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富
(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自19 世紀末以來,爵士鼓經過百余年發展,現已成為受到世界人民青睞的器樂藝術形式,爵士鼓演奏訓練也如火如荼地開展。雖然當前爵士鼓已遍布全世界,但其發展時間較短,爵士鼓演奏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爵士鼓槌法訓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未形成系統、適宜且具有整體性的訓練原則、訓練模式與訓練方法,這不僅會影響練習者對爵士鼓演奏技法的掌握程度,而且會影響爵士鼓演奏藝術的高質量發展。為此,我們應當回溯爵士鼓演奏槌法發展歷程,弄清爵士鼓演奏槌法的基本類型,并結合時代審美語境,著眼于爵士鼓演奏藝術的未來發展,探尋其槌法演奏的有效訓練路徑。
爵士鼓,即架子鼓,是一種以鼓為主奏的組合型打擊樂器,形成于19 世紀末期,后經過發展、改良、不斷演化調整后成為現代的爵士鼓。
爵士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90 年,為配合樂隊演奏,表現出更加具有沖擊力與震撼力的音樂,當時樂隊鼓手的演奏不再受到鼓譜的桎梏,而是根據自身對音樂的感知,對現場觀眾的反應等自由演奏節奏,使得現代自由節奏開始萌芽。1910 年至1920 年“拉格泰姆”時代,新奧爾良爵士樂隊和拉格泰姆樂隊的鼓手們開創了爵士鼓演奏新技法,即重新排列低音大鼓與小鼓的位置,由一人同時以鼓槌的頭部及尾部敲擊鼓的不同位置。在實際演奏中,樂隊鼓手經常根據作品風格、音樂氛圍進行即興演奏,打造出更加自由靈活的音響效果。至此之后,新奇、時尚、動感成為爵士鼓演奏的代名詞,鼓手們不再墨守成規,也不再一味沿襲他人的演奏槌法,伴隨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索克”“邦戈鼓”等新型樂器如百花齊放,為鼓手的自由創作與即興發揮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爵士鼓演奏槌法更為豐富。
爵士鼓演奏發展至今,成為擁有眾多受眾的樂器演奏藝術形式,離不開其演奏槌法的不斷精進與創新。綜合而言,爵士鼓演奏槌法主要包括單擊槌法、雙擊槌法、Paradiddle槌法、不對稱槌法及對稱槌法五大基本類型。①單擊槌法,即左右手分別演奏,或是左手/右手,左手/右手,或是右手/左手,右手/左手。②雙擊槌法指單手連續敲打兩次后雙手交替演奏,即左手/左手,右手/右手,或是右手/右手,左手/左手。③Paradiddle 槌法,即復合槌法,亦被稱為復合跳,指單擊槌法與雙擊槌法的有機整合,按照雙擊位置的不同可以將復合槌法劃分為Single Paradidle、Inward Paradidle、Reverse Paradiddle、Outward Paradiddle 四種類型。④不對稱槌法指左/右手持續演奏,右/左手分別演奏不同的位置。⑤對稱槌法,亦被稱為持續演奏槌法,即右手持續擊打四次后更換為左手再連續擊打四次。
爵士鼓的演奏槌法與擊打動作及位置密切相關,不同擊打力度、部位會使爵士鼓演奏音色、音響等截然不同。爵士鼓演奏的控制擊打方法可以分為四種類型:①Down stroke:以耳際為起始點,由高處垂直落下擊打鼓面并在低處進行控制的擊打方法;②Up stroke:以低位置為起始點,敲擊鼓面后控制鼓槌垂直豎起至耳際的擊打方法;③Full stroke:以耳際為起始點,垂直擊打鼓面后回到起始點的擊打方法;④Tap stroke:以低位置為起始點,擊打鼓面后回歸起始點的擊打方法。
基于上文的分析,筆者建議練習者采取以下策略不斷提升槌法應用水平,以此強化爵士鼓演奏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
由上文論述可知,爵士鼓演奏主要包括四種持槌擊打動作,掌握基礎的擊打動作是爵士鼓演奏槌法訓練的先決條件。
爵士鼓演奏基本持槌擊打動作有效訓練的要點在于領會高點與低點的概念,高點指正確坐姿下人體的耳際,低點為距離鼓面向上約一寸的位置。爵士鼓中大鼓、小鼓的鼓面均具有一定的彈性,鼓槌敲擊鼓面后會因彈性作用而自然彈起一定的高度,此時便需要練習者以手腕、手臂、肩部等部分的綜合力量對其彈起的高度進行控制,以此演奏出泛音,保證爵士鼓演奏音色與音響效果契合實際演奏需求。對于上述四種類型的爵士鼓演奏控制擊打方法,在訓練時,一是要掌握其基本動作,每次由高向下擊打鼓面時鼓槌垂直落下,以保證音色或清脆,或渾厚。二是雙手控制高度保持一致,避免手腕與手指的多余動作,且手腕、手指自然放松、動作協調。
1.單擊槌法訓練
爵士鼓演奏單擊槌法有效訓練需以慢速練習為起點,循序漸進提升單擊速度。右手持槌擊打為大部分人類身體的本能反應,因此,在單擊槌法基礎訓練中應當在右手先行的基礎上加大對左手持槌擊打速度、力度及動作的練習。與此同時,單擊槌法訓練中肢體協調訓練也尤為重要。左右手協調訓練可以采用單點訓練方法,即在小鼓或側嗵上同時以左右手連續或交替擊打,掌握技法后進行多點訓練與組合訓練。左右腳協調訓練與上述訓練過程相似,需注意左右腳踩踏板的力度,保持左右腳高度、力度及速度基本一致,并在此過程中注意增強左右腿大腿部分的肌肉耐力,以此為后續的訓練與演奏奠定基礎。左手與右腳/右腳與左手協調訓練難度較大,在訓練初期可能會出現手腳重疊力度不均的現象,可放慢速度,以單點訓練為起點,如小鼓與小腳鼓協調訓練、一嗵與腳鼓協調訓練等,當手腳速度一致、力度均衡后進行多點訓練,熟練后進行組合協調訓練,保持手部多點轉換,移動中與腳鼓保持協調。
2.雙擊槌法訓練
雙擊槌法基礎訓練中,首先進行單手重復擊打練習,注意感受單手兩次擊打的區別與銜接,第一次擊打以傳統控制擊打動作為主,鼓槌由高點垂直落下,敲擊鼓面后受彈力作用自然回到起點,此時手指迅速形成抓握狀態以控制鼓槌,利用抓握的空間再配合手腕力量使鼓槌向下再次敲擊鼓面,以此完成連貫流暢的單手雙擊流程。訓練中經常會出現兩個音速度不一致、力度不均勻的問題,其原因在于手指與手腕的控制力度不足,為此,應當注重手指抓握動作及抓握力度、手腕向下控制力度的聯系,保證單手兩次擊打動作協調且音符控制時間統一。
雙擊槌法協調訓練同樣分為左右手協調、左右腳協調、左手與右腳/右手與左腳協調訓練。在此基礎上加強右手、左手與右腳,或右手、左手與左腳的對角訓練,開展單點訓練、多點訓練及組合訓練時,注意每個肢體演奏的音符時值保持一致,音色準確且協調,音響與力度均衡,以此循序漸進提高雙擊槌法演奏水平。
1.Paradiddle 槌法訓練
Paradiddle 槌法因單擊與雙擊的組合不同,其會出現多種演奏形式。在訓練中,首先需要對上文所述的四種基本復合擊槌法類型進行精準練習,把握好雙擊的位置與音符的時值,以此形成肌肉記憶。在熟練掌握基本槌法類型的演奏后,將上述槌法兩兩結合,進一步體會復合擊槌法的豐富性與變化性。最后再將上述槌法進行無規則組合,在此過程中提升即興演奏能力。
Paradiddle槌法協調訓練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為雙擊時第二個音的力度略小于第一個音,演奏出的音樂不協調。其原因在于雙擊力度不均衡。因此,在協調訓練中,應當以單點訓練為基礎,成熟后將雙手轉移至小鼓與一嗵、二嗵,镲(H.H)與小鼓、側嗵上,感受不同鼓面的彈力大小,不斷調整手腕、手指的控制力度以保證演奏出的音色統一和諧。同時,在練習中應當將腳部動作分解并放慢練習,雙腳演奏技法完善后進行手腳對位練習,這樣才能使手腳速度一致、力度均勻。
2.不對稱槌法訓練
不對稱槌法訓練中,單手連續擊打發出三個音是訓練的基礎,練習時保持手腕部分自然放松,以手腕為軸通過手掌與手指的力度控制鼓槌敲擊鼓面,以此快速、準確且連續地控制擊打三次。
不對稱槌法的協調訓練仍以單點訓練為起始,單手連續三次擊打的同時單腳連續三次踩踏,保證演奏快速且連貫,手腳力度與速度均勻。在訓練中單手或連續擊打對肌肉耐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由慢到快、由簡單到復雜,先以慢速練習逐步增強各個部分的力度控制能力與肌肉耐力,再以快速練習增強雙手、雙腳、手腳的協調性,以此克服不對稱槌法演奏中的薄弱環節,面對不同風格音樂作品時能夠靈活調整演奏方法以適應演奏需求。
3.對稱槌法訓練
對稱槌法訓練以單手連續擊打四個音為主,持槌姿勢及各部分力量的協調方法與不對稱槌法練習相似。對稱槌法協同訓練的難點在于手腳對位練習,因其演奏速度較快,要求節奏鮮明、變化豐富,所以在練習時需要根據具體的作品對手腳及雙手的動作、力度與速度進行靈活調整。練習時,先同時在小鼓與腳鼓,或側嗵與腳鼓上進行單點練習,把握連續四次擊打動作的要點。當在一嗵、二嗵與腳鼓上練習時,涉及雙手的移動,需要保持移動中速度一致,每一個樂器上的演奏力度要均衡,且雙手移動需要與雙腳的踩踏進行配合,保持二者連貫自然。掌握要點后,將多點進行自由組合,進一步提高雙手、雙腳及手腳的協調性,以此保證打造出層次豐富但和諧動聽的音響效果。
爵士鼓雖然受到廣泛關注與熱烈歡迎,但就其演奏槌法訓練而言,依然存在科學性與系統性不足的問題。爵士鼓演奏槌法包括單擊槌法、雙擊槌法、復合擊槌法、不對稱槌法及對稱槌法五種類型,按照高點及低點的不同,可將爵士鼓演奏控制擊打方法劃分為Down、Up、Full、Tap 四種類型。在爵士鼓演奏槌法訓練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以持槌擊打方法訓練為基礎,把握好高點與低點的概念與準確位置,控制好鼓槌彈起高度,熟練掌握后進行不同演奏槌法的基本訓練與協調訓練,以單點練習為起點,以多點練習為核心,以組合練習為延伸,逐步提升爵士鼓演奏槌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