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雷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作為民族藝術瑰寶,民族聲樂的誕生與發展都與民族命運、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見證了中國發展歷史,也表現出了不同時代人民生活狀態和民族精神,帶有明顯的時代性。對于現代民族聲樂藝術人來講,只有把握作品時代性,才能深刻體會作品思想、情感,做到完美演繹作品,持續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發展。
《我的祖國》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最早由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民族聲樂歌曲,流傳至今經歷了眾多歌唱家的演繹,具有極高的鑒賞和分析價值。作為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與電影描繪的抗美援朝殘酷戰役不同,歌詞用樸實的語言描繪了祖國的秀美山河,透露著默默溫情,通過營造與電影相反的藝術效果喚起人們內心對和平的渴望。歌曲采用主副歌形式,為單二部曲式,電影原聲由領唱和合唱構成,結構簡明,旋律豐富,帶有顯著民族特色。交替進行領唱和合唱,優美的女高音反而襯托出歌曲的激昂堅定,展現了作品的生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電影公映后立即風靡全國。歌曲劃分為三段,分別描繪了祖國山河、家鄉秀美的圖畫。歌曲的曲調劃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帶有委婉動聽的特點,后半部慷慨激昂,既表現了戰士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又表現了戰士不懼犧牲的英雄氣概。
《我的祖國》創作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無論是內容、思想和情感都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對作品時代背景和創作者的個人經歷展開分析,能夠進一步把握作品時代性。
作品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的人民剛剛從戰爭苦難中解脫出來,滿懷著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展現了民族全新的精神面貌。在此之前,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歌頌英勇的戰士和控訴站在人民對立面的反動派和侵略者。在人民重新回歸和平生活后,民族聲樂作品則主要以歌頌祖國、歌頌黨和表現美好生活為主。作為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創作受到了時代的感召,有感于人民剛剛開始幸福生活又被迫趕赴前線的情況,在表達對祖國無限熱愛之情的同時,表達了守衛國家的堅定決心,展現當時民眾上下一心,對祖國無限忠誠和熱愛的時代精神。在歌曲的第一段中,描繪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美好場景。第二段則贊揚了中華兒女,體現了民族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進入第三段寫到“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表現出了深切護衛祖國的決心和堅持對抗敵人的決心。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兒女用血肉才換來和平,希望過上美好生活,但同時也認清了祖國可能遭受侵略的現實,決定團結一致共同迎來美好未來。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作品表露的情感能夠迅速引發民眾的共鳴,同時也能展現民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對于身處在和平年代的演繹者來講,只有了解當時的國情才能體會其中的偉大精神,在情感上形成共鳴。
《我的祖國》擁有多個演唱版本,帶有各自的時代特色。從中選取較為經典的幾個版本對作品演唱時代性展開分析,能夠為現代歌唱者演繹歌曲帶來啟示。
郭蘭英作為作品的原唱,并非第一批試唱的歌手。完成作品后,電影制作人邀請了一些擅長民歌的歌手試唱,但效果并不好。直至喬羽親自引薦郭蘭英演唱,立即獲得了大家的認可。郭蘭英作為女高音歌唱家,同時也是晉劇表演和歌劇表演藝術家,音色具有明亮、高亢、直白等特點,歌唱民族聲樂作品能夠表現出真摯情感。而演唱《我的祖國》時,郭蘭英只是小有名氣,尚未成為一代藝術家。郭蘭英出生于1930 年,自幼經歷了貧寒、父母遺棄等苦難,4 歲被親戚送去學晉劇,后被賣至太原戲班做學徒,受盡欺負。因為刻苦學習,郭蘭英獲得了上臺機會,后在解放戰爭時期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工作團。因為親身經歷過舊時代的傷痛,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郭蘭英在作品演唱上能夠投入濃厚情感,引發了民眾的回憶,使作品在演唱者根植內心的情懷熏染下煥發了時代精神,為作品獲得成功提供了重要助力。郭蘭英演唱《我的祖國》,是從衛生員角色出發,融合戰士們合唱,帶有鮮明人物性格。演繹這首歌曲時,朝鮮戰爭進入了關鍵時期,需要展現戰士們的驚人毅力,襯托志愿軍對祖國的深情,使人民感受祖國的美好。融合這一時代背景,作品演唱要求深刻、悲壯,同時又帶有無限柔情。郭蘭英的演唱平緩、直白,運用滑音、甩音展現鄉土風味,在嘹亮嗓音襯托下更具感染力,能夠傳遞情緒和力度的變化,營造不同的歌曲意境。在合唱階段,通過融入飽滿情緒,表達了當時民眾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和不顧自身的斗爭精神。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麗媛演唱的《我的祖國》一度引發了強烈反響,獲得了聽眾的廣泛喜愛。1962 年出生于山東的彭麗媛是國內首位民族聲樂碩士,聲音甜美、生動,演繹的歌曲榮獲較多聲樂大獎,使其成為了八十年代極具代表性的歌唱藝術家。作為聲樂藝術的優秀繼承者,彭麗媛演唱過多種類型的民歌和幾乎全部歌劇名作,能夠對多種唱法進行糅合,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由于基礎扎實,彭麗媛將民族聲樂與世界音樂元素進行了融合,其演唱帶有親切、樸實的特征,同時又顯得磅礴大氣,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力。演唱《我的祖國》時,社會進入到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民享受著大發展時代帶來的美好,要求歌者在呈現舊旋律的同時,映襯祖國的強大和生活的美好,通過動人歌聲歌頌祖國,表現深厚愛國情懷。結合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歌唱者運用更圓潤的咬音弱化了樸實感,同時憑借連貫氣息和擴大的頭聲共鳴腔體增強音樂親切感。搭配二胡、笛子等配樂,展現歌曲生動形象的同時,象征著祖國的繁榮昌盛,寄托了歌唱者對祖國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強大未來的期盼。而保留原唱清亮、遼闊的音色,則反映了新時代民眾對先輩勇敢反抗精神的繼承,展現了祖國快速發展過程中人們勇敢拼搏的時代精神。
經歷了多年發展,在幾輩人的共同努力下,現在的中華兒女得以沐浴在陽光下,享受美好的社會生活。而《我的祖國》也演繹出不同的版本,融入了表演者不同的理解。但是無論哪個版本,由于作品的詞曲中帶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總能喚醒人們對當時社會的記憶和聯想,體會作品獨有的精神內涵,感受時代的脈搏與呼吸。從《我的祖國》中,可以體會到呈現時代思想、精神面貌賦予了歌曲靈魂,使歌曲能夠經歷時代變遷始終擁有生長的土壤。因為民族聲樂作品根植于中國歷史和傳統音樂文化,呈現了民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這一永恒不變的精神主題,因此可以經受時代的考驗,始終煥發精神魅力。對于現代民族創作者來講,應當認識到歌曲與時代主題結合的重要性,通過感受時代的召喚和表達民眾的心愿,才能使歌曲充滿感染力、創造力,始終表達時代需要,擁有深刻的含義。從根本上來講,音樂本身并不帶有情感,但通過融入時代的深刻含義,能夠引發人們的強烈共鳴,賦予作品歷久彌新的深意,確保聽眾始終能夠透過歌曲追尋時代記憶,將身心融入到歌曲中,在精神上尋求契合。民族聲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懷、民族精神,賦予了歌曲時代性,也將成為歌曲可貴的閃光點,充分展現藝術創造意義。
伴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受眾的審美需求不斷改變。演繹民族聲樂作品,在表達深刻含義的同時,應當通過二次創作展現作品在新時代的傳唱價值。在深刻解讀歌曲原有意境的同時,歌唱者應根據自身理解和藝術處理方式融入新的基調和風格,展現歌曲豐富性的同時,呈現新的審美標準和情感,使每首歌曲演唱帶有獨特情感,助力民族聲樂藝術的創新與發展。近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不斷突破,大國形象逐漸呈現在世人眼中。在探尋民族復興道路的過程中,加強民族聲樂作品創新演繹,能夠在傳承民族精神的同時,展現新時代華夏兒女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強大文化自信。在歌曲演唱中傳遞對祖國未來的無限憧憬,表達對祖國發展成就的贊嘆,可以展示中華兒女赤子之心,引發當代民眾的共鳴,通過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因此在民族聲樂作品創作和演繹上,可以嘗試運用帶有當下時代特點的樂句,搭配民族樂器進行表演,融入更多先進的表演技巧,能夠在迎合民眾審美和情感需求的同時,賦予音樂時代特色,有效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通過深入探尋《我的祖國》的時代性來源,能夠重新認識作者所處時代和個人背景,更好地傳遞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表達融入個人情感和體會,能夠深切表達出演唱者對祖國繁榮強大現狀的自豪和民族復興未來的期盼,做到準確進行歌曲思想、內涵的時代性表達,充分展現民族聲樂藝術繼承和發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