二者具備相同的文化基因。個性主要表現在:戲曲唱腔對咬字有著更高的要求,要有字頭、字腹和字尾之分,演唱的時候字頭一定要非常有力量,字腹要有一定程度的延長,而字尾一定要收聲。戲曲演唱對吐字要求十分嚴格,要確保吐出的字是完整的,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而民族聲樂則需要借鑒戲曲“丹田運氣”的方法,在唱歌的過程當中保持吸氣的狀態,從而實現運氣自如。
伴隨著西方藝術文化的發展和興起,很多院校聲樂專業的學生們追趕潮流,學習西洋美聲的歌唱方式,進而忽略了我國傳統聲樂、戲曲的表演方法。但是,不論運用哪種方式,或者是表演哪種類型的作品,都需要表達出聲音特色。還有一部分在表演民族聲樂時,忽視了作品的語言風格,以致于歌詞表達模糊不清。因此,在演唱民族聲樂的時候,可以借鑒戲曲的咬字方式,學習戲曲在演唱方式上的優勢。
在民族聲樂走上國際發展軌道的同時,聲樂演唱也不能只單純地追求西方演唱方式,要和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合理有效的結合。除了汲取西方美聲的優秀成果之外也要借鑒我國戲曲的優勢,尤其是戲曲中念白的方式和一些基本發聲技巧,將民族聲樂中吐字不清等弊端問題解決,提高民族聲樂的語言和演唱風格,提升歌曲的影響力以及藝術感染力,促進民族聲樂的大力發展,從而更好地弘揚中國的民族文化。
隨著全球文化逐漸多元化,文化發展日益凸顯,外來文化也隨之涌入,這就避免不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面對這種全球化的文化沖擊的背景,我國民族聲樂必須表現出自身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然而,傳統戲曲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一,民族聲樂對戲曲的進一步借鑒就顯得十分必要。
在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做的是對戲曲元素進行借鑒和融合吸收,因為這樣才能夠為民族聲樂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增添新鮮血液,還能夠使得民族聲樂以多元的、民族化的獨特優勢立足于文化的沖浪中,從而透過民族聲樂的發展來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并進一步抵制外來多種文化形式的沖擊。
民族聲樂的表演通常會受到戲曲表演演唱的影響,戲曲演唱過程中的聲音更為渾厚響亮,咬字、吐字技巧更為字正腔圓,并且戲曲飽含婉轉悠揚的特點,因此戲曲演唱表演傳遞出來的情感更加細膩透徹。所以,民族聲樂對其進行借鑒,更能夠讓聽眾產生情感共鳴。
唱腔是一種建立在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歌曲基礎上的一種曲調形式,也是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結合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實況,對戲曲唱腔的借鑒是其一大發展特色。我國的戲曲唱腔元素被視為薪火相傳民間音樂的重要形式。就不同唱腔展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來看,山東梆子的唱腔雖主要表現為高亢清越,但又不是清新雅致之風。越劇唱腔清新美好、委婉悅耳,聲腔自成方圓,更能夠打動聽者。然而,對于當下的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戲曲多種形式的唱腔能夠為其提供豐富的音樂素材。
其中,唱腔的潤腔形式是在研究唱腔問題的過程中需高度重視的一個層面。“潤腔”指的是針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唱腔加以潤色、美化的處理技法。對于傳統戲曲的表演,潤腔形式著重針對作品內涵的情感元素,進而對其中的曲調元素展開潤色。而“字正腔圓”作為傳統聲樂和戲曲藝術中對吐字和咬字的基本要求,恰恰也成為了潤腔形式的主要應用原則。在傳統戲曲中,拖腔技巧被廣泛應用,在潤腔技巧中較為常見,簡言之,這一技巧主要表現在對拖長唱詞字音的尾音或是通過襯字襯詞來延長唱腔,這樣可以增強整首戲曲作品的表現力。同樣,為了強化聲樂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作曲者和表演者都可以應用這種拖腔技巧,比如《木蘭從軍》這首作品中有一句唱詞:“不知木蘭是女郎”,就是對拖腔技巧的典型應用,這一戲劇韻味的增加充分體現了戲曲的色彩,延伸了人物的情感。再如,在《孟姜女》中的第四段音樂主旋律是高亢激昂的拖腔,逐步體現全曲的高潮。
民族聲樂在戲曲的板式、唱法等表現手法方面也可以進行借鑒。板式問題通俗來講,即為作品節拍的一種形式,對其應用能夠進一步優化敘事旋律。如在《孟姜女》這首聲樂作品中,第一段借助慢板的方式,以緩慢的敘事節奏,哀怨又委婉地表達了孟姜女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樣,在敘唱技巧借鑒方面,主要是借鑒其節奏性和跌宕性,進一步完善聲樂藝術。如《楓橋夜泊》一曲則對昆曲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了借鑒,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女主演唱的《看天下的窮苦人民都解放》也是對此方法的典型應用。此外,戲曲中的唱歌與說白的形式也值得被借鑒,以歌劇《白毛女》為例,唱詞“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簡練地描述了故事線的背景,表達出喜兒當時的無奈和無助。可見,這一形式的應用能夠增強作品內容的真實性,提升語言藝術感。
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將視覺和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是藝術形式在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表現特點。在傳統的戲曲作品當中,只需要很少的跑龍套演員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戲曲效果。截至目前,很多的戲曲表演中也依然會采用虛擬夸張的藝術手法。針對戲曲表演藝術發展形勢來看,戲曲作品中一般都會加以音樂對其進行輔助,烘托表演的氛圍。例如,著名的歌劇作品《江姐》,它是經過解放軍空政文工團依據《紅巖》進行改編之后搬上歌劇舞臺的。這一戲曲主要以音樂為主要素材,并在此基礎上借鑒了川劇、婺劇、京劇等多種形式進行的創作。其中貫穿始終的歌曲《紅梅贊》,運用了變奏的手法,以“領唱+重唱”的方式出現,形象地表現了戲曲沖突和人物情感,加深了內容的表現形式,達到了戲劇性與音樂性的高度統一。縱觀這一作品的整體效果,恰好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三段式戲曲結構相結合,充分發揮了這一作品獨特的藝術內涵。
由此可見,民族聲樂和戲曲同為我國文藝花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存在諸多內在聯系。民族聲樂在戲曲影響下的發展是一種藝術的積累沉淀,對戲曲演唱和表演的借鑒十分重要,因為這是聲樂表演者應當努力的方向。另外,實現民族聲樂對戲曲的借鑒和融合發展是創新民族特色聲樂的重要渠道,也是完善當代的民族聲樂演唱體系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