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敏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必然要將國學經典融入人們的生活與學習之中。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們也都在積極地創新教育方式,努力將豐富的國學經典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促進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知識認知與情感積淀。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儼然成為一種助推國學經典融入兒童生活的全新教育手段。那么,如何運用好新媒體讓兒童生活處處飽含國學經典的文化元素呢?
一、新媒體為國學經典建構了新的載體
學校教育的方式與技術手段,是影響兒童獲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技術手段相對匱乏的年代,僅僅靠單一的說教,是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的。而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可利用的技術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更好地助推國學經典,隨時隨地可以應用。它能夠以獨特的魅力與優越性為國學經典的傳播提供新手段、新路徑,讓兒童也能切身感受到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耳目一新、前所未有的聲像圖文的感性特征。
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下傳播國學經典的最優越的載體。例如,教師利用手機微信給學生傳播國學經典的文本或視頻,將《三字經》《百家姓》《唐詩三百首》等內容發布到手機上,讓學生回家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利用曉黑板、好分數等APP教育軟件定期為學生播放相關國學經典的視頻,讓學生能夠及時領略“孔融讓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老漢粘禪”等國學經典故事;教師利用班級中的教學一體化電腦,隨時上網查找國學經典影片與文本資料,以供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利用微博、QQ空間,把自己閱讀的好書感悟與好的文章發布上去,以供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分享;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使用微博,進行好書閱讀交流。當然,利用好校園里的數字電視、數字廣播等將一些較為難懂的國學文本整合為視頻、音頻等,進行隨機性播放,讓學生在課間、課外都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染。
二、新媒體為國學經典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1.經典融入音樂,契合學生的生活節奏
傍江東小學一向以營造絲竹文化環境,構建絲竹文化管理與課堂,開發絲竹文化課程,創建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絲竹校園”。 校內學生60%的學生都掌握一種樂器的演奏,能夠將《唐詩三百首》《三字經》文本內容進行音樂元素的融合,編制成兒歌,在早晨與中午學生上學時段進行播放,營造了輕松、和諧的音樂氛圍,在強大的音樂磁場感召下,學生也會將三字經文本注入自己的大腦,漸進地形成了知識建構。假以時日,學生也會潛在地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對人性、哲理進行思考,逐漸對知識進行理解、消化,甚至在不經意中進行運用。經過一學年時間的播放,調查發現,80%的學生能夠記住《三字經》文本的所有內容,60%的學生能夠對內容作出自己的解釋。
2.經典融入故事,契合學生的生活內容
在課前準備時間和午讀時段,利用數字廣播為全校學生播放一些經典國學故事,如“管鮑之交”“伯樂舉賢”“三遇恩師”等,不僅能夠讓學生在不經意中記住感興趣的故事,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積淀,更能激起學生對于故事意蘊的思考,漸進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意識、思想情感,也能端正學生的處事態度。傍江東小學進行了大膽嘗試,并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一年后學生的故事儲備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思想道德意識與人生價值觀念都到了明顯提高。
3.經典融入活動,契合學生的生活形式
傍江東小學利用班級中的一體化電腦,將更多的國學經典活動音視頻進行播放,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體驗、欣賞之中,激起了學生對于國學經典文化的親近熱情。通過教學一體化電腦為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詩詞節目活動中來,感受到很多文人墨客寫詩撰詞的過程,品悟優美詩詞的意蘊。
4.新媒體為國學經典延伸了教育范疇
學校老師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新媒體為孩子搭建進行學習經典國學的平臺,在家長的監管下充分利用家里的手機、電腦進行教育軟件下載,在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國學的相關圖文、音視頻學習,不斷汲取新的營養。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