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銳
(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起步最早、基礎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層層推進,部分學者開始進一步思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系及影響。例如,王巖和馬超分析了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經濟、民生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他們認為,促進經濟現代化發展是長三角現代化的基本保證,民生建設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要旨,生態綠色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文章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不同要素,重新整理和分類近十年來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研究。
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之一。從近十年的研究狀況來看,學界分別從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等方面展開具體論述,進一步探討長三角地區發展經濟現代化存在的問題。
柯蓉在定量測度長三角地區發展差異的基礎上,運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分析了長三角地區空間數據中隱含的空間分布、空間異質等特征。通過數據分析,柯蓉認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長三角經濟高速增長區域不斷發揮自身帶動作用,出現規模不等的中心外圍結構,這種帶動作用“促使長三角的‘點—軸’模式不斷向空間一體化發展,從而逐步減少各個地區的發展差異”。
陶德勝和胡微分析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創新發展路徑。他們認為,經濟現代化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一體化”“一盤棋”的思想意識更加清晰,有利于推進實行長三角現代化策略;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建設,有助于加速長三角區域內、城鄉間、都市圈內外人員的流動;區域一體化,有助于發揮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制造技術的傳導功能,帶動區域內外整體協同提升。
王振從“區域聯動發展”“區域分工合作”“區域利益協調”三個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重點與趨勢。關于“區域利益協調”,他認為,長三角地區應進一步優化跨地區經濟合作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并兼顧各方的利益,實現合作共贏。建設科技創新城市群是長三角科技創新深度合作的必然要求,推動長江三角洲世界級科創新興城市群的建設,需要開展引領性創新預見,探索一體化創新規劃。
榮兆梓和胡艷結合安徽省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安徽融入長三角的路徑和方法。他們認為,安徽省正處于積極融入長三角的關鍵時期,應抓住機遇,積極開展泛長三角的分工與協作;安徽省應順應長三角城市群的區域擴張,承接對安徽省發展有利的產業,著力促進皖江城市帶的產業升級。
姜亦煒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為例,進一步探討如何在長三角地區發展新興產業。通過個案研究,他認為南潯區在新興產業發展上存在“起點低,技術弱、規模小,實力弱”等一系列問題,認為湖州市的發展策略重點在于“狠抓關鍵環節,搭平臺、引項目”“加速開放合作,抓技術、促轉化”“強化市場運作,會搭臺、能唱戲”“用活金融手段,引資本、強合作”“著眼要素保障,想辦法,破制約”“優化發展環境,立規劃、出政策”,并探索機制創新,突出和強化對產業發展規模、重點項目等方面的考核。
長三角社會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來,學者們分別從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角度,運用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方法,梳理長三角地區社會現代化發展狀況,探討如何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
曾蘊探究了長三角公共服務均等化管理體制創新問題,他認為主要表現在長三角各地區趨于共同發展、醫療服務資源結構性配置按人分配的均衡程度優于按地分配等各個方面,政府應統籌規劃、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長三角醫療服務的優化配置。長三角應注重財政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創新,同時運用靈活多變的供應方式保證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完善評估機制,實現管理體制創新,建立新型風險防范機制,并加快建設長三角區域聯動機制,破除二元分割,嘗試區域社會管理協同化建設。
張雯分析了長三角地區產業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她認為,長三角地區應該進一步提升第一產業價值,發展具有長三角區域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改善第二產業發展狀況,提高其對居民收入的貢獻;提高第三產業的比例,引導其向健康多元的方向發展;盡快縮小長三角地區內部的發展差距,逐步完善與居民收入相關的體制機制,努力使發展成果廣泛惠及人民。長三角地區應加強大數據驅動風險治理,精準控制和預測風險;做好大數據驅動應急處置,有效控制突發事件;努力化解大數據驅動危機,加強動態預警治理。
謝宇以上海市泰晤士小鎮、浙江省彩虹社區、江蘇省旭日社區三個長三角地區典型開放式社區為案例,同時也將21世紀新建社區、20世紀老舊社區兩種開放式社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長三角地區開放式社區的發展路徑。他認為,長三角地區應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對老舊開放式社區、新建開放式社區、治理過程的跨地區跨社區組織以及權力運行的導向性與配置性等更加包容,深化包容性治理的內涵。
楊鳳華和侯依然借鑒美國和日本兩國的城市群協調治理經驗,從深入協調治理長三角城市群的角度,探討了長三角地區城市群在社會治理中面臨的一些困境。二者認為,在協調治理動力方面,長三角地區缺乏協調治理的頂層設計,政府忽略了設立關于協調發展城市群的專項基金;增強長三角城市群協調治理能力,需要促進城市群社會治理法治化發展,實現一體化、智能化、精細化,并推動依法行政的貫徹執行,促進非政府主體實質性參與治理,堅持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完善治理執行標準。城市發展應注重城市與區域社會治理,打造宜居城市,構筑高質量的安全系統。
長三角教育一體化,反映了長三角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狀況,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話題。從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界主要是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兩方面入手,深入探討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發展途徑。
季誠鈞等人對比了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基礎教育發展水平,認為長三角各個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長三角地區應加強教育合作與聯動,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上,推動試驗區的建設,在長三角地區深化樣本區的學習,制定長三角整體教育發展規劃,嚴格實行水平檢測評估機制,推動教育規范化發展。
陳宇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教育模式“吳江模式”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路徑。他認為,長三角今后在基礎教育方面,應深化集團化辦學,啟動“城鄉攜手共進計劃”;搭建核心平臺,構建創新實驗機制;改革管理體制,創新教師培養機制。
李宜江討論了長三角一體化給安徽基礎教育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他認為,安徽省應利用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新作為,推動安徽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安徽省基礎教育的發展,應協同推動長三角在全國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協同推進長三角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長三角基礎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協同開展長三角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并竭力爭取上位政策支持。
梁晨等人運用學籍卡等數據庫,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以蘇州大學為個案,研究了長三角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學生社會來源與教育變遷。他們認為精英大學生源多樣性源于高考模式與重點中學,各縣的省級重點中學為廣大鄉鎮學生進入精英大學提供了重要途徑,從而引發了長三角教育界“無聲的革命”;長三角各類精英社會來源的復雜化,是“無聲革命”悄悄改變的結果,促進了中國社會精英多樣化來源的發展。
王新鳳等人從歷程演變的角度,探討如何協同發展長三角高等教育,他們將歷史脈絡分為“市場化催生的校際合作”“政策主導下的區域協同”“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三個方面。在長三角地區,想要實現高等教育在“十四五”時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促進地區之間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定位的落實,提高教學質量,注重高等教育區域協調性,也需要充分利用各省市高等教育的獨特優勢資源。
近十年來,在長三角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上,已在若干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果日益豐富,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關于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學界主要是以長三角區域整體為視角,或以某地區的經濟轉型和融合為對象,或從城鄉二元結構來具體論述長三角經濟現代化的發展狀況,探討長三角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途徑。然而,關于金融、運輸、商貿流通等產業要素之間的聯系和互動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這需要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關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狀況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而關于長三角各個城市或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與互動的研究成果較為缺乏。因此,學界應加強對各個地區或城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比分析。
第二,關于長三角社會一體化研究。學界的關注點集中于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社會環境等方面,主要是從宏觀社會層面展開討論;隨著社會的變遷,研究視角應向社會下層轉移,學界應將目光逐步轉向普通民眾對長三角一體化的反應和表現上,從社會福利與保障等方面進一步展開研究。
在長三角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然而,有關長三角現代化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是作為社會治理研究的某一研究對象,缺少專題性的研究;社會問題與社會治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值得學界進一步發掘和研討。
第三,關于長三角文教現代化研究。學界主要是以某地區某學校為個案進行研究,具體論述某種教育模式的特點或折射出某地區的教育現狀,目前關于長三角整體文教水平和文教發展現狀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大多作為長三角現代化整體性研究的某一例證。
在具體論述某一教育模式或教育現狀時,主要是分析教育模式的功能作用和教育現狀。關于教師、學生等文教群體在文教活動中的具體表現,研究付之闕如,大多作為研究教育狀況的例證和數據分析,缺乏相應的專題性研究。
基于以上幾點,長三角現代化問題仍有值得挖掘和深化的地方,比如理論研究與社會調查的互相結合,對研究資料的篩選加工和分析論證,跨學科知識的互相參照以及如何避免具體研究中的孤立化、碎片化等問題,這些都是今后學界應重視和反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