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 顧子豪
當前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主要競爭便是未來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發展的競爭。基于此,我國也提出了“科技興國、人才強國”的基本戰略,以期能借助教育事業的提升與改革,培養更適合社會發展的未來人才。在這一背景下,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引入外籍教師。外籍教師的流入在中國學生的學習視野拓展、英語能力提升等諸多方面均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目前高校中的許多外籍教師并未充分地融入高校教學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效用的更好發揮。
在不同地域的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情形等各有不同,在高校教學中,由于外籍教師的增多,導致學校會出現不同國家、語言、信仰等人群合作的情況,這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豐富高校文化環境的同時,也為學校師資團隊的合作與發展帶來巨大壓力與沖突。為推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溝通、提升外籍教師的聘用效益、增強學校師資團隊的共同合力,從跨文化管理的角度對高校外籍教師的管理現狀進行科學審視與深度剖析具有必要性。整體來看,當前高校中影響外籍教師管理工作有序開展的跨文化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國家、教育方式、社會要求會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與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較為委婉,在拒絕、邀請等各種事宜的處理上也多會采取“迂回戰略”;而西方人則更喜歡直截了當的方法,習慣想什么說什么;中國人在各類活動、工作中更關注整體利益,而西方人則更關注個體需求;中國人在學習中講究推崇先哲,即便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傳統的“師嚴道尊”思想也并未完全祛除;而西方人則更提倡挑戰權威,更追求創新,對于“權威人士”說的話,大部分西方人會比中國人更敢于說“不”等等。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會導致中西方人士對同一事件理解與決策的不同,而這很容易影響到高校內外籍教師管理工作,也不利于高校師資隊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二)文化習俗的不同。文化習慣是人們輩輩相傳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政治、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中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許多西方國家則多為資本主義制度;中國人宗教信仰少,信念多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而西方人則會出現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各個節日中,不同國家的慶祝方式、慶祝習慣等也有所不同等等。不同文化習俗導致不同生活習慣的產生,在不同的生活習慣影響下,高校許多教師會產生“格格不入”之感,師資隊伍中互相不理解等問題也屢見不鮮。
(三)行為價值的不同。價值觀是基于文化差異而形成的三觀取向與行為規范。如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謙遜”,認為謙遜是一種家教、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則會認為謙遜是不自信的體現。西方人追求自由、強調個性發展,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自由與個性即是對規則的抵抗,是利己主義的體現等。在日常各類事務中,不同國家人員的價值觀也會存在許多諸如此類的矛盾與沖突之處,這種沖突必然存在,但是在高校教師隊伍中,這種沖突會成為高校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影響到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更好開展。
(四)制度管理的不同。制度是國內各個高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許多外籍教師可能會對高校管理制度產生不同理解。如許多高校會有門禁制度,要求日常外出需要向上級領導報告,對于中國教師而言,這是一種對自身安全的保護。許多外籍教師則會認為這一制度有侵犯人權與干涉自由之嫌。在教育的發展中,不得不承認我國高校中大多數制度尚未形成完全體系化,在對外籍教師的管理與考核上很容易出現隨意問題,在課時安排上也難免存在臨時調動的情況,很多外籍教師更習慣有計劃地工作,其對于這種隨意、臨時情況極容易產生反感與抗拒。
面對高校中諸多制約外籍教師管理工作更好開展的跨文化元素,為實現學校外籍教師的高效管理,切實發揮外籍教師在高校中的教育價值,各高校應不斷探索更為可行的外籍教師跨文化管理舉措。
(一)健全外籍教師跨文化培訓制度。外籍教師在正式工作前多需要經歷一定的適應過程,在這一適應過程中,高校便可通過跨文化培訓的方法,提高外籍教師對本地文化、本校制度等方面的認識,以此最大程度上削減甚至消除文化障礙,縮短外籍教師對中華文化與中國高校生活這一異質文化的適應過程。在培訓工作的開展中,高校可從跨文化領域的多種方面鋪開:第一,信息介紹。利用音視頻資料、具體案例講解等方法,組織外籍教師學習中國的典型法律法規、外交政策、本校的外教管理事項與注意問題,并通過《外教工作手冊》等書籍材料的發放,以深度剖析的方式對本校教育、工作制度進行科學解讀,以此提升外籍教師的法律意識與規則態度。第二,文化培訓。基于各國文化習慣、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交流方式等的不同,高校可通過雙方學習的方法,在培訓中開展以“不同文化”為主題的解讀會議,通過模擬體驗、互相交流、談心溝通的方法,讓本地教師與外籍教師進行心靈上的文化溝通。以此用雙方的理解奠定未來工作的基礎。第三,業務培訓。中西方在教學方式、風格、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同,外國的許多方法對中國教育事業而言確具有一定促進價值,但是,其中也有許多舉措并不適應中國國情。因此,在外籍教師的適應過程中,高校還可通過公開課、觀摩課、集體備課、座談會等各種方法,并輔以課堂剖析等多種形式,提升外籍教師的教學認識、規范外籍教師的教育方法。
(二)關注外籍教師跨文化生活訴求。高校工作是一個關乎“人”的工作,因此,在高校外籍教師的跨文化管理中還需注意到人本理念的要求。對于外籍教師而言,行政命令、條條框框等方法很難讓其接受,因而,各高校在盡力促使外籍教師理解本校規定之外,還需對這一特殊群體實行柔性管理。以對外籍教師個體差異的充分尊重與關懷,對外籍教師生活習慣的充分考慮與幫助,加深外籍教師對學校、對中國的信任與熱愛,以此從雙方面打通文化差異的壁壘,搭建起跨文化教育的橋梁。如許多外籍教師與中國人的吃飯習慣、口味等存在明顯不同,且這種不同很難消除,基于此,高校中便可建立外教食堂(在食堂中開設適應不同國家飲食風味的窗口),通過更適應外籍教師口味的方法,解決外教的“味蕾訴求”;可通過對外籍教師家屬、子女的就學、就業安置問題的解決,減輕外籍教師工作中的后顧之憂;可通過生日送蛋糕、生病陪(陪同語言溝通交流有困難的外教)就醫等方法,讓外籍教師真正能對中國產生家的感情。同時,能以此避免外籍教師因語言不通而導致生活障礙等問題出現。
總之,在教育國際化的推進下,各高校應樹立全球視野,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分析與認識,利用跨文化管理的方法讓外籍教師成為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一環,借外籍教師原汁原味的語言與思想,打造出無限接近于國外生活的環境區域,以此為高校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從而讓高校真正為我國科教興國與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