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聊城職業技術學院 于敏
我國非常重視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通過經濟資助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促進學生成才,幫助困難學生實現人生夢想。對學生的資助工作已經成為各類院校辦學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資助政策也在不斷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對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視,對學生的資助不再僅僅停留在經濟資助和服務保障,將資助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更重視教育人、培養人的目標和成效。資助育人工作需把握“一個目標”——立德樹人;抓住“一個核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兩項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三項教育”——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建立完善的資助育人體系,提高資助育人成效,成為新時期各類院校資助工作的新發展、新方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資助育人工作不僅給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解決學生上學經費問題,讓家庭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且保證每個孩子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重要舉措。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很多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農村地區,對家庭貧困的現狀不愿意和別人多聊,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其他同學相處不夠融洽,顯得有些不合群,符合資助條件卻因為膽怯或者自卑不敢申請;有的學生消費觀念超前,在學校里花錢大手大腳,完全看不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卻也能領到學校資助;高職學生年齡相對高校來說小一些,心智成熟度也稍差,對事物的理解不夠深入,造成部分學生對學校的獎助學金或助學貸款不夠珍惜,不懂得感恩社會,對別人的幫助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從受助學生的各種表現可以看出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還存在欠缺,并不是給受助學生發放了物質獎勵或補助就完成了資助育人工作的全部內容,亟待將資助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從更深層次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實現資助育人目標。
(一)缺乏量化標準,對受助學生誠信問題缺乏監管措施。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有科學的評定標準和具體的評定流程。隨著國家對獎助學金投入力度的加大,獎助學金金額不斷增加,讓很多學生產生“不拿白不拿”的錯誤觀念,甚至會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占有資助名額。高職院校缺乏必要的手段進行貧困證明資料的核查,對于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情況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以學生填寫的資料為準,單看申請資料難免會造成誤評或者錯評。如果學生填寫資料時存在不誠信行為而最終獲評,還會加劇學生之間的矛盾,使得學生內部容易產生明爭暗斗的不良現象,不利于團結同學以及學生的和睦相處,給資助育人工作造成很多阻礙。同時缺乏可量化的統一評定標準,對于學生家庭是真的貧困還是偽貧困無法作出證明,也無法判斷對學生的資助是否達到級別,通過資助是否真的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至于學生拿到資助金以后是如何分配管理的,無法作出更為精準的判斷。
(二)資助育人更傾向經濟資助,忽略了精神資助和情感資助。國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多種資助育人的政策,比如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等,形成了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就是為了幫助那些家庭經濟較為困難的新生順利完成學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除了國家資助政策外,部分地區會有企業資助辦學的各種經濟激勵政策,還有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家庭極其困難的學生采取學費減免的方式,幫助學生渡過難關,體現社會和學校對高職學生的關愛。經濟資助育人以最直接的方式解決了學生的學費問題和生活費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給予經濟困難學生必要的幫助和支持,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當中。但是經濟資助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經濟資助在資助審核和資助發放方面缺乏靈活性和人文關懷,對高職學生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出現懶惰行為,造成學生不懂得感恩及回饋社會,缺乏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對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后缺乏后續跟蹤,是否真正幫助學生解決了困難,高職學生是否因為手里有資金攀比消費無從得知,無法使資助育人功能發揮更大效用。除了直接的經濟資助或學費減免外,高職院校也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在學校工作獲得相應的資助金額,不僅可以得到一部分經濟收入,還能鍛煉學生自食其力的能力。但是就目前來看,高職學校對于勤工助學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專業的勤工助學體系,設置的勤工助學崗位數量和種類都比較少,所以限制了資助育人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資助育人工作認識不夠深入。部分高職院校對資助育人工作認識不夠深入,只注重資助忽略了育人,受助學生在拿到資助資金后表現不佳:貧困學生獲得資助金后喪失上進心,不懂得感恩;假貧困學生領取資金后不懂得珍惜,容易產生不勞而獲的心理,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對資助育人工作缺乏深層次的認識,資助工作育人功能不完善,導致資助育人工作很難有效落實,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對資助工作本質的認知,資助育人不是簡單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問題,更根本的是給每個學生提供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彰顯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在給學生提供必要資助的同時,更應該對受助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資助僅僅是一種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高職院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為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導,真正發揮資助育人的功能作用,體現育人本質。
(一)強化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育人導向。高職院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需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確立資助育人方向,在經濟資助方面貫徹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明確育人導向。對于國家獎學金的評定,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核,以評優為主,給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強化榮譽導向,促進學生公平競爭。而對于國家助學金、勵志獎學金或助學貸款的評定,則應全面了解學生實際家庭情況,實現精準資助,強化勵志導向。一方面,多關心困難學生,對有心理負擔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情感關懷,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學會自強自立;另一方面,加強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讓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明白別人的幫助不是理所當然的,要懷著感恩的心,努力學習成長為有志之才,將來為社會多做貢獻,幫助他人;誠信是立人之本,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欺騙他人,為人處世要講誠信,做到實事求是、信守承諾。對于勤工助學,需要強化實踐導向,高職院校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助學崗位,鼓勵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在幫助學生獲得經濟補償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同時,也鼓勵學生自食其力,自強不息,豐富學生社會閱歷,提高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為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認定標準。為了促進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有效順利開展,必須加強對班主任和輔導員教師的培訓,讓教師熟悉國家資助政策和學校資助育人工作流程,明確困難學生認定標準,規范資助工作中的資金管理和學生信息審查,保證每一個工作程序都是公開透明的,有章可循,公平公正開展資助育人工作。在進行認定工作時,還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觀念,創新工作方法,可以將一些貧困認定分析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保證認定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比如通過融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可以解決一些操作比較難的問題,還可以降低不良影響,確保認定結果的科學、準確。在認定過程中,要遵循公開公正、民主評議與學校評定、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樣才能夠將資助育人工作落到實處,發揮其育人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科學合理的資助育人工作系統。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深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資助育人工作中,可以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使資助育人工作公平、公正、公開進行。首先,高職院??梢岳眯@網平臺或者新媒體平臺加強誠信宣傳教育、感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減少學生申請資助時的不誠信行為,同時還可以將資助育人信息方便快捷地傳達給學生,方便貧困學生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準備申請資料,減少部分學生因為性格內向或者內心不自信而不好意思向輔導員老師詢問相關信息,可以直接利用互聯網平臺自主獲??;其次,為了減少學生不誠信行為的發生,將資助育人工作做細,讓資助評定更合理,學校在對困難學生認定的過程中,除了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收入狀況,還要了解學生在校消費水平、生源地經濟發展情況、家人健康狀況、父母工作情況等,輔導員教師需要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從多方面了解學生家庭真實情況,并將這些信息輸入計算機系統,為建立學生家庭調查檔案,參照學生貧困證明等其他申請資料進行綜合比對,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手段進行學生家庭調查數據的挖掘和整理,為評定貧困等級做好準備工作。再次,高職院校的資助管理中心負責每個院系的認定工作,根據認定標準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確保評議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初步確定貧困學生名單后,還需要進一步審核,在最終名單上出現的學生要及時登錄系統,填寫自己的實際情況,確保信息檔案庫內容的更新,這可以促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順利開展。此外,完善的資助育人工作系統,除了有檔案調查、資助等級評定外,還要有對受助學生的跟蹤監管系統,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有效的動態監管機制,加強高職學校監督的力度,跟蹤調查學生對資金的使用情況,確保所有資金運用在學生學習中,并將資金后續監管情況及時輸入大數據系統,除了后續資金使用監管外,還要對學生誠信問題進行有效監管,如果在評定過程中或受助后發現學生的不誠信行為,要將其錄入資助育人系統,為下一次學生申請資助提供依據。
(四)開展學生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在資助育人工作中,需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誠信教育。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擴招,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得到國家的重視。很多高職學生的誠信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貧困資助方面較突出,比如故意隱瞞自己的家庭情況等。針對這類問題,高職院校要通過誠信教育來加強對學生誠實品質的培養,通過開展誠信主題講座活動、誠信宣傳片教育,確保學生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誠實守信。建立學生誠信檔案,不提交虛假申請資料,在申請資助過程中一旦發現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取消學生的申請資格,并記錄到誠信檔案中。對受助學生開展社會責任心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的幫助,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并立志成長為有用之人,幫助更多人。加強社會責任感方面的宣傳教育,通過播放《感動中國人》等宣傳片,讓學生學習先進人物事跡,以各行各業的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個人離不開社會,只有為社會多做貢獻,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關愛。利用暑假組織受助學生到偏遠地區進行支教活動,到敬老院幫助老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通過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心懷感恩,得到幫助不是理所當然的,要時刻想著他人,幫助他人,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讓他們更有社會責任心。
(五)擴展勤工助學渠道,搭建高職學生創業平臺。成立學生資助服務工作站,將經濟貧困學生聚集在一起,加大校內資源挖掘力度,為學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學崗位。在崗位設置上,要盡可能考慮學生專業的相關性,崗位設置與學生專業相匹配,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應用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盡可能挖掘校外資源,以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的模式,拓寬學生勤工助學的渠道,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甚至是解決學生們的就業問題,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高職院校還要鼓勵貧困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創業來實現脫貧,順利完成學業,還可以為將來找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提供創業信息,還可以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場地支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行動力。
資助育人工作是推進教育改革和國家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職院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給學生提供必要經濟資助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以過硬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參與國家建設,以強烈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回饋社會的幫助,積極幫助他人,形成良性循環,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