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丹
(四川省簡陽市文化館 四川 簡陽 641400)
舞蹈具有較強的鍛煉價值,同時又可促進休閑交友。近些年來,文化館持續(xù)開展舞蹈活動,不僅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內涵。文化館群眾舞蹈文藝活動應確保編排過程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足夠科學,以滿足群眾基礎需求為前提,及時思考多樣化的影響因素,對文化活動進行傳播,有效地培養(yǎng)群眾文化素養(yǎng)。
在日常生活中,舞蹈是相對常見的藝術形式,依托音樂帶動人們運動,受到廣泛青睞。文化館群眾舞蹈與專業(yè)化的舞蹈具有明顯的差異,群眾舞蹈以群眾生活為基礎,凸顯社會性特征。此種社會性群眾舞蹈的顯著特征便是給群眾帶來精神層面的需求以及情感層面的需求。群眾舞蹈是群眾在空閑時間參與的休閑娛樂活動,此種活動不需要過多準備專業(yè)動作,群眾基于自身的感悟參與表演,豐富自身的業(yè)余生活。群眾舞蹈的編排與創(chuàng)作會受到創(chuàng)作者思想觀念的影響,各個區(qū)域的群眾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文環(huán)境是不同的,對應的舞蹈內容表現出多樣化特征,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域,以少數民族的舞蹈為主。所以,在群眾舞蹈的實際編排與創(chuàng)作中,相關人員要從多個視角出發(fā),不斷提升群眾舞蹈的創(chuàng)作標準。
其一,群眾舞蹈表現出群眾性。舞蹈表演者以群眾為主,群眾舞蹈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密切,舞蹈作品的生活色彩是質樸與率真的。專業(yè)舞蹈表演的形態(tài)以多樣化為主,即單人表演形態(tài)、雙人表演形態(tài)、組舞表演形態(tài)與三人表演形態(tài)等,而群眾舞蹈更多地表現出群舞特征。群眾舞蹈兼具娛樂功能與健身功能,舞蹈對場館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不嚴格,可隨意選取場地,僅僅能夠容納一些人員即可,如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廣場、社區(qū)花園、公園以及街道等都可以成為群眾舞蹈的場地。
其二,群眾舞蹈表現出多樣性。對于文化館的群眾舞蹈來說,不管是青少年還是老年人,都可以加入舞蹈活動中。群眾舞蹈包含豐富的類型,如情緒類型的舞蹈、情節(jié)類型的舞蹈、民族類型的舞蹈、國際類型的舞蹈、宗教類型的舞蹈等,其對應的風格是多樣化的。群眾舞蹈還包含休閑娛樂功能、人際交往功能和審美愉悅功能等。
其三,群眾舞蹈表現出民間性與普及性。就民間性而言,群眾舞蹈依靠群眾實現廣泛流傳,每一個國家與每一個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民間類型的舞蹈,長時間的資源積淀,按照口頭形式實現代代相傳,最終發(fā)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普及性而言,文化館群眾舞蹈動作相對簡單,沒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群眾也可輕松學習,能滿足多個年齡段的群眾的需求。群眾舞蹈表演出現大規(guī)模舞蹈形式與舞劇形式的情況少之又少。群眾舞蹈存在于平民百姓之間,旨在帶給他人歡樂,實現美育的目標。
文化館群眾舞蹈編排及創(chuàng)作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舞蹈以人民群眾為主,集中表現為休閑娛樂的內容,此種活動不需要特殊的專業(yè)化動作,而應與群眾實際生活相貼合。所以,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與創(chuàng)作,應關聯(lián)生活,在創(chuàng)作之前深層次走進群眾的生活,了解群眾生活包含哪些內容,在一系列的體驗與感知之下開展舞蹈創(chuàng)作,提高群眾舞蹈編排的質量。換言之,和群眾生活相貼切是文化館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的關鍵點,比如廣場舞可被列入群眾舞蹈的編排行列。文化館群眾舞蹈材料的挑選要與群眾特征存在內在關聯(lián),優(yōu)選和群眾生活習慣一致的舞蹈編排素材。群眾往往喜歡看電視劇,部分電視劇與群眾自身喜好相匹配,來源于家庭層面、工作層面與生活層面,可輕松地吸引群眾的注意力。群眾舞蹈編排可參照電視劇情節(jié),促使群眾生活與情感需求相結合。群眾尋找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群眾舞蹈活動的參與度,這可以帶給群眾良好的舞蹈感受。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舞蹈是群眾進行情感溝通的途徑,挑選素材的過程中應強調群眾具體情況,對群眾舞蹈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在挑選舞蹈材料的過程中,要研究群眾舞蹈地區(qū)性需求,圍繞地區(qū)文化與風俗特點完成素材選取,創(chuàng)作群眾舞蹈,以此彰顯群眾舞蹈的實際特征。
對舞蹈結構進行新穎化設計,要注重群眾舞蹈主題引出的方式。文化館群眾舞蹈編排與創(chuàng)作對應的舞蹈結構與主題要傳遞舞蹈內在情感,內在的結構可凸顯新穎特征。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要立足于群眾生活,挑選積極向上的模式進行創(chuàng)作,要熟知群眾舞蹈實際組成結構,全方位傳遞情感,體現群眾舞蹈的創(chuàng)作成效,得到群眾青睞。也就是說,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格外強調舞蹈主題,要內化群眾舞蹈結構,創(chuàng)排人們歡迎的群眾舞蹈。特別是年輕群眾,其加入舞蹈活動的主動性不高,此種情況下,文化館應借助舞蹈結構的創(chuàng)新,比如利用芭蕾舞與街舞等舞蹈形式,強調追求夢想的核心目標,帶動年輕人加入文化館舞蹈的編排。在此期間,要注重打造群眾舞蹈的形象,文化館群眾舞蹈應以群眾為主,舞蹈編排與創(chuàng)作期間,不僅要強調材料選取,而且要盡量營造美好的舞蹈人物形象。在地區(qū)以及群眾文化水平的制約之下,群眾藝術能力整體不強,那么群眾舞蹈編排期間要強調通俗易懂的理念。如果舞蹈內容復雜,會增加群眾的理解難度,還會影響到編排的有效性,不能充分地激發(fā)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舞蹈中的人物塑造要和群眾生活特征相適應,凸顯通俗易懂的優(yōu)勢。比如,舞蹈藝術大賽中引進《選村官》的舞蹈,呈現出鄉(xiāng)村人民的真實生活場景,得到了許多人的好評,繼而促使這一群眾舞蹈獲得了“群星獎”。另外,要注重群眾舞蹈動作設計,文化館群眾舞蹈的動作設計需相關人員深入分析。動作作為群眾舞蹈的媒介與載體,群眾舞蹈憑借動作及作品設置傳遞情感,動作設計是舞蹈作品精神詮釋不可缺少的內容。觀眾觀看動作,可初步分析舞蹈傳遞的情感。文化館群眾舞蹈作品對應的動作設計并不是核心點,舞蹈的演員便是群眾,而群眾自身的藝術表現能力不強,動作要體現出簡單的特征,彰顯群眾舞蹈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就群眾舞蹈具體的編排與創(chuàng)作而言,對舞蹈音樂進行豐富化設置是主要項目。舞蹈表演期間,音樂是基礎組成要素,合適的舞蹈音樂可加快群眾舞蹈的編排進程。群眾舞蹈編排應保障舞蹈編排風格滿足內容特點,促使內容以及音樂之間互相呼應,增強舞蹈表現能力。音樂創(chuàng)作階段要思考群眾生活,爭取挑選簡單明快與感染力強的音樂,給高效率的群眾舞蹈編排奠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群眾舞蹈音樂表現形式與具體內容是關鍵。
舞蹈道具設計水平影響到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的科學性。在群眾舞蹈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如何運用道具是需要重點思考的。群眾在舞蹈表演期間準備道具,相關道具能夠給舞蹈表演增加色彩,凸顯舞蹈主題。群眾舞蹈道具的設計應圍繞舞蹈風格進行,確保道具和舞蹈內容互相適應,使群眾舞蹈體現出豐富化的特征。以少數民族風格舞蹈為例,可以適當引進民族風格的道具,展現少數民族特色。編排群眾舞蹈要注重舞蹈體系,通過道具設計可以強化群眾舞蹈編排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群眾舞蹈編排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道具與場景創(chuàng)設都是至關重要的。道具廣泛存在于文化館群眾舞蹈中,一方面起到吸引觀眾目光的作用,另一方面給舞蹈表演者提供參照物,即道具可帶給舞蹈表演者改進的啟示,凸顯群眾舞蹈真實性。道具的設計可以是千變萬化的,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種道具都能存在于舞蹈編排體系內的,核心點是適合。以泉州舞蹈比賽《歡樂茶鄉(xiāng)》為例,其依托綠色道具獲得創(chuàng)意獎項,道具代表著茶園環(huán)境,和主題密切相關。事實證明,道具在舞蹈編排上應凸顯基礎原則要點,時刻關聯(lián)材料選取的合理性,進而挑選對應舞蹈道具。舞蹈編排與創(chuàng)作要注重文學化,群眾舞蹈不可和專業(yè)類型的教育舞蹈相比較,這并不代表創(chuàng)作者在編創(chuàng)舞蹈作品期間可淡化文學性。生活是藝術的生成途徑,舞蹈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群眾的生活。若文化館舞蹈創(chuàng)作者能夠引進文學因素,提高參演者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群眾與參演人員的人文精神,將有利于群眾舞蹈的宣傳和推廣。
群眾舞蹈的本質是藝術文化,應真切為人民服務,帶給群眾積極向上的氣氛。新時期文化館的群眾舞蹈編排應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文藝作品的時代特征。我們要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傳承民族精神,開拓進取,勇往直前。民族文化精神基于民族文化環(huán)境而形成,其和群眾舞蹈的價值也表現出相似之處。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與編排要掌握民族文化特征,即便進行舞蹈文化層次性轉變,也要存有“文化基元”的效果。群眾舞蹈的重要性決定著舞蹈可擁有多少群眾,也就是說,群眾舞蹈的編創(chuàng)要將作品轉變?yōu)槲幕衩浇椋谷罕妱討B(tài)化地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創(chuàng)設舞蹈作品和群眾兩者之間的橋梁,形成群眾內心深處良好的共鳴,帶動舞蹈多元化創(chuàng)新。基于此,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要想發(fā)展為繁榮的局面,應深刻明確群眾舞蹈本質,體現地區(qū)性與主體精神。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意味著群眾和舞蹈文化相關聯(lián)。舞蹈作品創(chuàng)設在群眾生活中,呈現出群眾生活的審美思想和價值觀念,所以群眾舞蹈文化韻味可顯著折射民族精神和社會精神,其內在的美學品質以歷史精神和社會精神為主,審美價值存在于群眾的內心深處,繼而確保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能感知歷史的精神面貌與時代美感。
群眾舞蹈的具體編創(chuàng)應思考群眾基礎條件,群眾所擁有的時間和能力是存在不同之處的,那么排練過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難度。文化館的舞蹈編排要體現群眾基礎條件的合適性,若身體協(xié)調性良好以及身體協(xié)調性不良的群體同時存在,可針對性地劃分類別。依托相似性,要組織對應群眾進行舞蹈編創(chuàng),這不僅要適應群眾舞蹈目標需求,還要凸顯表演者身體運動的協(xié)調性。在常規(guī)的文化館群眾舞蹈活動中,編排舞蹈僅僅主張整體設計效果,淡化內涵展現。盡管群眾舞蹈是社會中各個行業(yè)的人員創(chuàng)設的文藝活動,可并不表明人們不需要挖掘內涵。舞蹈的編排合適,加入該活動的群眾也會更主動地獲取新時代知識,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文化館群眾舞蹈屬于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目前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分支。群眾舞蹈給群眾生活增添風景線,促進群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說明生活需要舞蹈的支撐、舞蹈需要生活傳遞內涵。在群眾舞蹈編排與創(chuàng)作中,要提高普及水平,加大力度,走進農村地區(qū),提升舞蹈作品的知名度。群眾化的舞蹈項目帶給人們美好的生活體驗,在豐富人們情感世界的同時推動文化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