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刁鷗 衡小紅
目前,國內大多數綜合性大學采用的是校院(系)兩級管理機構體系,二級學院或系所是國內普通高校實施教學、科研任務的基層單位。在新一輪高校“雙一流”建設大背景下,如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保障院(系)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著力提升管理決策的效率和科學化水平,對于推動新時代高校發展改革和自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5月發布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中指出,院(系)工作中的重要事項,要經過黨政聯席會議,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研究決定;2021年4月發布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提出,高校院(系)級單位黨組織應當健全集體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通過黨政聯席會議,討論和決定本單位重要事項。
目前,國內普通高校院(系)的主要議事機構有黨政聯席會議、黨組織(黨委會、黨總支)會議、教授委員會、雙代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等。無論從筆者的調研數據還是基層實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黨政聯席會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治理結構中居于決策的中心地位。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已成為國內普通高校院(系)研究討論事關院(系)改革發展穩定、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學生培養、科學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事項和重大突發事件處置的最主要議事機構。
(一)會議組織不夠規范。國內各高校的二級學院(系)大多建立了院(系)黨政聯席會議具體的實施辦法、細則或議事規則等體制機制,但在會議實際組織過程中,仍然出現了一些不夠規范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召開的頻次不夠,有些高校院(系)的黨政聯席會議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才召開1次,造成一些急需議定和解決的事項不能及時上會討論,造成決策不夠及時或者缺乏決策過程的現象;二是會議材料準備不充分,黨政聯席會議參會成員未及時掌握議題必要的相關材料,導致會議過程中對議題涉及的重要內容不清楚或者不全面,影響決策效率和合理性;三是會議議題提交隨意,個別高校院(系)黨政聯席會缺乏會前議題審查協商機制,大事小事都上會,導致黨政聯席會議變成了工作匯報會,會議冗長拖沓,甚至出現會議過程中臨時動議的情況;四是缺乏必要的前置政治把關環節,中組部和教育部黨組在2018年3月出臺的《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中明確指出,涉及辦學方向、教師隊伍建設、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的,應由黨組織先研究再提交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而有的單位缺乏必要的黨組織政治把關環節,沒有對教學科研管理、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等重大事項中的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方向等先行進行政治把關,出現以黨政聯席會議代替黨組織會議的問題。
(二)議事范圍不夠明確。目前,國內高校院(系)對于各類重要事項的研究討論、審議審定、咨詢評估一般都是按照黨政聯席會議、黨組織會議、教授委員會等各個議事和咨詢機構的章程和議事規則進行,但由于各個機構的功能定位和相互之間關系不夠清晰,出現了議事范圍交叉重復、相互矛盾等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院(系)黨政聯席會議和黨組織會議界限不清的問題,對于什么樣的事項應當在黨組織會議上討論決定、什么樣的事項應當在黨政聯席會議上討論決定,個別高校的基層院(系)比較模糊。有些單位混淆“三重一大”范圍和院(系)黨政聯席會議事范圍,偏重處理工程、人事、財務等問題,造成一些本應通過黨政聯席會議決定的重要事項沒有經過集中討論研究就已經實施。
(三)決策程序不夠科學。有的高校院(系)黨政聯席會議沒有制定和完善決策程序,造成會議過程難以決策,或者決策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一是會前沒有進行必要溝通,議題提出人員不與相關人員討論醞釀,造成會上意見無法統一,難以決策;二是議題沒有經過充分討論,僅由主持人或議題提出人員進行簡要介紹后就匆忙決定,沒有發揮集體作用;三是黨政主要負責人提前表態“定調子”,導致其他成員不便發表不同意見,造成一定程度的“一言堂”現象;四是重要事項無表決程序,僅通過會議通報或簡單討論后就給出意見和結論,沒有口頭、舉手、票決等必要的表決過程。
(四)監督問責不夠到位。“有決議無督辦,有督辦不落實,有檢查無問責”也是目前各高校院(系)黨政聯席會議常見的問題,個別單位存在著以文件、紀要代替落實會議的形式主義現象,對會議形成的決定或決議的執行情況沒有進行及時的跟蹤、檢查、督辦,沒有做到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此外,對于會議決定或決議執行不到位或者效果不佳的責任領導和單位,一般也很少嚴格執行問責機制。
(一)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努力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保障院(系)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動黨政聯席會議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
(二)厘清黨政聯席會議與其他議事機構的關系。要按照高校院(系)各類議事機構的職能屬性,科學制定各個議事機構的議事范圍和相互關系。要保證黨政聯席會議對重要事項的決定權,但不能用黨政聯席會議代替其他議事機構行使咨詢、審議和決策權力。黨政聯席會議應當主要討論和決定院(系)工作中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事項和重大突發事件處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發展規劃和重要改革舉措、所屬機構和單位的設置調整、財務預算決算的審定和執行、重要資源配置和使用、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培養、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重要表彰獎勵等工作中的重要事項。有關黨的建設、干部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師德師風建設、意識形態、統一戰線、安全穩定、群團和離退休等工作中的重要事項,應由院(系)黨組織會議決定。有關學術評價、學位評定、教學指導、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成果評定、學術糾紛等相關重要事項,應由院(系)教授委員會進行評議。黨政聯席會議擬討論決定事項中涉及辦學方向、隊伍建設、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等內容時,應由黨組織會議先行把關,再提交黨政聯席會議決定;涉及重大發展規劃、學科發展方向等重要事項時,應充分聽取教授委員會等的意見;對事關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應由“雙代會”通過。
(三)規范黨政聯席會議的召開頻次和參會人員。高校院(系)要按照制定的黨政聯席會實施辦法、細則和議事規則,結合本單位實際,規范會議的召開頻次和參會人員。黨政聯席會議一般每周或間周召開一次,遇重要或緊急情況經院(系)黨政主要負責人協商同意后可隨時召開。會議組成人員一般包括院(系)黨政班子成員、紀委書記或紀檢委員、工會主席等,黨政主要負責人可根據議題需要確定列席人員。
(四)黨政聯席會議議題應在會前充分醞釀。院(系)黨政聯席會議一般實行的是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議題由黨政聯席會議正式參會成員提出,由院(系)黨政主要負責人協商后確定。為保證會議決定或決議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對提請黨政聯席會議討論的重要事項,應堅持在會前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師生員工意見和建議,與有關成員進行充分溝通、個別醞釀,并根據前期意見提出建議方案,以供黨政聯席會議決策。集體決定重大事項前,院(系)黨政主要負責人應當在會前互相溝通,意見不一致的應暫緩上會。擬上會討論的議題確定后,由院(系)黨政辦公室或相關責任單位負責準備相關材料,并提前送達有關參會人員。無特殊情況下,一般不允許臨時動議議題。涉及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應先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論證、評估和法律咨詢,必要時可先召開工作協調會議,形成初步建議意見后再提請黨政聯席會議討論決定。
(五)黨政聯席會議議事和決策實行民主集中制。黨政聯席會議應當對各項議題逐項進行討論,到會成員都要進行充分的意見表達;未到會成員可通過書面形式表達意見,為了規范權力運行,嚴格實行黨政主要負責人末位表態制。研究決定重要事項和無法形成集體共識的事項時,每位會議成員都應明確表態,按照事項的不同情況進行口頭、舉手、投票等方式進行表決,涉及具體人員時,應當逐人表決。黨政聯席會議必須嚴格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形成會議決定或者決議,同意的人數超過應到會正式成員半數為通過。黨政聯席會議正式參會人員擁有表決權,列席人員只有發言權,無表決權
(六)建立健全黨政聯席會議議定事項的督查和問責機制。院(系)黨政辦公室或秘書處要及時根據黨政聯席會議議定事項編發會議紀要,并負責傳達、協調和督查。分管領導或責任單位負責具體落實,議題落實和執行情況應定期向黨政聯席會議匯報,對于落實過程中出現問題需對原決策進行修改的,必須重新提交黨政聯席會議研究討論。
院(系)黨政主要負責人要親自安排監督檢查議題落實情況,要有針對性地對重要事項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和評估,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對黨政聯席會議議題執行和落實情況應納入分管領導和責任單位年度考核體系中,對執行不力的,須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