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雯 廈門理工學院財務處
2019年1月1日起全國高校全面執行新《政府會計制度》。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政府會計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政府會計制度》),要求高校執行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2022年1月7日,為了更好地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財政部發布《事業單位財務通則》。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對高校財務管理的要求更高,以滿足財務的高效運作,因此財務管理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本文深入分析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背景下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出現的情況提出了一些建議。
《政府會計制度》主要是采用企業財務會計核算模式,而權責發生制其核算的依據是高校經濟業務執行合同的情況。因此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對高校合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合同簽訂的生效時間、條款、違約責任等許多細節上,都要同后期的資金結算工作有機結合。目前,高校合同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首先,部分高校輕視合同管理,責任界定分不清,對全過程管理監督不力。其次,高校財權和事權分開后,當某一合同簽訂后需要付款時,才將相關數據送到財務部門,合同上約定的權利和義務與會計記賬期間形成時間往往不一致。再次,從高校實際財務工作情況分析,沒有統一管理合同過程的歸口部門,從而使合同的履約信息財務部門不能及時而準確地獲取。最后,有些高校還未建立相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缺乏簽訂業務合同等必要的管控機制,導致財務部門在進行收入、成本和費用的核算時無法按照新《政府會計制度》執行。
我國雖然自2019年開始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教育部、財政部相繼出臺相關配套的財務管理規則與指引文件,但是高校應根據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制定適合本高校的報賬制度,有些高校怕麻煩,因此對會計制度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并未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制定,致使制度與實務相脫節,導致權責發生制應用效果不理想,影響高校財務核算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背景下,各行各業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信息化建設,同樣高校也不能落后,已建立起許多相關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如資產管理、財務管理、教務管理等,目前各高校所使用財務軟件多為通用化系統。但其應用深度尚顯滯后,立足于大數據的財務軟件的更新換代難以跟上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新需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財務發展之步伐。同時,高校內各個財務與業務子系統之間缺乏互聯互通,致使高校的信息化應用和管理滯后于許多大中型企業。
財務信息化應用滯后具體表現在:首先,當前應用的財務軟件滿足不了高校信息化發展的需求。軟件公司不了解高校業務,系統開發功能不夠全面,導致高校財務系統應用進展緩慢,有待于解決眾多細節、參數設置問題,軟件參數設置不當。其次,嚴重缺乏軟件工程師。新形勢下軟件工程師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不僅需要較高的研發水平,還需要全面熟悉《政府會計制度》相關規定。目前,大多數高校需要請軟件公司進行軟件研發、財務平臺升級改造,很少能自行研發。在短時間內,軟件工程師既要進行原有平臺的功能升級,又要開發出適合高校業務的政府會計軟件,軟件工程師面臨較大的挑戰,致使他們無法滿足同一時間的較大業務需求量,工程師數量凸顯不足。最后,財務軟件與業務軟件數據不能共享。眾所周知,高校成本核算除了要以財務數據為基礎外,還要依托人事、科研、教務、資產等基礎數據,而目前有些高校的管理軟件卻難以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財務部門的預算平臺、工資平臺及財務平臺,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教務平臺、科研平臺,以及銀校互聯平臺之間沒有信息對接,未實現數據的共享。導致數據無法深入共享、傳遞不暢,這無疑不利于提高財務工作效率和財務管理水平。
1.人員綜合素質仍有待提升
高校財務工作完成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決定的。目前,財務人員缺失明確的會計工作目標且素質不高。對自身職責不清晰,故很難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問題并達到預期目標。由于高校屬于特殊的事業單位,財務人員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優越感和固化的思想,這樣不僅會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還會因其工作作風,給高校帶來一定的風險。目前,高校財務人員中大多數是會計專業的專業型人才,不具備計算機軟硬件知識。當遇到信息化技術問題時,只能找系統管理員解決。但通常情況下高校財務部門只配備了一名或少量的系統管理員,面對整個部門的系統維護顯得分身乏術。同時,就目前高校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而言,大部分屬于“核算”型會計。普遍缺乏管理會計型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的發展。
2.人員培訓力度不夠
新《政府會計制度》的來臨不僅僅是制度方面的改革,其對財務人員提出了知識更迭的需求,需要財務人員由過去的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這就需要財務人員具有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為此,必須加強培訓力度,把提升財務人員隊伍配備納入重點管理范疇。目前,我國逐漸加強了培養會計人才的工作,但是,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在開展培養人才工作中,往往只關注企業會計方面,而忽視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才培養工作。因此,長期以來致使政府會計專業人員綜合素質偏低,難以滿足現代經濟發展要求,一些高校缺乏良好的人力資源規劃、管理和培訓,不能及時、全面和準確地統計財務數據。
新《政府會計制度》實行統一的會計科目,實施雙分錄、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同時核算,提供雙報告,從而全面、科學地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預算執行情況。但是,高校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會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會計核算業務量和復雜性較大。因為要自動生成預算會計分錄,需要細化會計科目,財務人員在系統中錄入分錄時需要在眾多的會計科目中快速選出恰當的科目,既要考慮科目是基本支出還是項目支出等,還要考慮款項的來源或支出的合法性,主觀判斷容易失誤,還增加了業務處理時間。以前會計科目不需要錄入部門、項目,現在所有科目都要錄入部門、項目,再加上錄入的其他內容,如此一來,業務量和錯誤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
其次,不能直接生成預算會計分錄。新《政府會計制度》系統不需要單獨錄入預算會計分錄,而由財務會計分錄直接生成,但有時候預算會計分錄生成不了,這可能是由于軟件提供商系統設置不當或者業務水平不夠所致,亟須財務人員自己手工錄入預算會計分錄。當前,財務人員尚不熟悉系統操作,調整起來難以得心應手。
最后,在執行新《政府會計制度》過程中,高校由于業務核算長期采用收付實現制,要想立即轉為實行權責發生制并非易事,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是難點。其他收入和科研收入確認收入都是以合同為基礎,但由于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都沒有通過財務部門直接簽訂合同,事后也未告知,等到需要付款報賬時才來財務部門,所以難以確定收入的確認時點。
推進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合同管理的規范是首要的,高校要實現合同管理目標責任制,需要把具體的任務分解到部門和人員,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以穩定性為目標的合同管理制度。
在簽訂合同時應執行新《政府會計制度》規定,注意合同的具體條款,即明確具體合同的明細項目、付款時間、質保金、違約金等條款,簽訂單位應當準確告知財務部門合同的具體內容,以便準確確認收入和固定資產等。同時,高校必須明確合同管理的歸口部門,高校職能部門、二級學院應當設立專人負責。應當完善業務流程,實現合同管理平臺和財務核算平臺對接。另外,高校應聘用具有法律專業學歷的專業人員,在合同簽訂和執行等過程中進行把控、監督,設立合同管理平臺進行線上審批等,系統內設符合合同條款支付款項的提醒功能,營造尊法、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
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必須建立和優化財務制度體系。依照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應用指南和《政府會計制度》,并根據自身業務開展的情況對本校會計核算制度加以修訂,明確規定財務工作開展的方法和規則,根據準則、財務制度制定本校的報賬制度以指導財務實際操作,方便教職員工報賬,確保新《政府會計制度》得以順利執行。同時,要完善高校的資產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基建管理制度、財務管理辦法、預算管理和收支管理辦法等,通過制度保障,為全面提升有效的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進一步規范工作內容,明確財務管理中的相關權利和責任,建立健全更加適合高校財務管理發展的新模式。
高校要確保新《政府會計制度》的順利進行,就必須大力建設財務信息化,在財務管理平臺開發應用中發揮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作用。
會計核算平臺是財務管理最重要的平臺。在新《政府會計制度》應用過程中,首先,要設置與其相匹配的會計科目體系,滿足雙基礎的新《政府會計制度》要求,以便自動進行憑證的生成,并保證所生成的記賬憑證傳遞至相關的部門。其次,構建財務報銷單據智能審批系統,提高報賬效率和審核質量。最后,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途徑實現財務公開,使社會大眾能參與到高校財務狀況的監督活動之中,最終促進高校財務管理體系健康發展。除此之外,通過財務公開,也為資產清查提供方便,從而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
建立大數據體系和管理平臺,可以促進業務與財務一體化。運用數據信息技術實現智能管控,將“業財融合”思想理念融入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搭建業務信息大平臺,使財務管理平臺有效對接資產管理平臺、科研管理平臺、預算管理平臺、人員管理平臺、合同管理平臺和績效管理平臺等,實現財務管理的轉型升級,為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夯實運行平臺。
1.建立合理激勵機制
要保證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充分調動高校財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必要的激勵機制,使財務人員的改革真正落到實處。如根據工作量考核使財務人員績效工資相應提高,設立財務休息日加班費、特殊工作如因公需經常外出的專項補助費等。幫助高校財務人員自覺熟悉新制度、新政策的內容及變化,掌握雙分錄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從職稱評定、專業技術培訓和考證晉級等方面出發進行考核指標的制定。在職稱評定和待遇享受上用政策和制度加以保障,從而提高工作成效和系統操作水平。此外,還應當實施相應的獎勵機制,進而保證整體工作效率的提高,每學期期末進行綜合能力考核,考核好的給予獎勵,從而促使財務人員自覺通過各種途徑提高綜合能力,及時消除缺崗或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現象,從而使財務人員及時轉型為管理型角色。
2.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財務人員的個人素質關系到工作的完成質量,具備高素質的財務人員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更好地助力財務工作。盡快組建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財務人員隊伍,以滿足實現工作需求。
多措并舉,做好財務人員的綜合培訓,提升財務隊伍能力水平。在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過程中,應積極開展財務人員培訓工作,使財務人員都能快速了解并且掌握政府會計改革的具體內容,并及時調整財務管理的方式。比如,邀請部分專業教師講授有關新制度執行的難點,為財務人員結合后續開展財務管理活動提供良好支撐。同時,應當及時組織財務人員進行財務管理軟件應用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財務人員到先進高校進行交流和學習,促進新《政府會計制度》有效落地。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積極打造一個復合型高校人才團隊,以適應不斷拓展的經濟業務。同時,要廣泛招聘復合型人才,打破專業限制,招收計算機人才和財務信息化人才,優化人才專業結構,引進高學歷財務人才,為財務部門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人才基礎,為高校財務部門輸入新鮮血液,為高校財務隊伍增添新力量。
在新《政府會計制度》運行中,對會計核算方式進行適當調整。首先,立足雙基礎財務核算要求,優化和完善現行的財務管理體系。其次,不斷推進業務和財務的融合管理。協調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不斷細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數據,強化平臺間的數據共享,促進“業財融合”的有機統一。規范財務管理流程,最終實現財務管理目標。
高校應逐步探索建立成本控制和收入確認機制。降低成本費用,在實際工作中,在進行采購設備以及維修工程等時,財務部門應嚴格把控成本管理關,進行評估成本收益等方面工作。同時,應較為準確地掌握高校辦學的運行成本和學生的生均培養成本,合理分攤職能部門、二級學院、教學及科研等成本,科學提升成本管理水平。關注高校科研流程,合理細化合同內容,根據科研款項到賬及開具發票時間差的特點,探討以到款時間作為收入確認時點的合理性。
高校財務平臺除了不斷挖掘財務核算功能之外,更應該開發預算管理平臺,實現實時監控預算執行進度和預算超支預警,將預算績效考核實現動態化管理,促使財務職能的轉變。
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但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在財務改革過程中,以制度建設為抓手,通過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緊緊把握會計改革的難點和熱點,積極主動地抓住這次變革的契機,讓新《政府會計制度》得以快速高效的實施,提高高校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使財務工作更為符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