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
(北京星航機電裝備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廣泛應用,傳統軍工企業的物資采購成本管理與控制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軍工企業的信息化發展需求。因此,為了緊跟時代的發展,本文分析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管理控制的現狀以及成本要素,深入研究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偏高的詳細原因以及改善成本管理控制現狀的措施。
現階段,在現代社會軍工行業中有眾多軍事工業企業采用的都是集團經營管理方式,統一集中采購與管理控制裝備資源。集團經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軍工企業物資采購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及專業化發展,且相比我國以往的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管理,此經營模式具有鮮明的優點與優勢,能夠在短期實踐中得到較好的采購成本管理效果,降低軍工企業的采購成本支出,為企業獲取更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實際上,我國軍工企業的采購成本管理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差距,尤其是在軍工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上,二者的溝通合作并非十分密切,缺乏統一的管理。這導致部分軍工企業采購物資時,無法精準采購,信息的不同步與差異導致軍工企業耗費在物資購置上的資金成本無法得到精準管理與控制。不僅如此,參照采購區有關的數據信息能發現,現階段我國的倉儲總量十分大,遠超國外發達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軍工企業物資采購存在多買、多購的狀況,致使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虛高。
2017年,我國國防預算大于1萬億元,相比往年增加了7%。縱觀我國近十余年的發展,國防費占據國內GDP總值的1.28%,與世界軍費2億美元開支相比而言,我國國防費只占據全球GDP的2.4%。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分析,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中,我國軍費會和國內GDP實現增長速度的同步,并進一步快速發展。因此,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軍工企業的物資購置成本管理與控制手段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深化改革,強化對物資采購成本的管理與控制,推動軍工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軍工企業采購物資的成本投入通常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物資采購成本投入、材料預定成本投入、倉儲耗費成本投入、缺貨斷貨產生的成本投入。
物資采購成本投入代表軍工企業采買制造材料、生活必需品時產生的必要資金支出。采買過程中產生的資金支出額度取決于采買物資的數量、種類及單價。物資實際成本投入的計算公式為所采購的物資數量×物資單價價格+物資相關手續費用+稅金+物資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物資實際成本投入。
材料預定成本是指軍工企業向供應方提供采購材料的合同訂單后,相關采購工作人員在采購過程中產生的資金支出。即軍工企業為完成單次材料采購任務而支出的各項必要的資金,如人工費、差旅費、檢查費等相關費用。
在軍工企業的采購過程中,倉儲環節較為關鍵且重要。倉儲成本投入主要有兩個部分,分別為靈活成本投入與固定成本投入。首先為靈活成本投入,靈活投入的金額數量與物資材料存儲數量存在一定的關系,如物資材料的相關保險費用或設備采購費用等;其次為固定成本投入,其是存放物資材料過程中產生的固定資金支出,如場地租金、人員日常看護費用等,此類費用并不會因物資材料費用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被稱為固定成本投入。
這類成本是指軍工企業在采購物資材料的過程中,因供貨方未按約定及時交付物資產生的費用開支。
軍工企業在實際采購過程中,會因各類因素間接增加采購成本,如信息化管理水平、采購管理模式、采購管理人員對本次采購任務的重視程度等。
對軍工企業而言,科研生產工作是實際運營過程中的關鍵,若想使科研生產保持穩定、可靠,需要物資采購部門提供充足的物資。若在實際采購過程中,相關采購管理人員未重視此次采購任務,導致此次采購任務進度變慢甚至物資到貨時間延期,則很可能導致科研生產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從而出現一定程度的資金增加現象。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建設成了各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哪個領域的企業,若想在發展過程中緊隨時代發展步伐,都需要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開展科學有效且有針對性的信息化建設,軍工企業也不例外。但現階段部分軍工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程度仍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對于發達企業而言略顯不足,導致軍工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及采購過程中缺乏現代化、科技化的物流管理意識,未運用現有科技手段,如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開展物資采購或物流管理工作,使得軍工企業在物資供應方面存在信息差異化現象,導致各部門傳輸與接收信息不及時,在具體環節中甚至還需要通過人工方式傳輸、溝通重要信息等。這種情況無法應對當前時代的信息環境,無法完全滿足大數據技術發展環境下軍工企業對物資購置的需求與訴求,最明顯的表現是當部分物資材料價格上漲后未第一時間獲取該方面的信息,從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采購成本。
目前并未有效結合軍工企業的實際情況采用具備科學性、針對性、嚴謹性的采購管理模式,從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采購成本。軍工企業具有一定的行業特殊性,企業內部的部分信息屬于保密信息,不能對外透露。在物資采購過程中,除了向供應方透露必要的采購信息外,基本不會與供應方過多交流,因此軍工企業在物資采購管理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使用的管理模式不合理出現信息閉塞的情況,無法切實有效地結合新時代標桿企業的管理手段及方式,打造屬于軍工企業自身且具備針對性的物資管理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開始廣泛普及。大數據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信息交叉,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軍工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樹立科學有效的大數據管理意識與觀念,充分提高對智能物流建設的重視程度,從而有效結合軍工企業內部實際情況,打造一條智能、高效的信息化供應鏈,以智能化、信息化的采購方式和采購渠道完成采購作業,在極大程度上提高物資采購的效率,并有效降低物資采購成本,避免在采購過程中因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增加資金成本,達成物資購置的信息化建設與統一集中化管理的目的。現階段,多數軍工企業已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并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優化了傳統的物資采購信息系統,通過優化后的物資采購信息系統可以實時共享所采購物資的相關信息,并對相關信息實施動態化的實時管理。但部分信息仍不能通過該系統及時傳遞到整個采購鏈條中,還需要通過有效手段提高該系統的管理覆蓋度。
現階段,部分軍工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過于重視科研生產工作,忽略了對物資材料的管理及儲存,從而增加了物資材料在儲存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通常來說,軍工企業在科研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資金消耗遠超物資材料管理與儲存的資金消耗。由于軍工企業自身的特殊性,其產品科技含量較高,產品結構與產品精密度較高,對物資材料品質與質量的要求極為嚴格。軍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生產步驟對資金成本的負面影響較小,但若在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資材料出現短缺,則會對企業的生產加工過程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無形中增加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因此,軍工企業如果在物資購置過程中出現缺貨的問題,將會對產品成本造成關鍵性的不良影響。若想有效避免這一現象,則需要軍工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建立行之有效的物資庫存系統,從而保證軍工企業在物資材料管理過程中的安全性、規范性和系統性,以此保證軍工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在大數據技術的影響下,軍工企業與供貨方之間的關系并不僅僅是單純的甲乙方合作關系,同時也是采購與供貨的長期穩定合作關系。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雙方的關系早已不再只是傳統的買賣關系,還包括技術交流關系、信息溝通關系及戰略合作關系等。因此,軍工企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需要順應新時代的變化,在與供應方合作階段需要充分彰顯上述關系的特點,以此保證軍工企業與供應方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合作關系。軍工企業需要結合實際發展情況,推進專業采購渠道、采購部門的建設程度,通過專業的采購部門與供應方達成有效合作,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減少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時間消耗,提高運輸效率,從而減少軍工企業和供應方的物資材料交通運輸成本與物資材料存儲成本,規避長期合作中缺貨斷貨導致的風險成本增加。
對現階段軍工企業內部的商務模式而言,在實際的采購管理中,相應的管理人員需要定期開展相關人力資源與維護工作,這會不斷消耗資金成本。若想切實有效地優化傳統采購模式,則需要充分結合電子商務模式優化傳統采購模式。電子商務模式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便捷性,可以在極大程度上促進軍工企業采購管理模式的優化。對現階段的軍工企業而言,需要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開展電子商務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傳統采購流程中的成本支出,還可以降低相關工作人員執行采購任務時的資金支出。
完善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管理控制制度及強化審計監督,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明確物資采購的時效,保證物資采購能按時、充足地滿足物資需求量,確保軍工企業的生產與經營不受影響;二是確保物資采購庫存的可周轉性,工作人員要根據軍工企業的實際情況,明確物資采購的需求和企業庫存管理的合理性,確保有一定的庫存維持生產與運營的良性周轉,避免單次購買數量較少導致物資采購成本過大,同時避免單次物資采購量過大導致庫存量過大,避免出現企業采購成本資金周轉不良問題;三是科學設置采購價格指標完成率,主要是將具體價格和以往采購的浮動平均價格之間的差額作為重要的考核方式,在開展此方面考核時,要考慮不同時期的價格影響因素,合理評判;四是強化對成本資金支出的審計監督管理,保證資金流動的合理性與透明性。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軍工企業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進行企業內部的深化改革,以有效強化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管理與控制的效果。隨著我國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管理與控制的發展必須逐步朝信息化、精細化及高效化方向發展。軍工企業以往的物資采購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與缺陷,主要表現為成本虛高、軍工企業與科研機構溝通較少導致信息不同步或存在差異等。因此,優化軍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管理模式十分緊迫,企業需要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物資采購成本管理系統平臺的信息化建設,搭建便捷、全面的物資庫存管理系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