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楊萬紅
當前,我國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發展不夠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應該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基層社區是人民生產生活所在地,加強基層社區的治理已經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伴隨著新的矛盾,再加上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必須盡快妥善處理,基層社會的治理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治國安邦,必須立足于基層,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以身作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時代“楓橋的經驗”為準則,彌補公共服務等重要領域的弱點,努力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和收獲感。
加強黨的領導是改革社區治理的關鍵,基層基礎扎實,能夠領導自治。基層治理的能力,是反映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指標。社區管理者必須適應潮流,因勢利導,主動出擊,勇于革新,堅持把加強黨的建設工作作為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徑,以社區黨建為核心,帶動各產業基層黨建工作的新模式,不斷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堅持緊跟時代步伐,著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推動黨的組織體系與社會治理結構緊密銜接。
(一)要加強組織力量,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增強組織力,需要構筑“黨建+”常態化機制,構筑基層黨組織的升級版,根據基層自身的特色創建專有的黨建品牌,牢牢抓住黨的建設發展工作思路,鞏固基層基礎,在黨的建設中領導社區治理。構建社區黨委總負責、轄區單位大力支持、居民自治“三級管理”社區綜合聯動架構。充分利用社區群眾自發成立的合唱團、夕陽紅舞蹈隊等團體組織開展社區服務活動。
(二)發揮群眾力量,促進基層社會管理。促進基層社會治理,關鍵在于黨,重點是基層,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并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進來。同時,要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自我管理、自助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參加基層社會的治理。竭盡全力為市民群眾辦實事、妥善處理身邊的事情,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模式。
(三)統籌各方面的優勢,促進基層社會的治理。基層社會的治理,面臨著市民大眾的多元化、多級服務條件等問題,黨的建設領導基層社會的治理不是黨組織的單獨斗爭,大力整合各種有用資源,統籌多種力量滿足群眾的多樣性需求。黨的建設涉及婦女聯合會、共青團等集體組織積極參加社區服務和管理,形成合作機制,整理區塊分割關系,保護“兩新”組織等非公黨建的新形式,培養社會服務組織,在新形勢下為群眾服務,實現組織的優越性,將服務資源最大化。堅持“以人為本”,減輕負擔和提高效率相結合,把基層的權力移交給基層,讓“最后一公里”更順暢,“神經系統末端”更敏感,更好地引導各種力量和組織,構建充滿活力的社區。以社區“兩個委員”更迭為契機,大力選拔執政力量強的干部,配置政權級別高的隊伍,提高思想修養、政治經驗、實踐訓練和業務訓練,激活內部動能,提高辦事效率,保障基層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四)通過制定預案和強化設施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全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以及省市區的各種應急對策,結合社區所在地區的環境和社區居民的特點,面向兒童、老人、重病患者、殘疾人等弱者,社區通過網格化分管確立應急對策,建立綜合預防公共安全等問題清單,經常召開聯合會議。每年在各個小區舉行1~2次關于消防、疾病預防、防災減災等演練,提高轄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技能學習,提高防災自救相互救助能力。同時加強設施建設。一是在轄區的小區廣場、在學校的操場上設置應急避難場所,供緊急避難時使用。二是在轄區居民樓的走廊里設置應急照明燈和應急避難場所標志,向轄區居民群眾通知本區域的應急設施和應急步行路線。在所管轄區域的單位和居民區等人流集中的地方設置“微型消防站”,在轄區各居民樓、單元門等顯著位置張貼消防知識掛圖,要求轄區各經營企業配備滅火器等消防器材,定期對沿街各商鋪進行安全隱患整治排查。三是在社區圖書室、學校等地方設置科學普及宣傳教育場所,發放知識手冊、懸掛科學普及的讀物和掛圖,通過兩微一端、宣傳欄、社區文體活動等多種形式展開多渠道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廣大居民群眾的安全及防災意識。
社區第一線的志愿者服務,是溝通社區和民眾、提高社區治理效率、共同鑄造社區文明、激發社區活力的有效方法,同時有其特性和發展的訴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辟新征程,向社會傳遞溫暖,培育“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一)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必須動員所有可以動員的力量參加志愿者活動,貢獻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讓社區治理更有力和更加有秩序。例如,春運期間,人口流動頻繁、疫情的預防和控制壓力增大,在火車站、公共汽車站等人員密集的地方設置志愿者服務臺,組織志愿者為旅客和外出群眾提供體溫檢測、咨詢服務等。針對春節回鄉者大幅增加的情況,志愿者在疫情中繼續發揮聯防聯控的重要作用,組織志愿者積極參加城鄉社區防疫管理工作。如果出現散發病例或集體性疫情的話,迅速配備志愿者力量,充實服務內容,使志愿者成為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車站售票處等,可以組織志愿者幫助不熟悉網絡購票、不會使用自動購票機的旅客。在人員密集場所,如:公交車站、汽車站、火車站等,給旅客提供維持秩序、引導咨詢、便民利民、重點旅客救助、交通安全引導等志愿者服務。建立一支既懂業務又能跟群眾溝通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對一些不能及時辦理的事項,做好解釋工作,減少群眾怨言,對能當場辦理的事項,做到辦好事辦成事,處處體現志愿者的能力素養。
(二)重視志愿者水平的提高。為滿足群眾的需要,應該提高志愿者水平,開展有效的志愿者活動。例如,組織志愿者深入城鄉社區(村),去失孤老人、空巢老人、殘疾人家中,做好援助工作,主動提供清掃、買年貨、醫療、家電修理等網站服務,組織“慶除夕、一家親”的活動,編織社區愛心網絡。為留守兒童開展“溫暖童心”志愿者活動,為孩子提供生活照料、學業指導、家庭護理、自立教育等服務,讓這些孩子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組織在外創業的回鄉者參加社區志愿者隊,在互助中增進對家鄉的感情、感受故鄉的美麗、支持家鄉建設。組織著名藝術家、藝術團、藝術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等文化志愿者,展開“文化進萬家”“把歡樂送至基層”等文化活動。通過給基層群眾寫春聯、送福字、拍家族照等方式,營造火紅過年的濃厚氣氛。組織醫療衛生志愿者開展促進健康活動,為城鄉社區群眾提供健康檢查、健康知識咨詢和一般治療等服務。組織開展鄉村廣場舞蹈活動、“健身大年初一、體育運動進入萬家”等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務。在服務群眾的需求上,既要體現為群眾服務的“心”上,還要落實在為群眾服務的“行”上,絕不可以“張張口”“動動手”機械式地為群眾服務“指指路”“敲敲門”,其他的事由群眾自己去辦,起不到跟蹤問效的作用,也就沒有真正發揮志愿者服務的作用。作為一名志愿者,要有奉獻精神、大公無私精神、尊老扶幼精神、友愛互助精神,才能在社區開展的服務工作中傳遞正能量,展現志愿者風采。
(三)完善志愿者激勵機制。探索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激勵機制,在評優、招錄、保護社會權益等方面給予志愿者“高含金量”政策優待,加強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根據日常管理、舉辦活動、黨員推薦等方式,吸引“能力突出、敢打頭陣、素質高強、社會認可度高”的人才加入黨群志愿者創業團隊,在志愿者機構的建設和聯動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規章制度,鞏固志愿者的保障基礎。讓所有的隊員一起努力,在推進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爆發能量。政府和社會必須給予志愿者更多的關懷,傳遞溫暖與力量。
當前,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叉的節點。回顧過去,我們已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但我們不能就此放松,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需要致力于描繪有關基層社區治理的新藍圖。基層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基礎是執政的關鍵。基層組織是黨的“神經系統末端”,要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導向,繼續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局中統一推進基層黨的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整體職能不斷躍升,成為堅強有力的戰斗堡壘,為新時代黨的建設和社會治理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