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梅
(南陽市宛西中等專業學校 河南 南陽 474350)
南陽宛梆藝術是河南省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宛梆是地方較為罕見的傳統戲劇,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了別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藝術色彩。南陽宛梆在發音上高亢嘹亮,猶如鳥鳴之聲,與棗木梆子的結合會顯露出更加獨特的韻味。早在2006 年,國務院就已經把南陽宛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重點名錄中,這種傳統戲的曲調尤為豐富,而且旋律慷慨激昂,腔調豪邁且高亢,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視聽體驗,具有鮮明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
南陽宛梆起源于明末清初,在過去也被稱為西調或者是南陽調。建國以后,才正式改為現在的名字。南陽宛梆集中活躍在河南地區,并以南陽市為中心點,逐漸向周邊的省市區擴散,例如陜西、湖北以及河南的信陽,在鄂西北和豫西南,以及陜南地區受到了廣泛的青睞和歡迎。在延伸和實踐的300 多年里,這一戲劇也深受群眾的喜愛,許多表演者也成立了相應的幫派,為這一藝術形式注入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過去,南陽各縣民間廟會的婚喪嫁娶,春祈秋報,或者是迎神報賽,都會邀請當地的宛梆戲班進行表演。在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共同滋養下,南陽宛梆也集眾家所長,既具有中原音樂平整規范的特征,同時也結合了陜西梆子的高亢與激越,甚至是楚樂的輕柔和婉麗,而不同的地區文化,也是研究河南梆子的重要參考與借鑒。南陽宛梆的唱腔尤為獨特,整體激烈而奔放,通常都會用女生高八度的花腔來烘托情感,這一演唱方式在其他劇種中已經絕跡,所以也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色彩。建國以來,南陽宛梆的發展經歷了20 世紀50-60 年代百花齊放的新生期,并走過了轉型期、困難期以及奮斗期,目前,演奏南陽宛梆的專業劇團數量已經不多。這也就意味著,這一特色劇種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亟需在新時期得到進一步的關注和重視。
南陽宛梆在20 世紀70 年代迎來了自己發展的黃金期,彼時南陽市也成立了100 多個宛梆劇團,遍布大大小小的縣和鄉村。但在80 年代以后,影視這一類新興藝術提高了自身的市場占有率,宛梆劇團的演奏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觀眾大量減少,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和挑戰。直到2011年,內鄉縣宛梆劇團還在堅守唯一的藝術土壤,而其自身也面臨著資金缺乏、人員流動性大的窘境。許多演員出于生計考慮,都選擇了改行,劇團曾經多次陷入瀕臨滅絕的險境。諸多調查研究也顯示,很多表演者之所以堅守至今,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對藝術的熱愛和堅持。具體來講,宛梆劇團表演收入是尤為微薄的,并不能完全滿足日常的各項開支,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戲曲隊演出的劇目也有了一定的調整,增設了舞蹈話劇隊和旅游服務隊,這些操作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劇團的收入,積累有效的活動資金。久而久之,演出的內容也逐漸脫離了戲曲的本質。舞蹈話劇隊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年輕人的欣賞需求,演出的內容大多都是以歌曲或者是小品節目為主。旅游服務隊伍的演出大多都集中在戲曲茶座中,表演的內容以戲曲唱段《縣官升堂》為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益,優化了演員的薪酬和待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劇團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市場的限制,所以宛梆的創作人員也出現了斷層,缺乏專業的導演和編劇,而且也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
在新媒體的引導下,網絡直播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介質,不僅可以滿足虛擬世界的溝通需求,同時也可以傳遞多元文化和思想,創造不一樣的視聽世界。在這一態勢的引導下,南陽市的戲曲藝術博物館利用“快手”這一平臺,在網絡上舉行了戲曲直播,給眾多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劇種感受,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和調整,吸引了諸多粉絲的關注和重視。專業劇團扎實的基本功,演員熟練且婉轉的高音都讓直播間的觀眾受到了感染,再一次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這也就意味著,南陽宛梆在融媒體的引導下,的確獲得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市場和空間,各種現代化互聯網平臺的應用意味著藝術的傳播擁有了更良好的開端,所以也必然會在未來繼續實現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同時,南陽市也嘗試性地把特色戲劇和旅游業結合到一起,進一步帶動了宛梆向周邊的延伸和擴散,擴大了影響力和輻射力。
2021 年,中國共產黨迎來了100 歲的生日,而內鄉宛梆建團也剛好70 周年,內鄉縣作為南陽市內傳承民間藝術的主力軍,也充分利用好時間上的機遇,展開提前籌謀和準備。文旅局邀請了國家級、省級的非遺傳人和戲劇老藝人,開展座談會,針對南陽宛梆制作了相應的微電影,以堅守為主題,展示了南陽宛梆人數代發展所經歷的親情、兄弟情、愛情和師徒情等等,描繪了一幅藝術家在苦難面前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優美畫卷,傳遞著對藝術的摯愛情懷,彰顯了南陽宛梆具備的艱苦創業的精神。
地方戲曲的發展本身就是以鄉野為源頭的,在我國農村文化中的占比尤為突出,是最具傳統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形式。再加上,我國絕大部分的人口也集中在農村,城鄉一體化取得的成果極大滿足了農民的物質生活需求,所以他們的精神向往也變得更加豐富。并且,農民本身就對戲曲文化有著特殊的熟悉感和親近感,戲劇演出在他們生活中也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所以,南陽宛梆這種稀有的劇種也需要把視野集中在文化下鄉身上,要充分挖掘現代化的市場,與豐富的農村民間藝術緊密結合到一起。從戲劇本身的活動特點來看,地方藝術通常都會與當地的民俗風情存在密切的關系,所以如果戲曲不能服務于當地的觀眾,那么藝術也必然會走向滅亡。總的來說,南陽宛梆必須要實施文化下鄉戰略,要擴大農村市場的覆蓋范圍和面積,利用城鄉一體化這一趨勢,在吸引農村觀眾的同時,逐步向城市推進。
南陽宛梆應當重點開發網絡直播這一領域,定時在互聯網平臺上與觀眾進行溝通,實現多方位的傳播和發展,打造多元化的雙向交流格局。而演員也必須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要不斷錘煉技藝和技巧,為觀眾呈現出有聲有色的表演,真正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特色戲曲能夠走出國門,面向世界,逐步發展壯大,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由于青年是融媒體時代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要更加新奇且活潑,所以網絡直播也應當把青年當作自身的目標受眾,要結合年輕群體的審美需求,不斷實現音樂創作的更新,打造更為生動有趣的劇目,這樣可以擴大自身的潛在用戶,真正傳遞出戲曲藝術的內核與本質,弘揚正能量與社會主旋律,讓中國戲曲也可以在新時期綻放光彩。
在融媒體時代的引導下,藝術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群眾的審美思維和價值取向也有了更加明顯的調整。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工作者必須把握好藝術的走向和趨勢,及時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思維,要保證戲曲作品能夠跟上時代的潮流和腳步,真正為大眾所喜愛并接受。筆者在上文中已經提到,南陽宛梆的演出大多以傳統劇目為主,真正反映時代的創新性劇目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也無法有效應對文藝市場的變動,給自身的未來傳播埋下了風險和隱患。對此,要想保證南陽宛梆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就必須要認真分析現代化的生活,創作并編寫反映社會發展和時代特色的劇目。另外,必須要根據市場發展的情境,針對開業慶典、嫁娶喪葬等不同的場合,編制一些短小精悍且主題鮮明的節目,這樣可以發揮出更好的宣傳作用,提高戲曲的市場占有率。同時,要根據文藝舞臺的更新程度,及時吸取有用的經驗和教訓,集百家所長,針對戲曲歌舞文化作出全方位的探索和實踐。例如,在創作宛梆戲唱腔的時候,可以吸取豫劇的相關元素,豐富自身的表達內容,結合重唱、合唱或者是特色的中低音聲部,營造更為豐富的情境,渲染情感,奠定整個表演的基調。
人才競爭始終是現代劇團相互比較的切入點,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由于劇種市場的萎縮,那些喜愛南陽宛梆的人群也大大縮減,劇團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盡管劇團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許多嘗試,但人才匱乏這一現象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所以在新時期,相關政府機構也應當發揮出引導和組織作用,增設與傳統戲劇傳承相應的專業,學校要設置針對性的課程,壯大戲曲的潛在隊伍。同時,在招生上也要形成良性的循環,保持兩年一屆的頻率,盡可能避免出現間斷,并擴大招生的地域和范圍,選拔優秀的青少年潛力股。另外,南陽戲曲學校也應當增設這一專業拓展人才培養的途徑。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本地劇團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以較為優惠的條件吸引那些戲劇院校的畢業生前來,進一步提高劇團的人才素質和水準,解決人才流失嚴重且新鮮血液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政府也應當支持劇團的各項演出活動,配合劇團的線上宣傳和推廣。
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南陽宛梆的傳承與發展是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推動我國藝術百花齊放的應有之策,也是為文化產業建設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文化下鄉戰略的實施,觀念和理念的更新,現代化技術的充分利用,后備演員的培養和儲存這幾個角度,論述了特色戲曲傳承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結合了南陽宛梆本身的特點,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踐上的可行性,能夠作為從業人員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