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連理工大學 王晶華 龐豐宇 金德輝
黨的十九大著眼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作出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戰略部署。高校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陣地,黨內監督體系的完善直接關系到“四責協同”機制的作用發揮,關系到高校黨委三大主體責任的落實,關系到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在高校的落地和執行,黨內監督體系的完善是高校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因此,進一步加強對高校黨內監督體制機制建設現狀的研究,不斷完善高校黨內監督體制機制,提升黨內監督質效,對促進高校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指出,黨內監督是指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依據黨章、黨規、黨紀和國家法律法規,對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監督,主要包括黨組織的監督和黨員相互間的監督。黨內監督分為專門性監督和一般性監督,專門性監督是指由專職部門監督。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高校黨內監督作為黨內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黨內監督內涵的多樣性,現有學者對高校黨內監督的內涵界定大體上分為四類,即規范說、結構說、制約說與運行說。
規范說指的是,高校黨內監督的職責是使高校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遵守黨章、黨規、黨紀等各類黨內規范制度,以此保障中央各項政令在高校暢通無阻,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結構說認為,高校黨內監督就是黨組織之間、黨員之間以及黨員與黨組織之間的相互監督,必須高度認識黨內民主的重要意義,推進黨務公開,合理處理好高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制約說認為,高校黨內監督的本質就是通過監督使不受監督約束的權力受到制約,確保高校一切活動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運行說對黨內監督的整體運行過程進行分析研究,指出高校黨內監督是一種黨組織在高校內部開展的“檢查、評價、糾正”活動,進而提高黨在高校的執政能力。
近年來,黨和國家制定修訂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黨委(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規定》等一系列文件,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將“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專列一章,對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作出了重要部署,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這是我們黨首次從“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戰略高度,提出系統構建社會主義國家權力運行監督機制,是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領域進行的重大制度創新。
王濤等人從三方博弈視角對高校黨內監督體制進行分析,提出委托—代理—監督三方博弈模型,將上級黨組織和上級紀委共同作為委托人,將高校黨委作為代理人,將高校紀委作為監督人。通過分析三方博弈模型中的四種可能發展路徑,提出在紀委能夠及時獲取違紀信息的前提下,監督對象和紀委形成利益共同體以及上級不及時懲處違紀都將大大削弱監督機制的成效。
謝建山對“1+X”監督機制在高校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即在紀委履行專責監督的前提下,發揮黨委的統一領導作用,推動各相關部門黨組織同向發力,實現協同監督,指出目前各高校在建立健全“1+X”監督機制上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現象。
王永飛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面向學校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開展高校黨內監督實效性調研,發現94.66%被調查者對黨內監督的定位存在偏差,認為紀委的主要職責是履行黨內監督的主體責任;97.72%被調查者認為高校紀檢監督合力尚未形成,工作體制機制運行不順、實效性不強;只有44.66%被調研者認為當前二級黨組織與黨的職能部門在履行黨內監督責任中制度健全。
錢道賡等人認為高校黨委作為高校運轉的大腦和心臟,其領導力與監督效能決定著高校的前途與命運。因此,高校在落實黨內監督過程中,關鍵是要增強黨委的主體性意識,明晰黨政職責劃分,增強統籌監督能力。目前高校為了提升影響力,黨委成員較多由專家學者構成,需加強黨委成員的監督意識與監督能力,增強業務培訓,確保高校黨的建設與事業發展穩步前進。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系統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指引,以黨的監督法規、體制與機制為根本,在黨內監督機制方面不斷改革創新、發展完善,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如部分高校通過制定《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實施辦法》《巡察工作實施辦法(試行)》等制度或機制,明確了維護黨章黨規黨紀、強化黨內監督的重點任務,對強化基層黨內監督進行制度約束。但總體來說,高校黨內監督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校黨內監督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黨內監督責任意識包括黨員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兩部分。黨員領導干部黨內監督責任意識不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主觀認為黨內監督會形成制約,存在消極對待或抵觸情緒;二是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存在身份的沖突,既是監督的主體,也是行使權力的主體,導致部分干部在沖突中個體權力意志顛覆個體監督意識,從而躲避參與黨內監督。普通黨員黨內監督責任意識不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不敢監督。由于懼怕打擊報復以及相關利益的牽涉,對監督畏首畏尾,“下級不敢監督上級”的頑疾廣泛存在。二是不想監督。部分黨員不愿履行黨員的義務,缺乏責任感與擔當精神,秉著“事不關己”的思想不愿介入任何事務。三是不會監督。高校黨員主要以教職工和學生為主,精力主要投入在科研教學,對于黨內監督的原則、對象、程序不了解,不會合理使用監督權利。
(二)高校黨內監督制度有待健全。權力機制不健全將是權力監督到位的最大障礙。首先,黨內監督黨委的主體責任與紀委的監督責任存在職責邊界劃歸不明的問題;其次,高校目前普遍建立了紀檢監督與組織監督兩種監督制度,但兩種監督存在相互交叉重疊,橫向聯合不夠,縱向融合不高,導致監督工作不協調,難以形成合力;再次,高校對于“一把手”的黨內監督較弱,缺少相應的監督制度,同級與下級監督很難發揮作用;最后,部分高校尚缺乏黨內監督保障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尚未將高校黨內監督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貫徹落實。
(三)高校黨內監督程序有待完善。首先,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實施監督-發現問題-整改落實-處置問責的監督閉環機制,存在不規范、走過場、重形式的問題,發現問題未能及時形成相關反饋材料,導致整改落實不及時、不到位。其次,黨內監督程序性缺乏以及剛性約束不足,以至在實際運行中很難發揮作用。最后,高校現有的黨內監督程序多從宏觀層面建章立制,執行的具體步驟方法并沒有明確指導,因而監督者不知如何按照具體程序開展工作。
(四)紀檢監督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首先,由于高校內輪崗需要,紀檢隊伍人員轉任其他部門較為常見,新任職人員較多不是科班出身,專業化程度不高、經驗不足、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其次,院系級紀委發揮作用不充分,紀委工作人員多為兼職,部分人員身兼數職,高校紀委對院系紀委日常工作要求與業務指導不足;最后,多數高校專職紀檢人員配備不足,辦案工作人員周轉困難,辦案效率受到影響,距離實現有效監督尚有差距。
(一)增強黨內監督責任意識。目前高校黨內監督責任意識不強,根源在于政治思想認識不足。首先,要提高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通過持續學習、大力宣傳、示范警示教育等多種形式,強化黨員理想信念,使他們明白“嚴管就是厚愛”,開展黨內監督工作是出于對黨員的關心愛護,全體黨員應自覺主動接受監督;其次,多方面增強黨內監督責任意識:一是營造民主平等的黨內監督氛圍,保障黨員在黨內決策等活動的主體地位,讓全體黨員認識到黨內監督的必要性與有效性。二是完善對舉報人的保護機制,消除舉報人的后顧之憂,激勵黨員開展黨內監督的熱情。三是建立各項獎懲機制,鼓勵有效監督行為的同時,及時跟進懲罰機制,使監督者切身感受到監督所發揮的作用。
(二)健全高校黨內監督制度。高校黨內監督離不開完善的制度保障,既要保障黨員行使黨內監督權利,還要提升制度的執行力,形成考核評價及問責制度,對不履行黨內監督職責、糾錯整改不力的進行嚴肅追責。黨內監督制度建設需做到程序化、規范化,對于執行監督的具體步驟與方法應予以細致規定,促進制度的實操性。黨內監督制度建設還需做到具體化,結合高校黨員群體的特點與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黨內監督細則。
(三)強化“一把手”監督與制約制度。通過建立相應制度對“一把手”掌握權力進行分解,劃分其權力界限,完成“一把手”主要權力由執行向決策的方式轉變,實現用制度管事管權管人。在完善對其制約與監督機制的同時,借助外力,完善巡視制度強化監管,通過制度建設、信息化建設、人才建設、提升高校巡視工作水平。
(四)加強高校紀檢隊伍建設。紀檢監察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紀檢隊伍,干的是“打鐵”的活兒,自身必須過硬。高校應根據紀委的職責定位,健全機構設置與人員配置,適當吸收財務、審計、法律相關專業人員,充實紀檢監督工作力量,積極組織紀檢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培養紀檢工作所需的專業人才,切實提升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能力。優化紀檢隊伍結構,形成梯隊建設,充分調動發揮兼職紀檢人員作用,做到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