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陳婧 陳瑩
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活動是對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具體實踐,對于提升高校師生思想覺悟、文明素養、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動方式是志愿服務。因此,為推動此項工作深入開展,對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工作的研究與梳理迫在眉睫。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高校凝聚師生、以文化人、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通常以校本級為單位,設置校、院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站點,招募志愿者推動此項實踐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手段,要求用新思想、新理論凝聚和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具體工作包括:一是扎實推進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致力于讓全院師生充分了解與認同,形成統一的行動指南;二是通過實踐工作幫助和關心廣大師生,用他們愿意聽、聽得懂的方式向他們傳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具體實踐任務,把黨和國家倡導的變成自覺行動。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的具體實踐者是志愿者,主要的實踐方式是志愿服務活動。2018年以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主要以美化環境衛生、服務大型會議賽事、關愛弱勢群體為主,形成了輻射范圍較小、受眾面窄、深入基層不足等問題。2018年以后,高校逐步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集中志愿力量深入基層、深入社區、深入鄉村,大力弘揚時代新風,既滿足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程的迫切需要,又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工作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送進基層的重要載體,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創新。在高校,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能夠夯實宣傳思想工作基層基礎,志愿服務直面群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特優勢,基層黨、團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能夠有效號召黨員、團員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中來,內化為精神追求和行動自覺。在高校校園文明創建工作中,一直致力于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文明新風,廣大師生作為校園的主人,即是文明校園創建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文明校園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工作的進程中,廣大師生是志愿服務的對象,也是具體的實踐者,他們在這里實現并向高度的自治模式行進,這需要學院黨委充分調動一切資源和力量,組建并培訓一批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團隊,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愿服務形式推動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扎實開展,并逐步實現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
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初步形成了校、院兩級組織網絡體系,文明實踐內容較為單一,雖然覆蓋范圍廣,但僅僅依靠兩級組織力量還不足以滿足日常工作量,而且志愿服務隊伍主要構成為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團干部,具有臨時性,還未形成科學完善的長效運行機制。針對上述現狀,筆者整理出以下問題:
(一)陣地建設與實踐要求有差距。對比各縣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高校在陣地建設上仍有不小差距,例如活動辦公室、志愿服務指導中心、文明實踐場所的建設,統一的文明實踐標識的使用,務實管用的工作制度以及文明實踐檔案的科學化管理等。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有待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潤物無聲的文化事業。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持續穩步增長,公共圖書館、城鄉文化館、電子閱報欄等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逐步建立,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渴求與需要。高校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面存在內容單一、更新緩慢、缺乏吸引力等問題。縱觀各高校,廣大師生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大家更愿意接受動態的、社交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相對于以前靜態的讀書看報,人們更喜歡從移動終端獲取一手資訊信息。掌握供給對象的文化需求,提高服務供需匹配,提升高校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創建動態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是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構建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服務體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志愿服務內容與需求不符。服務內容以政策理論宣講、文明實踐活動、紅色文化傳播為主,整合所在地市校內外高校與政府行政資源,但這些都由學院進行設計,并不能完全反映服務群眾需求,在持續性和針對性上存在短板。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地一般為周邊城鎮、鄉村等區域,伴隨著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鄉村教育、文化保護、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尤為突出,但高校的志愿服務仍停留在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模式中,始終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可持續服務。面對高校自身的志愿服務活動,也沒有很好地了解被服務對象的現實需求,僅僅停留在將宣傳內容講出來,針對不同層次的受教者沒有做到因材施教。
(四)志愿者隊伍建設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志愿者隊伍在面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方面存在著“人員數量不足、團隊力量不夠、積極主動性不高”三方面問題。首先,足夠數量的志愿者隊伍是保障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的基礎要素;其次,志愿服務團隊能力不足,僅僅依靠在職教師和在讀學生的力量遠遠不夠,他們并不完全具備此項活動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對于工作的高質量開展無法提供專業支持;最后,志愿者缺乏積極主動性,志愿精神并未完全深入人心,大家的參與更多的是組織安排或學分需求。
針對當前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者隊伍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現實需求,筆者認為,必須堅持構建科學、專業、制度化的運行理念,構建活力迸發的志愿服務體系,讓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開展志愿服務的廣闊舞臺。
(一)搭建志愿服務平臺,進一步推進陣地建設。江西高校使用較多的平臺為志愿江西和贛鄱青年云平臺。以上平臺包含志愿者信息發布、活動報名、志愿者招募、項目管理等功能,但還未實現志愿者服務意愿與服務項目需求的有效對接,并且各平臺功能雷同,各自為政、封閉運行,常常以行政命令來強行干預,并不能給志愿者帶來什么便利,一定程度上還會挫傷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此時,搭建高校統一的志愿服務平臺,整合現有的志愿服務信息資源,完善高校志愿服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資源對接和網絡構建,對推動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以上平臺中,高校須整合志愿者數據庫資源,建立自己的信息數據庫;整合新媒體資源,搭建宣傳展示平臺;整合服務管理資源,規范平臺管理人員服務水平,實現雙向服務,減少人力資源浪費。
(二)構建志愿服務隊伍,立體化推動志愿服務工作。鑒于志愿者隊伍建設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校黨委需要在隊伍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深度挖掘內部力量,充分激發廣大師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大力宣傳,吸引師生以外的其他人員進入志愿者隊伍;嚴格篩選,杜絕人才浪費,精準對接項目需求,根據每名志愿者服務專長,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庫;科學設計崗前業務培訓,尤其就思想覺悟、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內容、相關的政策理論、業務專業技能、指導與溝通能力等進行專業、系統化的訓練;規范化管理項目的策劃與實施,針對具體項目的要求,招募專業性匹配的志愿者,加強項目設計與各環節籌備工作,記錄項目開展全過程,收集活動監督與反饋信息,在結束后進行活動復盤并對活動成效進行綜合評定;優化激勵評價體系,肯定、鼓勵志愿者工作并對其實施有效的獎勵措施,加強社會化宣傳,增強志愿者榮譽感和獲得感;重視志愿者權益保障問題,從設立專項保障基金、加強風險管理和建立志愿者救濟機制等多層面完善高校志愿者的權益保障機制建設,從而立體化推動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工作的長效運行。
(三)突出工作亮點,打造志愿服務特色品牌。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目前已是項目化發展模式,推動品牌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志愿服務工作品牌化有助于體現活動的內在價值,提高工作格局,規范日常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施,有利于激發志愿者對志愿服務工作的認可、提高他們在服務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創建特色品牌的過程中,必須做到覆蓋范圍“大而廣”、服務內容“小而精”,確保志愿者在活動前能夠有所選擇,活動后能夠有所收獲,從而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活動的導向功能,塑造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