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潔
(南昌理工學院 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戲曲藝術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戲曲文化,戲曲文化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宜黃戲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十分多樣,而且通過多種方面的塑造不斷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在宜黃戲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包含了很多方法和途徑,比如通過唱腔聲腔來塑造人物形象,從人物動作方面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角色行當分工上來塑造人物形象等等。
宜黃戲最早起源于我國江西省撫州市的宜黃縣,是宜黃縣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宜黃戲是戲曲中的一種,也是贛語戲曲中的一個分支,宜黃戲產生至今已經有約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宜黃戲也逐漸走出宜黃縣,不僅擴展到了附近的南城縣、南豐縣以及廣昌縣等地,而且也在贛東北、贛南以及閩西等地區有所流傳,可見,宜黃戲的傳播范圍在不斷地擴大,也受到更多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而在如今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成為宜黃戲傳播與發展的重要工具,通過網絡的傳播能夠使更多群眾深入了解宜黃戲,感受宜黃戲的魅力,同時也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宜黃戲的發展歷程。早在我國明朝期間,宜黃戲班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比如“臨川四夢”這些比較有名的劇作就是早期在宜黃戲班進行表演的。宜黃戲現階段已經被列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宜黃戲在我國藝術領域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能夠看到宜黃戲較高的藝術價值。宜黃戲從風格上來看具有古樸的特征,從整體上來看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宜黃戲的唱腔相對來說比較簡練,很容易學習,在宜黃戲表演過程中唱念做打有一套十分成熟而又嚴謹的表演程式,已經成為宜黃戲的典型特征。眾所周知,戲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整個戲曲表演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宜黃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地位,這與它的人物形象塑造特點有著重要的聯系。
宜黃戲現如今已經被列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僅因為宜黃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更主要是因為宜黃戲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宜黃戲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近年來,在我國藝術領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戲曲領域的學術研究也在不斷地加強,尋找有價值的研究標本是促進戲曲領域學術研究順利進行的關鍵。宜黃戲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已經經歷了較為完整的發展歷程,包括宜黃戲的產生、宜黃戲的發展、宜黃戲的演變、宜黃戲的興盛和衰落等等,這一系列過程已經完美地呈現出了我國戲曲領域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我國戲曲領域整體發展情況的一個縮影,為此,宜黃戲可以作為戲曲領域學術研究的一個標本,為戲曲領域學術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幫助。其二,宜黃戲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宜黃戲幾百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經過了不斷的演變和優化,如今流傳下來的都是宜黃戲中的精髓部分,目前我國仍有較多宜黃劇目完好地保留著,飽含古色古香的戲曲韻律,被視為我國戲曲寶庫中的瑰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值得被傳承。其三,宜黃戲具有較高的演出欣賞價值。雖然宜黃戲的起源相對較早,但是幾百年來宜黃戲的演出一直沒有停止,尤其是在江西省內各個城市的舞臺表演中都能夠看到宜黃戲的演出,之所以幾百年來宜黃戲能夠一直深受大眾喜愛,就是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演出欣賞價值,一方面是因為宜黃戲的表演風格比較鮮明、具有特色,而且聲腔比較優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宜黃戲的表演語言是人們所能聽懂的。宜黃戲獨有的演出魅力不僅吸引了更多觀眾,也吸引了大批藝術愛好者來學習宜黃戲。
宜黃戲中唱腔聲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宜黃戲中的唱腔和聲腔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單是從唱腔和聲腔方面的特點就能夠很好地辨別出是否是宜黃戲。與同是戲曲中的一種的京劇相比,宜黃戲在唱腔聲腔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早期的宜黃戲中,無論男角還是女角,在唱腔上并沒有進行角色的區分,而是同宮同調,也沒有因為角色不同、行當不同而進行腔調的區分。從宜黃戲唱腔腔調的區分上可以看到,只分為三種唱腔,一種是小旦腔,在角色上包括了小旦和小生,另一種是老生腔,在角色上包括了老旦和青衣,還有一種是花臉腔。雖然宜黃戲中男女角色在聲腔上有略微的調式差異,但是其都保持了古樸古韻的原生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并沒有太大區別。而京劇中在唱腔聲腔方面有著很多的細節劃分,不僅在男女角色上要進行明顯的區分,還會根據行當等不同而進行具體的調式和唱腔等的區分。隨著宜黃戲的不斷演變,在唱腔和聲腔方面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比如宜黃腔就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以往的“曲牌體”逐漸演變成“板腔體”,而且在以往的宜黃戲中還會唱西皮腔,只是自從清代末年之后就不再唱了。雖然宜黃戲在唱腔聲腔上有其獨特的特點,但是從其發展與演變過程來看,唱腔聲腔未免有些單一。
宜黃戲中念功主要是指人物在宜黃戲表演過程中表演介白和演唱時所用到的語言形式,宜黃戲的念功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在我國最早期的宜黃戲演出中,所采用的語言多數都是當地的地方語言,在宜黃戲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又融入了中州韻,但不完全用中州韻取代原有的地方語言,而是兩者穿插進行。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后,宜黃戲中的語言才真正改用中州韻,在宜黃戲的表演過程中會根據劇情需要以及角色需要采用北京普通話語音介白,或者采用地方方言介白,這樣一來使得宜黃戲更具有地方特色,韻味十足。也正是這種語言上的設計使得宜黃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具有特色。宜黃戲中聲腔伴奏主要采用的樂器是小筒胡琴,小筒胡琴是一種比較小眾的樂器,很多人可能對其并不了解,小筒胡琴在形狀上與京胡和贛胡有些相似,但是在伴奏風格上有其獨特的特點,相比于京胡的伴奏風格來說,小筒胡琴的伴奏要更加溫和柔軟一些,而且也更顯簡樸,而相比于贛胡的伴奏風格來說又更顯清爽和明亮,同時也更具靈氣。最關鍵的是小筒胡琴的伴奏風格能夠與宜黃戲的聲腔韻律相互融合,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宜黃戲在做功方面可謂是做到了精妙絕倫,根據不同的角色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需求做了不同的設計,并且在宜黃戲不斷發展中還善于吸取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人物形象塑造。一方面,宜黃戲中對于戲曲演員的做功練習是十分嚴格的,也是為了能夠呈現出更加標準和精彩的宜黃戲表演效果。在宜黃戲演員訓練中會采用很多方式來提高演員的表演技巧,比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再比如腋下夾蛋、脛旁備針等等,這既體現出了宜黃戲在演員訓練上的嚴格,也體現出了每一位宜黃戲演員的辛苦和不易,更增加了對宜黃戲演員的崇高敬意。在宜黃戲中,每一個動作都有很多的細節劃分,比如演員的“起霸”動作需要做出“雙手撐天”的動作,而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有很多的講究,會根據角色的不同而有略微的區別,比如有的角色會做出龍爪的動作,而有的角色則需要做出虎爪的動作,這與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很大的關聯。宜黃戲在表演上體現出來的形式十分多樣,也正是多樣化的表演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動活潑。
宜黃戲因為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因此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在行當分工方面也越來越細,從現階段宜黃戲角色行當分工情況上看,其已經完全滿足各種大型劇目演出以及連臺劇目演出對角色行當分工的要求。比如宜黃戲中包括了生行、旦行、凈行,每一行中又具體劃分了多個組成部分,并且在宜黃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也會對其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每一種角色的表演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比如凈角在表演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多為豪放和直爽,而生角在表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多為儒雅和大方,每一種角色都具有自身固有的身段表演形式和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因此,通過對角色行當的分工,也能夠使宜黃戲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鮮明。生角和凈角在身段表演以及基本功和基本步法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共通性,這一點與旦角有著較大的區別。當然,宜黃戲中的角色行當分工也并不是最初就規定好的,而是在不斷的表演過程中,根據演出的需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需求而不斷地進行完善和調整。因此,在今后的宜黃戲發展中,也會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對各種角色行當的身段表演基本功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從戲曲領域的發展來看,宜黃戲自身所具備的角色行當分工特點也是其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一大特點。
綜上所述,宜黃戲作為我國傳統優秀戲曲種類之一,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一方面是其本身的表演觀賞性和藝術性,另一方面是其所具備的學術研究價值。宜黃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它在藝術領域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宜黃戲之所以能夠受到如此高的重視,與其人物形象塑造有很大的關系,以多種表演手法塑造出豐富且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提升了宜黃戲的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