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燕玲
《新課程怎樣教》一書指出,作業的最佳境界,應是師生、學生之間多種多樣的互動。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之間普遍存在個體差異,彼此擁有不同的學習優勢和興趣。倘若教師布置作業的時候,能夠基于“有效性”來考慮,做到內容生活化、社會化,形式個性化、合作化,手段實踐化、多維度,使學生動起來,作業活起來,從而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實踐中用,開放中創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以下是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提出的五點看法。
一、游戲趣味性作業
游戲是激發興趣的最好載體。教師可以針對低年級學生愛玩、活躍、好奇的特點,根據課堂中的學習內容,設計出在形式上活潑、在內容上有趣的,以游戲為形式的作業,學生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如,在學習“認識物體”這一課后,組織學生參與一個“認識物體”的游戲,將所學過各種形狀的物體放入一個箱子中,幾個學生輪流遮住眼睛,接著從箱子摸出一個物體,然后判斷形狀,并說出是根據什么特征辨認出來的,誰先說出就能贏。新鮮而且有趣的作業,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知識的魅力的同時,在愉快氛圍中鞏固知識,培養數學素養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操作實踐性作業
操作實踐性作業,就是指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如測量、制作、繪制、試驗等),獲得數據、結論,通過分析、推理、計算、判斷,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作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貼近生活的實踐性作業,幫學生建立起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這一課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家門前公園里有一塊梯形草地(上底是15米、下底是25米、高10米),管理人員計劃在公園中建一個面積為40平方米的花壇,你可以幫他設計嗎(請畫出草圖)?這種沒有唯一答案的題目讓學生可以積極利用所學的平面圖形知識,設計出多種多樣的答案。貼近生活的作業設計,利于學生在生活的各種情景當中更好地理解、領悟知識,從而突破傳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調查統計式作業
學生除了在課本上學習知識外,還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和網上資料獲得更多樣的信息,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進行課外閱讀和課外作業,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學生可以在課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篩選出自己所需的知識,通過緊密結合作業和社會生活,體會如何學有所依,學有所用。例如,在學完“統計”后,學生可以調查15天內家中使用塑料袋的數量,畫出統計圖,再結合自己的想法,說說為了保護環境,應該怎么解決扔掉塑料袋過多的問題。在解題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其實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變得熱愛數學,熱愛生活。
四、合作探究性作業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寫道,要重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新課程的實踐,也對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能力作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未來,學生將更多地面臨需要相互配合的探究性作業,不同于傳統的作業模式,探究性作業要求將單體戰斗轉化為集體合作,讓學生與學生、家長和老師在你來我往的合作中共同完成作業。例如,在學習了“平面圖形面積”一課后,可讓學生進行這樣一項練習:分組測量學校中各塊草坪的面積,并計算出學校生均草地占有面積。學生們分組合作,測量、記錄、計算,培養合作能力的同時,享受合作的樂趣。多種多樣的作業設計,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地投入作業,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
五、層次式作業
傳統作業因為過強的統一性,導致學生失去了對作業的自主選擇性。學生之間存在數學知識與能力的差異,而數學教學應當是要給予每一位學生公平發展的機會的,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有層次的作業布置。這種作業設計方法可以避免作業的單調重復,讓作業變得多樣有趣,能夠激發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每個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每個人都可以在數學上有屬于自己的不同發展”。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