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旺
(河南理工大學鶴壁工程技術學院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鶴壁 458030)
中華文化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理論源泉,“一帶一路”倡議為經濟、生態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載體,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繼續深化“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為沿線各國和地區的共同繁榮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促進了各地區的政治互信,以及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一帶一路”構建的過程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新的實踐和探索。從本質上來說,“一帶一路”倡議以整個人類的福祉和利益為歸宿,在合作共贏中推動各種文明的交流和發展,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方法,又蘊含了中華文明中的開放、共贏、共享理念。“一帶一路”倡議既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延續,又是中華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當代體現,促使沿線各國和地區擯棄掠奪、競爭的思維模式,取而代之是常態化的合作,逐步形成沿線各國和地區的大合作。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文化交流與融合越來越重要,將中華文化傳播到沿線各國和地區,可以讓其看到中國的智慧和決心,使不同文化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深度交流和融合,在實施文化戰略進程中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一帶一路”是中華文化中“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等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升華,在追求天下大同的過程中既要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又要沿線各國和地區的民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積極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造人類美好未來而不懈努力。”“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既增進了傳統貿易伙伴間的關系,又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關系,構建了“西進東出”的重要戰略布局,消除了非確定性因素的負面影響,為全球經濟發展賦予了嶄新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論述和部署,既堅定了我們加速發展“一帶一路”的信念,又推動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合作,為全球經濟體系優化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使“一帶一路”倡議由理念化為實踐行動,在其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解決方案:“共建‘一帶一路’需要良好法治營商環境。中國堅持開放包容、互利互贏,愿同各方一道,積極開展國際法治合作,為建設開放型經濟、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提供法治支持。”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傳承,是抽象意義上跨時空的一種文化符號。古代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經驗和教訓,對其發展具有啟迪作用。
縱觀全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帶一路”中的國家和地區,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是影響其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因素,“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生態思想為反映和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前,國際局勢日益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趨勢,迫使許多國家推動經濟結構變革,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轉變其發展方式,消除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通貨膨脹、失業、債務等風險。在解決非傳統安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能源等問題的時代背景下,各國應合作共贏、攜手合作,共同應對風險與挑戰,增進整個人類的福祉和利益。同時,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價值取向,詮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建、共享、共擔的價值內涵。“一帶一路”倡議激活了貫穿人類歷史長河的絲路精神,以其包容性和普惠性為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中的合作共贏是構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整體思想,具有“有容乃大”“以和為貴”的格局,崇尚“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追求,尊崇“萬邦和諧”“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和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們,通過“一帶一路”的構建尋求利益最大化,真正實現利益增值。“一帶一路”倡議的平等性、普惠性和開放性等特質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共同發展越來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相互依存關系,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各國間的協作、互補在歷史上從未有像現在這樣重要,在同一時空下生產、生活,使歷史和現實相交匯。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帶一路”的闡述是對中華文化中的仁愛、大同、和平、天下一家等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在眾多文明中實現其交融與進步;是中華文化中“天下”思想的延伸和發展,為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和諧相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涉及多方面、多領域,是對文化、生態、經濟等的凝練和升華,是中華文化中“知”和“行”的統一。“一帶一路”鮮明地體現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中國哲學理念。在中國,“路”是實現“道”的一種方式,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多維度的特征。《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國特色,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繼承和弘揚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精神,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模式的充分顯現,尊重各國和地區的發言權,妥善處理其利益關系,為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論語·雍也》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的“仁人”思想;《史記·六國年表》云:“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的全方位開放原則;《管子·九守》云:“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的共贏主義。“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了中國經濟模式轉型,彰顯了“達則兼濟天下”的大國責任和擔當,開創了實現共贏的美好愿景。“一帶一路”之道就是要探尋中國夢如何融通各國夢,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探尋契合人民愿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深化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天下大同”。
“一帶一路”中的文化思想是沿線各國和地區的前行動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帶一路”沿線文化的交流和匯聚,可以發揮沿線各國文化的精髓,使沿線各國文化共生共融,實現互利共贏。“一帶一路”中文化思想的生成是民心相通的應然結果,促進了沿線各國的交流、溝通、互信、合作,提高了沿線民眾的綜合素質,增強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整體文化意識,實現了不同文化屬性間的交流與融合。“一帶一路”沿線民眾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過程中要尊重歷史文化,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宣傳教育,創造性地活化歷史文化遺產,使沿線民眾共享文化成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因素和現實發展決定其文化和思維的不同,促進沿線各國文化相互交融,探尋文化共性,推動不同文化屬性主體達成共識,使沿線成員責任共擔、權力平等。同時,“一帶一路”中的綠色生態思想是以生態文明為指導,貫穿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原則,將“一帶一路”綠色生態思想融入其建設的全過程,促進綠色共建,加快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動態過程中共建“一帶一路”,將整個人類視作一家,最終達到“天人合一”,讓沿線各國和地區彼此間和諧共處,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彼此間的和解,在創造文明的過程中不斷延續文明,“一帶一路”中的綠色生態思想既為中國生態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理念,又為世界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是以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利益為基礎,在經濟貿易交往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實現其自身發展,共同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維護共同利益,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既尊重沿線各國和地區的自身發展,又切實考慮其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的發展決策,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體利益是以共享、公平為標準,沿線各國和地區均享發展成果。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一帶一路”蘊含的共同利益為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紐帶作用,提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提升了沿線各國和地區的創造力,注重利益分配,實現彼此間雙贏,以長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全球經濟持續繁榮發展提供動能;倡導世界經濟新秩序,推動經濟多元一體化發展,使世界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維護共同利益,通過信任、尊重和協商解決利益問題,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治理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和地區構建互聯互通的合作關系,在合作共贏中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強大的實踐動能,促進創新型發展,增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民眾情感,從中華文化中探尋“一帶一路”理念源泉,從全方位、多層次、新視角認識“一帶一路”的理論和實踐,思考其蘊含的連貫性、一體性,在共生、共享中塑造休戚與共、合作共贏的精神。中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共存于一個整體,在追求中庸之道的過程中,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源于中華文化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世界人民的愿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發展的一面旗幟。“一帶一路”向沿線各國和地區提供中國模式,融入更多資源,釋放增長動力,增進文明交流融合,探討其經驗和相通之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人類文明得到永續發展,開創發展的新范式,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文化的交流、融合,豐富文化的維度,弘揚和傳遞“和”文化,汲取中華文化的大同理念,吸收“和”文化的精髓,以“和”文化為載體,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禮記》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由此可見,“天下大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人人為公”理想社會的憧憬。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天下大同”思想的批判繼承。“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的騰飛提供了載體,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創新了沿線各國和地區發展模式,使合作由經濟方面擴大到生態、文化等領域,激活了發展潛力。實踐促進了理論創新,理論創新促進了實踐。由此可見,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一帶一路”的“五通”理念、“三共”原則有助于破解世界貧困難題,打破世界舊秩序。實踐充分證明,“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增進了政治互信,在發展進程中達成了新的共識。“一帶一路”倡議為解決問題爭端提供了新方法,在構建其發展過程中應循序漸進,不斷豐富其內容,擴大其范圍,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踐行著將理念轉化為實際,在經濟“疲軟”的當今,深化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