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婧
(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 福建 廈門 361000)
1.“九年制教學銜接”概念界定
“九年制教學銜接”指的是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間的銜接,其可以整合九年一體的教學資源,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順利由小學向初中過渡。
2.口風琴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的定義
校本課程由于其“課程專業化、內容校本化、課程活動化、文本特色化”成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課程改革創新的重要契機,是延展普通學科課程的重要途徑。我們以九年一貫制學校承載的“實驗”使命為動力,積極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及時補充地方課程及國家課程的不足,并撰寫課程實施綱要和課程評價標準,積極地嘗試課程的改革與實驗,號召中小學老師一起研發和探索課程,以期實現學生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學校音樂學科的九年一貫制銜接注入活力。
(2)口風琴校本課程的定義
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講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的領域。”音樂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斷更新前行。當前,樂器進課堂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樂器學習也成為考量學生音樂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
學生可以借助線譜與口風琴鍵盤的直觀關系,在學習音程、和弦等樂理知識時,把它們變得形象、易懂。同時也可以在“玩”中學習樂器。因此,學校可將口風琴課程開設為校本課程,有利于進行音樂課堂的補充和延伸。
3.口風琴校本課程小初銜接的優勢
(1)內容銜接
“銜接”在教育教學中的任務十分艱巨,尤其在同個學校內音樂學科的小初銜接問題迄今還沒有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在九年制學校中,小學生有校本課程學習內容的積淀,且小初音樂課程實踐沒有中斷。所以,研究九年制學校口風琴校本課程的小初銜接就有利于尋求課程改革的創新,突破原有課程體系的束縛,填補音樂校本課程方面銜接的空白。
(2)方法的深入
由于九年制學校在同個校園,所以音樂教學內容有利于一體化。學生學習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梯度性,小學音樂課也能在初中得到進一步延伸和深入。作為“后教學內容”的口風琴校本課程也可以按照梯度性、延伸性、一體性繼續傳承下去。
當前,樂器進課堂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樂器學習成為考量學生音樂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口風琴既保持了鍵盤樂器的優點,又吸收了吹管樂器的優勢,演奏方式便捷、簡單。況且,當今學鍵盤的孩子數量多,所以口風琴學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學習口風琴還有助于學生糾正音準以及提升視唱水平,提高審美能力,普及音樂技能,并增強多聲部合作能力,其音樂實踐的可操作性很強。
口風琴校本課程是學校依據本校特色開設的鍵盤課程,將其作為音樂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很有必要。
目前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口風琴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普及率,也鮮有學校關注到小初音樂技能銜接。大部分學校就事論事,沒有長遠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很多學校現有的音樂課程體系不完善。學校組織音樂教師撰寫的校本教材缺乏系列性、梯度式和體系化。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實踐展示活動平臺也較為缺乏。
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學校缺乏九年一貫制的整體教學規劃,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老師們完成統編教學的時間來不及,不愿增加額外負擔開設校本課程。甚至有許多老師不停地在變換工作崗位,校內沒有打破中小學音樂教師間的界限,造成音樂循環教學脫節。此外,教師也未給學生們建立評價檔案,缺乏對學生的跟蹤教學。
“垂直管理”是建立和保障中小銜接課程體系的強有力后盾。學校實行“垂直管理”模式,指的是校級領導及各中層部門不將小學和初中部進行分割管理,而是凝心聚力將學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資源的統籌協調和配置,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每學年開學初都會制定好詳細的口風琴年度教學計劃,對口風琴教學提出教學指導意見,并認真落實好教學計劃,做到有計劃、早安排、有重點地開展活動。有專用活動場所,每次口風琴教學教研活動有中心發言人、中心議題,教研活動有記錄、有總結。每一至兩周教研組可進行一次主題研討活動,老師們可各抒己見,互相感受教學風格,反思一至兩周來口風琴校本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或分享腦海里涌現出的新的教學思路。
九年制學校中小學部使用的音樂教材版本盡量統一,中小學音樂老師們也需彼此熟悉兩個學段的教材以及曲目,做好校本課程中口風琴曲目的甄選和教學。在制定口風琴教學計劃時,首先分析一至九年級教材有哪些曲目類似,可以進行銜接教學,負責這兩個相應學段的中小學老師可以坐在一起集體備課,探究并討論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曲目教學目標,設計好口風琴校本課程教案。
為中小階段口風琴課程分別編排校本教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再研發一套小初銜接口風琴校本教材。每一首樂曲之后都附上音樂組老師們錄制的“學習視頻”,同學們可以利用周末或者閑暇時間掃一掃曲目下方的二維碼進行線上自主學習。班主任則配合音樂老師定期對本班口風琴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和評價。
建議學校德育處、音樂組以“口風琴學習實踐”為基點,常舉辦豐富多樣、色彩紛呈的小初口風琴銜接活動,為孩子們創造一些競技、表演的平臺。開辟口風琴第二課堂、組建“琴聲飛揚”口風琴社團,甚至設置小初口風琴銜接班,將熱愛口風琴的學生們召集起來,推動孩子們的口風琴演奏技藝更上一層樓。學校亦可以每年元旦或兒童節等節日舉辦“班班有琴聲”口風琴比賽。這樣不僅可以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實踐平臺,同時也可以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要抓住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條件,由中小學音樂老師組成口風琴比賽考核評審組,并且跨學段、跨年級進行評分。在這種“混合”評審的條件下,中學部的音樂老師們可以發現和挖掘小學部有高超演奏技巧和舞臺表演才能的苗子,小學部的音樂老師們也可以在聆聽初中部學生演奏后,感受中學生演奏樂曲的基本風格,從而進行小學階段口風琴教學的反思,為日后輸送這批孩子到初中奠定扎實的口風琴演奏基礎。此外,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在小學生進行口風琴比賽時可以邀請初中部的哥哥姐姐們來當觀眾,感受弟弟妹妹演奏樂曲時可愛、靈巧的風格特點,同時反思自己的演奏水平是否跟弟弟妹妹們拉開了一定的差距,在欣賞小學生表演的同時,能學習小學生們大膽展現自我、表演形式豐富多樣的優點;此外,在初中生進行口風琴比賽時,亦可邀請小學生來當小觀眾,哥哥姐姐們沉著、穩重的表演風格,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為小學的弟弟妹妹們樹立了榜樣,讓弟弟妹妹們心中樹立起下個階段的目標,勇往直前。[3]
評價是口風琴校本課程實施及教學的重要環節。學校可以以“學生口風琴可持續發展評價”作為突破口,實行多元、豐富的評價考核方式。學校音樂老師們可以結合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進行綜合評價,考試成績由高到低位次分別為A、B、C、D、E。此外,亦可采取“生生互評”的方式,參考課堂學習20 分、演奏技能60 分、實踐活動20 分的標準進行同學間相互打分,建立學生“口風琴學習成長檔案袋”,將以上兩種評價方式貫穿于中小學,以此激勵學生可持續發展。
打破中小學界限,鼓勵中小學音樂教師互相教授口風琴校本課程。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里開展口風琴校本課程教學的時候,要分別了解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標準和要求,提前把握和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狀態和音樂能力,掌握音樂學科“學段銜接”的主動權,為學生提前搭好過渡橋。九年一貫制的辦學模式存在學生年級和年齡跨度大、教師管理和資源整合難、育人目標實現有差異等實際問題,而通過科學有效的口風琴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這些棘手的問題能迎刃而解,實現資源的深度整合和優化。長此以往,能夠全方位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全面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口風琴校本課程教育教學改革,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的九年制音樂銜接學習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