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艷
(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0712)
民歌是從社會基層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音樂,其創作背景比較貼近生活,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人傳人的口頭方式。剛開始也許就是一句俗語,通過不斷地改編,就演變成了一首完整的民間音樂。民歌一般具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區的民歌都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們共同組成了民間音樂,讓音樂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傳統藝術的瑰寶。
所以,民歌是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但是,如何將民歌引進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才是最合適的,還是需要我們去進行深入研究的,本文對民歌和幼兒音樂教育的分析,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民歌不是一種普通的音樂形式,更是生活背景的一種體現形式。它是在基層生活的背景下被創作出來的,可以體現出獨有的地方特色。我們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民間音樂,帶領幼兒感受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和性情以及他們的審美方式,所以民歌就是地區文化獨有的傳播方式。
幼兒時期正是幼兒發展的啟蒙期,這時候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對音樂的接受度比較高,在這個時期給他們灌輸民歌,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營造幼兒園的民歌氛圍,從發展的角度上看,幼兒啟蒙時期就受到民歌的影響,對其未來的發展和音樂的啟發都有很大的幫助。
民歌主要的來源方式是民間生活,在傳播過程中得到發展。其創作者也是社會基層的人物,也許是正在勞作的農民,也許是正在趕牧的牧民,也許是正在工作的工人。總之,它是對生活的一種表達,是真情流露的過程,音樂來源于生活,是生活酸甜苦辣的一種體現形式,在民歌的熏陶中,兒童能更貼近生活,感受生活。
在幼兒的音樂教育中,先開展民歌教育,利用全國各地的優秀民歌作品,影響幼兒對音樂的認知,使其在未來的音樂道路上的審美偏向民間音樂。用民歌豐富自身的見識,了解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并將民間音樂傳承發揚下去,成為民間音樂的繼承者,也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在其他時期的教育中,學生占主導地位,而老師則是給學生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幼兒時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期,是一個需要老師引導的關鍵時期,大多數孩子還處于一種沒有想法的時期,老師要發揮領導的作用,引導幼兒去探索世界。在民歌這部分的學習過程中,老師要先將民歌資源進行整合,并學會將其利用到幼兒的音樂教育中,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民歌教育。而在此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有過硬的音樂知識,但現在部分幼兒教師不注重自身的音樂發展,沒有專業的音樂知識支撐民歌教育,使得民歌教育停滯不前。對此,教育部門指出,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必須學習具有各個地區鮮明特性的民間音樂,對民歌進行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要注重當地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所以,要注重培養幼師的民間音樂知識,讓其將民歌帶進幼兒園的音樂課堂中,在音樂教育中也要設置專門的民歌課程,并對課程老師進行相應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
用優美的旋律、歡快的節奏讓人從音樂中感受到聽覺上的愉悅,藝術氣息濃厚,對人的情緒也能產生不少的影響。要想提高幼兒的民歌興趣,就要教會孩子善于運用聽覺感受世界,讓孩子養成聽歌的習慣,運用音樂帶領幼兒感受藝術的美好,感受民歌中所想要表達的情緒。中國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他們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利用小孩子愛玩游戲的天性,在放松的狀態下,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的民歌興趣。老師可以通過游戲,讓幼兒參與其中,比如,在民間音樂《找小貓》中,通過歌詞進行游戲,在播放到音樂中的特定歌詞時,就開始找“小貓”抓“小貓”。也可以進行獨特的場景設置,建立一個虛擬的空間,模擬地方特色,再播放與該地區相符的民歌,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到當地的特色風采。比如,在民間音樂《拔根蘆柴花》中,為了對應歌詞中的優美景色,我們將真實的蘆葦設置在場景中,還用貼紙裝扮場景,讓現場變得更加真實。除此之外,幼兒園還可以在空余的課間時間里播放民歌,營造出滿是民族文化的氣氛。
1.選取本土民歌
在實行民歌教育之前,老師要做好篩選工作,可以先從本地的民歌入手。假如你生活在桂林,可以選取《劉三姐》作為民歌教材,帶著幼兒從歌曲中感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奇故事;假如你生活在揚州,可以選取《拔根蘆柴花》作為民歌教材,帶著幼兒從歌曲中感受揚州的文化底蘊和農民插秧的愉快;假如你生活在新疆,可以選取《掀起你的蓋頭來》作為民歌教材,帶著幼兒在歌曲中感受新疆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歡歌樂舞。
2.選擇樂觀主義民歌
民間歌曲的內容較為廣泛,但并不是每一首的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民歌內容良莠不齊,不是每一首民歌都能運用到幼兒教育中。所以,選擇好積極向上的民歌才會對民歌融入幼兒的音樂教育有幫助。兒童天性愛玩好動,老師可以選取旋律較為歡快、律動性強、能讓兒童動起來的民歌,比如《打柴舞》這首歌,節奏輕快,具有舞蹈特征,內容積極向上,能在小朋友學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跟著翩翩起舞,也保障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3.適當改編民歌幫助其融入幼兒教育
民間歌曲一般都是由成人創作出來的,其內容也比較趨近成年人的生活,但幼兒的思維比較遲緩,還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所以,把將部分民間音樂進行改編再創作,有助于幼兒理解民歌的內容,也能促進民歌教學的開展。
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音樂出現,民歌教育不是只能出現在課堂中,還可以出現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讓幼兒處在一個充滿民歌氣息的環境中,更有利于給幼兒灌輸民歌文化。所以,在對幼兒進行民歌教育的過程當中,創建一個所有人、事、物都參與的教育環境尤其重要,在每個教育活動中,加入民歌的元素,更有利于幼兒對民歌的記憶。比如,在早操時,可以采用《兩只老虎》這首民歌作為背景音樂,音樂歡快律動性強,讓幼兒根據歌詞中的內容進行肢體活動。不僅讓幼兒完成了鍛煉身體的目的,還讓其對民歌變得熟悉,營造出良好的民歌氛圍。
1.在音樂課上增加視覺效果
將圖片和圖譜運用到民歌的教學上,可以將民歌內容變得形象具體直觀生動好理解,在音樂教育中,利用圖片和圖譜產生視覺傳達是一種常用的輔助手段,用這種教學方式讓幼兒參與到民歌教學中,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讓其感受其中的樂趣,并激發了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為了讓幼兒能夠迅速掌握音樂的旋律,就要運用圖譜將對于幼兒難以理解的樂譜以更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深化幼兒對民歌的理解程度,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敏銳度。比如,在《阿細跳月》這首民歌的教學中,將歌曲樂譜以圖譜的方式體現出來,運用圖譜這種有節奏的跳動,能讓幼兒更直觀地理解樂譜,將復雜的音樂符號簡化,這種教學形式更容易讓幼兒接受。
2.運用體態律動輔助民歌教育
音樂是建立在聽覺的基礎上的,但音樂教育不受限于聽覺。體態律動是音樂家達爾克羅斯提出的一種結合肢體動作學習音樂的方法,在幼兒學習民歌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其學習。肢體動作的加入可以使幼兒集中注意力,用聽覺控制動作,將肢體動作作為一種音樂符號去表達。老師通過平時的積累,對動作進行設置,聽到什么音樂就做什么動作,運用游戲的方式去教學。但注意肢體動作不要過于復雜,肢體動作和傳統的舞蹈動作不能混為一談,它并不需要優美的動姿和嚴格的要求,只是讓幼兒在松懈的條件下對提到的音樂作出反應,只要認真傾聽就能做好。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幼兒出現開小差或者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而反應不過來的現象,老師不妨從幼兒的角度去反思自己,是不是這首民歌聽太久了造成幼兒的聽覺疲勞,要及時更換,以保證幼兒的新鮮感,保持幼兒的參與度。比如,在《小卓瑪上學》民歌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借助歌曲中的內容,給幼兒設置相應的動作,當幼兒提到歌曲中的指令時就能做出相應的動作。幼兒時期孩子比較好動,將體態律動以游戲的方式加入到民歌教育中,必將深受幼兒的喜愛,是不錯的教學選擇,有助于將民歌加入到幼兒的音樂教育中。
將民歌加入到幼兒的音樂教育中,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民歌曲庫和音樂知識,更是為幼兒的民族情懷打下基礎,對未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有著極大的幫助,將民歌融入音樂教育中也是每個幼教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將民歌變成音樂教育的素材,能夠豐富幼兒的音樂教育資源,影響幼兒對民間文化的看法,增進幼兒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認知,讓其感受到民族文化瑰寶的魅力。總而言之,在民歌教育中,還需要廣大教師努力,讓民歌教育體系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