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淄博市淄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 淄博 255100)
中小企業穩崗補助,主要是指針對能采取相應措施確保不裁員、少裁員,且穩定就業工作職位的中小企業,由國家失業保障基金予以相應的中小企業穩定崗位補貼。同時在企業申報穩崗補助時,其生產經營活動應符合以下條件:符合國家和省所在區域工業結構調整規定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規定;依法參加全國失業保險,并足額繳納失業保險金;上年度的未裁員或裁員比例均小于全國統籌區域城鎮登記失業率。其依據是《關于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條,符合規定的中小企業可以直接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領中小企業穩崗補助。由人力資源社保部門照會同行業的主管部門確定中小企業類別后,核實申報為穩崗補貼企業的基礎條件,明確補助的企業名單和補助金額,并公布有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地方財政部門按照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審核的企業名單和補助金額,按時撥付補助資金。其穩崗補助的具體辦理大致包括申請人先在困難企業參保地向相關社保部門提出申請;在參保地的社保部門完成辦理后,企業再在穩崗補助的平臺上填報困難企業相關信息;另外在提交信息后,同級社保和人社部門開始初審,審核完畢后,會在線上公示;最后各級社保部門會把補貼資金撥給企業。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符合國家或所在區域的行業結構調整政策和環境保護法律規定;參加全國失業社會保險并足額繳納失業保險金12個月以上;上年度未裁員或裁員數不得超過淄博市、山東省城鎮登記失業率,30人(含)以內的參保企業裁員數不得超過參保員工總額的20%;“僵尸企業”、重大失信企業不得進行穩崗返還。
補貼標準為大企業按公司及員工在上年度實際支付失業保險金的30%返還,小微企業則按60%返還;對于社區、信托、社區服務組織、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個體單位多種形式參加的個人經濟機構,補貼標準參照企業規定執行;企業和其他投保企業根據各地在2020年享受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金優惠政策的類型決定退還比例。但上年度實際征收失業社會保險金中不包括已補繳的歷年欠費和滯納金。
針對法律參保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一般民營企業,開展“無形認證”主動推薦業務。
分別調取當地人社相關的信息系統數據,對比分析確認企業繳納失業保費情況、企業裁員數等,從而確保在認證的全過程都可以信息化,并且企業為零投入。
通過“信用中國”等網絡平臺比對企業信息后,清除所有不符合要求的企業信息;對經初核確認的政策企業名單,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由企業確定資料的正確性,并依法向社會發布。經過嚴格把關,保證享受政策企業名單和補助數額的精準可靠。
制定有關文件,并設置綠色通道,即報即批即撥,確保流動資金劃撥“零等候、零在途、零偏差”。
積極打造“零材料、零跑腿”服務模式, 將“企業找補貼” 轉變為“補貼找企業”,通過無形認證、不見面審批,簡化審核流程,優化審核方式,充分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推出“無形認證”“政策找人”等新舉措,在上級優惠政策下達后的36小時內,即將342 144元穩崗返還的資金撥付至山東某醫藥化工有限公司企業賬戶,力求政策快落實、快見效。
政府采用“無形認證”明確了優惠政策享受的對象并主動撥付企業補貼,從而把人找政策、企業找政府變成政策找人、政府找企。把過去先申報、再審核、最后撥付資金的傳統方法轉化為免打擾服務,客戶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享受到優惠,有效解決了因對優惠政策掌握不準確,無法獲得優惠或獲得優惠緩慢的問題。2020年,淄川區將為3 029家一般公司,采取“無形認證”的方法發放穩崗補助資金1 931萬元,2019年全區享受穩崗補貼待遇的企業達97家,補貼資金達900萬元。相比2019年,2020年享受穩崗補貼的企業、補貼的資金都有了較大增長。保障了企業復工復產,充分體現了政府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對企業穩定生產發揮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根據《關于延續實施部分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措施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的規定,2020年中大企業穩崗返還比例將由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金的50%下降至30%,中小微企業退還比例由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金的100%下降至60%;加上政府去年針對疫情實行的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優惠,企業實際繳納的失業保險金將大大降低。經測算,2020年穩崗返還資金大約200元/每人,2022年穩崗返還資金大約80元/每人。比如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大型企業)2020年穩崗返還資金是413萬元,2021年穩崗返還資金是172萬元,同比下降58%。同時文件還規定,公司與其他參加單位根據各自2020年獲得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政策的種類確定返還比率,導致民辦非企業申報積極性不高。由于民辦非企業在2020年的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劃型也是按照較大型公司的要求減0.5繳納,而2021年享受普惠性穩崗補貼返還比例是30%,民辦非企業返還比例低、返還資金少,積極性不高。比如,該區某電商培訓學校2020年末參保人數為3人,單位和個人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為938元,穩崗位補貼返還比例按30%計算,返還金額僅281元。建議適當提高普惠性穩崗補貼返還比例。
《通知》規定,穩崗返還資金必須通過企業的對公賬戶投放。部分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沒有開設對公賬戶,無法享受穩崗返還政策。因為開通對公賬戶必須繳納高于政府補貼數額的商業賬戶年度管理費用。例如,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農行每年的對公賬戶管理費最低開戶費為368元,而按照2020年穩崗返還政策,3人單位穩崗返還金額大約為300元,企業在權衡利弊后會拒絕提供對公賬戶享受穩崗補貼。為了使普惠性穩崗補貼政策真正落實到參保單位,建議將返還資金撥付到單位法人本人的銀行賬戶中。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實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護航行動”的通知》(人社廳發〔2017〕129號),中小企業申請享有普惠性的穩崗返還優惠政策時須依法加入社會保險系統并足額繳納,但欠費中小企業仍不得列入優惠政策范圍。考慮到民企的困難,目前正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9〕28號),逐步放寬政策要求,對于已經補繳欠費并經國家人力資源社保行政部門核準后緩交社會保險費的民企,雖然可以依照規定享有穩崗返還優惠政策,但仍有部分遇到較大困難的企業因未具體落實或不符合條件而無法得到政策支持。部分公司(非失信企業或“僵尸公司”)因為生產運營問題,不能補繳上年及歷年的欠費,因此也沒法享受優惠政策。比如,淄川區一醫療器械公司,受疫情及經濟大環境影響,加之企業經營不善,該公司自2020年7月至今一直欠費。目前,企業欠費人員12人,學歷高中以下的占比92%。催繳后公司仍未補繳欠費,如果該企業裁員,這些員工再就業風險較高,企業更需要穩崗、促就業政策的支持,以實現穩崗擴崗。
在2020年發放補貼的3 000家企業中1~2人的小微企業有1 477家,占企業總數的50%,是這項工作極大的隱患。需要界定只有一人的企業算不算小微企業,此一人一般是法人本人或者其親屬,沒有開發崗位,能不能享受以“穩定崗位”為目的的企業穩崗補貼。
即參保企業無須提供材料,由人力保障部門直接預撥資金資助,一般企業在獲得資助后補充保證,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規定檢查一般企業申請條件和資助資金使用狀況后,實施多退少補的工作方法,對于符合要求的一般企業穩崗返回資金按要求全部發放。按規定,回訪檢查獲得穩崗工作補助資金的企業,建立監管檢查制度和評價報告,以著重防止騙取套取、利潤運輸等現象。截至目前已追回撥付至6家企業的5.7萬元資金,追回原因有重復申報、“僵尸企業”等。承諾制在無形中造成工作陷入被動局面。
把穩崗補貼政策當作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穩定就業工作的重要助推器,以增強企業使命感和責任心,提高社會滿意度和知名度。充分發揮各鄉鎮(街道)人社所作用,組織基層人社工作人員、社區網格員,做好穩崗補貼政策宣傳工作,讓政策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宣傳穩崗補貼政策。著力克服一些中小企業由于不熟悉優惠政策而不積極申請的問題,擴大政策推廣覆蓋面,助推推廣形式多樣化。突破過去信息發布渠道單一的推廣形式,有效利用網絡平臺,進一步開辟業務途徑,包括開發手機APP,開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組、微博等,有效推廣穩崗補貼新政策,有效滿足中小企業的訴求。有條件的區縣可以購買爬蟲程序,對符合申報穩崗補貼條件的企業程序自動推送信息,企業主動確認信息,為推廣普惠性的穩崗補貼政策提供了有力保證。
加強安全保障,提升服務水平。要強化對企業穩崗補貼資金的跟蹤監督管理,按照“先預撥、后承諾、再清算”的方式對穩崗補助資金開展回訪抽查,建立監測檢查制度和評價報告,注重防止騙取套取、利益輸送等現象,嚴格依法使用資金,并定期公布穩崗補助發放狀況、穩崗補助資金使用狀況等,積極開展社會監督工作。要著重扶持適應行業發展方向、長期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民營企業和勞動關系穩定的民營企業。對于生產技術落后、沒有良好前景、正常運營狀態恢復后無藥可救的“僵尸企業”和重大違規失信企業,以及步入破產程序并與員工終止勞動關系的企業,不得發放穩崗返還資金。對之前年中違規領取,并拒不退還穩崗返還資金的企業,在其重新符合一定條件時發放穩崗返還資金。
有關政府部門要切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促進企業穩崗返還優惠政策的推廣與實施。由發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門、國家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為企業調整方向,國家財政部門負責按時將資金劃撥至人力社會保險機構,人力社會保險主管部門負責匯總企業申報狀況、核對企業裁員數,稅收主管部門負責提供企業負債情況和主營業務收入狀況,企業社會保險費繳納機關負責提供企業社會保險的繳納狀況。
我國社會經濟仍在高速發展,對企業實行穩崗補貼才能發揮失業保險穩崗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行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為職工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為企業未來發展保駕護航。穩崗補貼政策是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穩定農村就業人員的重要助推器,能增強企業使命感和責任心,提高社會滿意度和知名度。利用信息化技術證明企業資料的準確性,并依法向社會發布,完善企業穩崗補貼中的“無形認證”運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