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科技學院 彭凌 秦悅悅
21世紀,信息技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并憑借強大的技術優勢,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傳遞速度和信息處理能力,不僅能夠為諸多行業提供助力,也會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沖擊。教育事業是我國百年大計,黨建工作更是教育的重點項目之一,在時代鋪天浪潮之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化的影響。在此情勢下,傳統黨建工作模式與信息化時代之間的不匹配、不協調問題必將日漸增多,成為制約黨建工作質量的關鍵因素,必須要加快構建“互聯網+黨建”新模式。
(一)互聯網對黨建工作的消極影響。首先,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性平臺,對所有信息內容兼收并蓄,來者不拒,在促使網絡環境多元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互聯網信息質量高低不一,既有大量的有益信息,也有為數不少的有害信息。大學生雖然大多已經成年,但一直生活在學校這座“象牙塔”內,沒有經歷過多少社會風雨的打磨,辨別能力較差,無法準確分辨出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蠱惑,進而走上錯誤的道路。其次,互聯網平臺的多元環境。一方面,人是社交生物,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和同化,多元化的環境必將催生出多元化的價值觀念,繼而衍生出多元化的黨建需求;另一方面,學生更加注重自我表達,更加具有個性色彩,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下,黨建工作的影響力減退,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最后,互聯網應用體系日漸成熟,其中的娛樂手段更加豐富多彩。一方面,具有較高的成癮性,容易誘導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金錢,從而導致學業上的荒廢;另一方面,娛樂活動越來越多地占據學生的課余時間,導致學生無暇參與黨建活動,側面抑制了學生參與黨建活動的積極性。
(二)互聯網對黨建工作的積極影響。首先,隨著互聯網用戶數量不斷增加,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日漸豐富,逐漸成為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寶庫,其中不乏黨建相關內容。黨建人員可以從中汲取“養分”,找尋更加新穎、更加有趣的內容填補到工作活動中去,從而為黨建工作賦予更多的趣味性和實質性。其次,便捷的信息傳遞通道,也能夠最大程度上提高黨建工作效率,不僅能夠在第一時間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到位,更能夠以此構建網絡學習平臺,實現工作活動由“線下”到“線上”的轉變,尤其是受網絡課程的啟發,將黨建活動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接受黨的教誨。最后,大數據技術、AR技術等信息衍生技術的出現,也為高等院校黨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組織方式更加豐富多彩,能夠進一步深化黨建效果;另一方面,能夠更加透徹地掌握學生內心脈絡,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活動方案,在最大程度上確保黨建需求與活動內容相一致。
(一)深度挖掘互聯網資源,豐富工作內容。對于任何工作來說,工作內容都是其實質組成部分,將直接決定工作質量的優劣。在傳統黨建工作中,由于受到刻版工作思維的影響,過于突出其嚴肅性,使得工作內容呈現出明顯的“公文化”趨勢。一方面,缺乏趣味性,不能夠引起當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內容單一,教育價值被局限在狹小的空間之內。首先,通過深度挖掘互聯網資源“寶庫”,可以從中找尋大量的現實案例,將其當作黨建理論的補充說明,既能夠增強黨建理論的說服力,也可以大幅度提高黨建工作的趣味性;其次,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能夠以此為學生搭建起一道連接學校和外界的“橋梁”,幫助學生見識更加廣闊的外界天地,切實增強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最后,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部分信息中隱藏著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挑選網絡信息填補黨建內容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信息審核的重視程度,避免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另外,正所謂“百密一疏”,又有“堵不如疏”的說法存在,現代網絡體系高度發達,高等院校方面不可能掐斷學生所有與外界聯系的通道,這就導致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是必然事件,相比較于消除不良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切實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在學生腦海中搭建一道牢不可破的信息防護網絡。
(二)加強網絡宣傳工作,構建良好網絡環境。在傳統黨建工作中,意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受時代局限性的影響,宣傳重心放在傳統媒體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傳統媒體權威性依舊,社會影響力卻大幅度衰退,逐漸讓位于新媒體。在此情況下,黨建宣傳工作重心應當向新媒體渠道偏移,做好互聯網布局工作。首先,可以讓黨建人員入駐新媒體平臺,開設官方賬號,定期發布“正能量”內容,在洗滌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能夠帶動社會風氣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其次,可以組織線上答題活動,并給予適當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通過競賽的組織形式,在校園內構建良性競爭生態,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黨建學習;最后,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是讓學生觀看信息資料,難以對學生內心造成強勁觸動,更無法完成正確價值觀念的有效輸送。鑒于此,可以讓學生參與新媒體賬號的管理,讓學生自主設計新媒體內容,從而讓學生對內容信息中潛藏的價值觀念擁有更高的認同感。
(三)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黨建工作新模式。與中小學不同,高等院校每一個專業的課程安排都不盡相同,要想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開展黨建工作,必然需要多方統籌兼顧,存在較大的工作阻礙。而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可以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黨建工作新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閑暇的“碎片化”時間;另一方面,其獨特的視頻化表達方式,也能夠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同時,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相比,畢竟存在根本性差異,由于缺乏黨建人員的監督和指導,學生學習的效率和專注度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針對此,黨建人員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隨機插入問答題目,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和正確率來判斷學習狀態,也必須要在互聯網學習平臺中開設交流版塊,以供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答疑解惑,甚至可以邀請黨建人員入駐其中,解答超出學生能力范圍之外的問題。
(四)引入先進技術,改進工作方法。首先,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如火如荼,在一系列應用中成績斐然,將其運用到黨建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建立學生檔案,將學生所遇到的思想困惑以及解決措施記錄在案,以供后來者查詢,并且能夠通過歸類同一思想困惑,系統化分析不同的解決方案以及解決效果,透過數據找尋最佳解決途徑;另一方面,思想與行為息息相關,學生的思想是封閉的,即便存在思想困惑,也容易被黨建人員所忽視,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將可以精準找尋黨建工作重點服務對象。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與突破,使得高效信息防控成為可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切斷不良信息的傳播渠道,既可以避免不良信息流入高等院校,又能夠有效凈化網絡環境。
(五)設立內部培訓計劃,增強黨建人員信息素養。在傳統黨建工作中,立足于現實領域,與信息技術之間的交叉點較少,甚至如同兩條互相平行的線。在此情況下,自然不會對黨建人員的信息素養有過多的要求,導致黨建人員的信息素養大致等同于大眾平均水平,雖然能夠簡單地使用信息工具和互聯網軟件,但涉及專業內容時往往會有力不從心之感。特別是在“互聯網+黨建”新模式構建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黨建人員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才能夠將其“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故而,應當設立內部培訓計劃,不斷增強黨建人員的信息素養。并且,為了調動黨建人員的培訓積極性,應當將培訓結果納入評價機制和晉升機制中。
總的來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互聯網也不例外,在對黨建工作形成助力的同時,也必將在某些方面造成消極影響。而之所以要推行“互聯網+黨建”新模式,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互聯網的優點,在最大限度內降低互聯網弊端。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方興未艾,互聯網時代也剛剛拉開帷幕,人們對其處于不斷摸索的初級階段,要想構建更加高效的黨建工作新模式,勢必需要黨建人員在實踐中付出大量的努力,從而為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