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步利孜·穆沙江
(伊犁師范大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835000)
針對當前社區治理中黨建引領存在的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認為當前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黨建工作未能真正地融入社區治理當中。楊妍、王江偉認為目前基層黨建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社區治理工作中,造成社區黨建主體和社區治理權威彼此獨立,沒有統一性,社區黨建資源和治理資源沒有整合為一體,而且導致社區黨建工作、社區治理需求脫節等現實問題突出。
第二,黨組織管理工作的缺位引起的問題。張艷國、李非認為黨建在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著管理失靈、自治失序、認同失衡、文化失效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社區黨建沒能有效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缺乏理論的指導。王海榮、閆辰認為目前指導社區治理的理論主要為國家-社會關系理論、治理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分析社區治理中黨建與其他治理主體的角色結構、關系網絡等,以社區治理的相關理論來探討黨建在社區中的主體地位和功能價值是社區黨建欠缺理論構建的體現,同時這些社區治理相關的理論一般是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提出和踐行的,進入中國以后并未真正地融入中國本土的社區工作中,這些理論并不能真正地為我所用,其指導實踐的可能性及后果也無法測量,這也是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過程中出現問題的關鍵誘因。
第四,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缺乏整體的設計及謀劃,實踐操作性較差。李德、于洪生認為新形勢下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活動缺乏整體設計和系統考慮,屬于單項的“黨建品牌”,或傾向于群眾工作方面,或傾向于黨建工作方法方面,只側重于解決單一方面的社區問題,有的做法和經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社區無法借鑒和復制。其次,社區黨建工作還在管理工作、思想意識及服務意識等方面存在問題。
第五,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在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方面落后。2015年,徐迪和趙連章認為當時社區治理環境、治理主體和治理方式已經呈現出新的形態,但從目前的黨建工作來看,其“固化、靜態”的理念、“單向、封閉”的格局及“一元、多能”的模式與社區治理的新要求不匹配,對當下的黨建工作及社區治理工作形成挑戰。隨著經濟的發展,時至今日,陳亮、謝琦認為社區共治過程中的黨建工作還面臨著黨建理念的行政主導、主體參與的“冷熱不均”、客體屬性的跨域跨界、媒介使用的重形式輕實效等多重困境,這些問題的存在使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工作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和成績,社區黨建的工作不能滿足社區治理的需求、人民群眾的需要。
針對社區治理中社區黨組織引領創新的途徑和機制,筆者根據學者們關注的不同問題點,從找準黨組織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提升建設能力,以及社區問題、需求兩個角度對學者們的研究進行分類。
第一,從黨組織自身的建設角度來講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路徑和方法。①黨建理念的轉變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主要途徑。陳亮、謝琦認為推動城市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需要改變基層政黨的黨建理念,從“管治”到“自治”,充分發揮社區多元主體的作用和功能。推動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的創新,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改變當前基層政黨的黨建思想觀念,從行政主導走向“一核多元”共治;銜接自治與共治,推動整體性引領;推動網格化治理,整合社區共治的邊界;探索“互聯網+社區共治”,推動技術運用與社區共治的精準對接。②提升黨組織的組織能力,提高黨組織的權威和影響力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主要途徑。楊妍、王江偉認為當下和將來基層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發展方向主要是以提升組織能力為關鍵的區域化黨建,以匯聚治理資源為主的平臺化黨建,以及以強化治理效能為關鍵的黨建。那么,基層黨建要引領城市社區治理就是要塑造社區治理權威,聚合社區治理資源,做好社區治理服務工作。與此同時,張恩韶也提出要從組織力提升的視角出發,完善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工作,但其與楊妍、王江偉不同,他更注重從組織化水平、運行機制等方面著手改進社區黨建模式,從而解決社區黨建組織弱化、虛化和邊緣化的問題。③提升黨組織的領導力和組織力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主要途徑。王德福認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機制有兩個維度:一是提升組織力,基層組織要積極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功能,催化群眾合作,挖掘群眾自治的潛能,提升社區組織的治理能力;二是強化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力,通過基層組織優化治理體系協作效率,提高社區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突破傳統的黨建思路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主要途徑。2014年,杭勇敏、陶維兵認為社區積極推進區域化黨建模式創新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他們提倡多方式的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包括:搭建服務平臺,讓社區治理全覆蓋;通過活動載體提高社區多元治理能力,利用網格化管理方式加強社區治理;借助黨建協調機制,提升社區治理能力。2015年,徐迪、趙連章認為針對當下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所面臨的問題,不僅要探索新型的“多元化、服務化”黨建模式,同時還要樹立“區域化、動態型”黨建思路,形成“雙向化、開放型”黨建格局,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社區治理的綜合能力,讓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效率得以提高。2016年,孫肖遠根據當時的形勢,認為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創新的途徑和機制是構建系統化的“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他認為推動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創新需要對“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進行系統化建構,即以社區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為核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社工等多元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推動黨建與社區治理的結構性融合、功能性融合及機制性融合。
第二,從社區治理的對象和服務內容出發,探究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新出路。①滿足人民群眾的服務需要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主要途徑。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展變革,基層人民群眾的服務需求也已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宋黔暉認為服務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找好為群眾服務的切入點,為群眾提供精準的服務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路徑。②抓住當前社區治理的本質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主要途徑。王海榮、閆辰認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需要抓住社區治理的本質以及中國政治秩序在中國城市社區的建構等,以社區治理的問題為導向,對癥下藥,同時探索中國政治秩序在城市社區的建構邏輯、發展方向等是破題的關鍵。同時,張艷國、李非認為黨建工作融入社區治理需要以居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來思考、研究、設計社區黨建與治理的方式,利用社區黨建促進社區治理工作的新發展。③改變治理策略,完成社區黨建與治理對象的分類,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路徑。葉本乾、萬芹認為要想更好地發揮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作用,應根據社區治理的對象劃分,將社區治理劃分為兩類,即“簡單問題——社區自治”和“復雜問題——社區共治”,根據社區問題的分類,介入不同的工作方法,在黨建邏輯與社區治理邏輯契合的基礎上,為新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提供可行性路徑選擇。④順應時代潮流,提升共治能力是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可行性路徑選擇。伍玉振、昌業云認為社區基層黨組織應順應時代潮流,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及時對工作定位和內容方式做出適當的調整,黨建工作和社區治理兩者協調共進主要從制度建設、領導模式、組織結構和行為屬性等方面著手改進。
第一,加強社區治理是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途徑。劉鑫認為以黨建工作引領社區自治、共治,是將黨的領導嵌入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方式,將基層黨建應用于社區治理過程中,可以增強政治的引領、社會的協調和文化的融合功能。
第二,在社區治理中引入黨建工作的指導和引領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體現。吳曉林認為我們國家的社區是一種集“政治、服務、社會”三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體,基于社區的復雜性質,在我國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政治秩序邏輯統領管理邏輯和生活邏輯,幾種邏輯相互雜糅,推動中國的社區治理與社區黨建工作相互融合,黨建工作與治理工作的有機結合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邏輯。張開云、王雅珠、趙虎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進行研究,我國社會各項事業的建設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的,因此他們認為黨建引領是社區治理創新的基本向度,中國的社區在治理過程中必須重視黨建引領作用。李浩認為新時代為了更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提高社區治理能力,更好更穩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黨建與社區治理應實施復合型治理,社區復合型治理的特點是原治理與協商治理有機融合,權、責相統一,實現穩定和均衡發展。
第三,社區黨建在社區治理工作中承擔著政治領導、指引方向及民主保障等獨特的功能。徐迪、趙連章認為基層黨組織是社區治理過程中的關鍵主體,社區的治理工作需要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其在治理過程中承擔著鞏固黨執政的組織基礎、為服務群眾提供保障、增強社會利益整合的功能。韓冬雪、李浩認為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的融合對二者本身的工作來說是相互促進與相互發展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對社區治理工作來說有著極大的優勢,不僅為其明確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組織支撐,同時還能促進社會資源的整合、公民社會的建設及公共理性的培育等,同時黨建深度參與社區治理,也極大地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基層政權和群眾基礎,有利于更好地與人民群眾聯系,為人民群眾服務,提高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等。張艷國、李非認為基層黨建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發揮著政治引領、民主保障、社會協調、民生服務、文化導向的作用,面對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需將黨組織的工作融入社區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中,發揮黨建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
西方社區的治理目標是從地緣共同體轉向精神共同體,而中國的社區首先是作為行政共同體而存在的,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單位制”逐漸解體,“社區制”逐步確立,我國的社區基本已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業委會及社區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格局。
社區治理也一直是學界關心的重要議題,學者們認為無論是城市社區、農村社區還是村改居社區,其發展遇到的問題都與其社區內生的傳統性與現代城市化的建設導向存在矛盾有關,因此導致社區的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協調,引發一系列問題,解決當前社區治理的難題需要協調主體之間的關系,加強黨組織的核心地位,促進多元主體的配合是社區未來發展的出路。
黃成亮認為村改居社區當前在治理方面存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區治理制度規章無法有效落實,治理主體的權責利相分離,社區共同體欠缺凝聚力。所以,村改居社區協同治理要構建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機制,打通治理的渠道,建立起社區共同體生活的大平臺,實現村改居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黃建和李斌等學者都認為在當前城市社區治理體制中,社區治理存在困境主要是由于沒有做好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相關工作,因此當前的社區無論在橫向聯動還是縱向整合方面,都無法提供精準以及高效的服務,破解當前社區治理的困境需要從黨組織的工作入手,通過社區黨組織的政治領導、組織引領、制度創新發揮把控全局、協調各方、定向把關和服務群眾的價值和作用,彰顯在社區治理變革中的統合性與保障作用,最終建立起新型社區治理系統。李詩悅在對湖南省23個實驗區進行調查后認為農村社區治理主體虛弱化、權利機制脫節失衡等問題嚴重,因此從治理理念、目標、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推進治理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協商,推進農村社區的發展。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無論是對社區治理的研究還是對社區治理中黨建引領的研究,都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例如,葉本乾和萬芹在研究了當前的政黨邏輯和社區治理邏輯后,認為目前二者并未真正地充分融合,因此針對現有的研究不足,提出了新時代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邏輯契合和路徑選擇研究。陳毅和闞淑錦基于上海市不同社區的調查,以三種不同類型的社區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創新發展之路,提出當下一方面要呼吁黨組織引入社區,發揮政治引領、政治整合的綜合治理作用,另一方面要遵循社區自治的原則,充分發揮社區自身的優勢,從政黨的治理理念、治理能力、關系重塑和治理資源四個要素分析如何優化這三種黨建引領類型,在發揮政黨的引領作用的同時,矯正政黨行政化和黨建虛化的弊病,實現政黨的政治領導功能和社區服務功能的高度融合,創造良好的社區共同體,發揮好政黨和社會兩方面的自主性,通過黨建引領提高社區治理效果。他們還從微觀角度闡述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服務組織體系不健全、干部能力弱、發動群眾能力弱、服務保障欠缺等現實問題,以此提出了詳細的應對意見。這些典型研究無論是針對社區治理的,還是針對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在其研究中都能發現,當下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是黨組織在引領社區治理方面的工作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認為只有真正地響應黨和政府的政策和號召,加強黨組織對社區組織工作的引領,才能推動當下我國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這些典型的研究對當下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工作以及本文的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參考價值。但當前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薄弱之處。
第一,研究對象以沿海發達城市社區為主,農村及城郊社區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未得到重視和研究。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學者們研究的關注點有很明顯的地域特征。首先,對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的研究以南方為主,對北方地區的研究較少,除了宋金甫和張軍研究的是河北省的情況外,王強、楊成雄和袁方成等人研究的都是南方地區的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狀況;其次,學者們的研究偏向于沿海、內陸等東部、中部較為發達的地區,對西部地區的研究較少。西部和東北地區都有其明顯的特點,基層黨建和社區問題關系其基層的穩定及社會的長久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其作為老工業基地,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分化、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東北地區人才大量流失,在單位制向社區轉變的過程中,其原子化、碎片化、空心化的現象更加嚴重,在此背景下,東北地區的基層黨組織如何建構話語權,提升自身活力,帶動社區建設,提高社區治理的活力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第二,研究過于強調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忽略其他多元主體的作用和功能。當前在對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的研究中,學者們在探究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問題時,都是從黨組織自身的組織方式、人才隊伍、管理理念等出發。一方面,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確實要加強黨的建設,如一些學者經研究發現,多元共治符合我國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管理和發展要求,在黨政主導行為下能增強對基層政權的領導,利于發展社區自治組織,實現社會的協同發展、公眾的全面參與,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還有的觀點是黨組織的力量能增強社區自治、共治的領導能力,更貼合社會社區治理的發展屬性。但是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其他治理主體缺位,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較低也是影響黨建工作和治理工作的重點,當下如何在高度流動的情況下加強黨組織的建設,同時整合社會資源、刺激其他多元主體參與黨組織建設及社區治理的活動中來,也是需要關注研究的問題。
第三,以學理探究為主,實踐研究較少。首先,現有的關于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的研究多數是純學術理論的一種探討,真正切合某一地區實際情況的研究文章只有幾篇。這種純學術理論的探討反映的更多的是在政黨邏輯和治理理論支撐下,學者們對建設我國基層社區的美好幻想,其是否真的能在當下中國指導我國社區的建設,帶動我國社區治理中社區黨建引領工作的創新發展還是有待考究的。其次,從現有的針對某一社區的研究來看,這些社區都有其鮮明的特色,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其經濟、文化及政治建設是中國大部分其他社區所不具有的,其在本地區的其他社區的可參考借鑒程度都是有待考究的,在其他省份的可實踐性也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