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提出,“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根本遵循。特殊教育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殘疾人素質、促進他們成長成才的基本途徑。
以立德樹人鑄就特殊教育之魂,這是新時代的要求。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以下簡稱仁愛學校)以“仁愛”為名,秉承“仁者愛人”校訓,是新時代成長起來的特殊教育學校。近年來,學校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大力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特殊教育學校的現代治理是促進新時代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支撐。學校治理的“現代化”體現在三個層面。
仁愛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構學校價值系統,建立“立德樹人”的辦學生態。一是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修訂學校制度——《仁愛圭臬》,堅持教代會制度,落實民主管理,加快依法治校的步伐。把剛性的制度管理與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結合,培植學校文化,讓“以生為本,適性教育”理念根植教職工心中。二是以“培養持續發展的學生,造就持續勝任的教師,引領持續成長的家長”為制度內在邏輯,以項目、主題、任務為主線,采用分布式管理,建立群策群力的常態動員機制,形成不同主體間的和諧共治,構建仁者愛人的管理體系。
仁愛學校學生以中重度孤獨癥、腦癱、智力障礙及多重障礙為主,學校通過理念創新、課程實施等,體現教育教學的三個“無”和全員育人的三個“點”。三個“無”指:無分別對待(有教無類、尊重平等、包容多元),無障礙教育(因材施教、個性定制、自由選擇),無邊界學習(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未來)。三個“點”指:把握全員育人的“關鍵點”,聚合育人資源,體現協同性;找準全程育人的“切入點”,遵循育人規律,突出針對性;培育全方位育人的“生長點”,創新育人機制,注重實效性。
近年來,仁愛學校在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智能教育等領域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江蘇省教育教學與研究成果獎,學校成為全國醫教結合師資培訓基地、國培師資培訓基地。
仁愛學校創建“伙伴”文化,即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親師之間、校校之間互為伙伴,共創共生,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育人體系,激發立德樹人合力。此外,仁愛學校通過精心組織各類幫扶、互助、融合、共享活動,宣導仁者愛人教育理念,孵化培育各類公益平臺、項目,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結成“教育共同體”“使命共同體”,一起成為推動特殊教育變革的力量,夯實立德樹人根基。如通過“新特教”聯盟與伙伴學校資源共享,實現合作育人;通過仁愛公益銀行,發揮仁愛家長自助會作用,促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開創了仁愛學校“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仁愛學校研判分析新挑戰,提出“現代私塾式伙伴學園”建設理念,打造教智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探索特殊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仁愛學校倡導的“現代私塾式伙伴學園”,既注重人的適性發展,也注重教育跟社會的融合。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學習空間具有時空開放的特征。學校、家庭、社區、虛擬世界都成為學生的學習場所,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撐而呈現泛在特點。第二,為學生提供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育能—賦能—展能—優能”四能課程學習內容,通過課程服務、生活游歷、資源鏈接、伙伴共學,讓學生享有學習生活的幸福感。第三,通過“任務—情境—活動—應用”四步教學模式改變單一靜態的教學方式,學習游戲化,認知具身化,方式多樣化,課堂上不但有講授、討論、談話、練習,還有游戲、活動、游歷、勞動等,重視各種形式的教育效用。第四,評價方式體現全人發展、終身學習的理念,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個性發展等方面展開評價。
“現代私塾式伙伴學園”提供智能輔助下的最少受限制環境,實施支持同伴學習、自主學習的策略,最終成為開放教育的學習中心。而指向個別化教育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成為“學園”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學校創新實施面向特需學生全生命周期的班主任導師制,支持學生全程發展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涯指導支持。
教智融合是智能時代教育教學與技術融合應用、教育創新的新階段、新境界。“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蘇州工業園區承擔了教智融合背景下“適合的教與學”實踐研究,仁愛學校開展了其中特需學生個別化教育模式及平臺創新研究項目,塑造了線上線下教育良性互動、校內與校外教育有機銜接、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生態系統。
仁愛學校以“適性發展”理念為指引,實施“個別化教育課程”,關注兒童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教學活動空間應需而“走”(走班、走向室外、走向社區),教學活動資源因需而“增”(增加支持),教育教學方式因需而“變”(變靜為動、重勞動生活實踐),學科活動因需而“融”(五育融合),評價方式因需而“智”(智能化評價)。仁愛學校的個別化教育平臺通過智能決策輔助系統,評估智能關聯,課程智能推送,資源智能鏈接,為個性學、智慧教、精準管、科學測、智能評提供數據支撐服務。
在個別化教育(IEP)承諾服務中,仁愛學校通過課程積分制評鑒學生參與義務段課程的達成進度和完成質量。沒有獲得規劃“課程積分”的學生,教務部門通過線上線下一對一輔導進行返讀指導和教學,保證每個學生課程學習的積分達標;在某一領域課程積分突出的學生,學校統整校內外資源幫助他(她)開發潛能,發展優勢領域,培養核心競爭力。仁愛學校首創的“定向培養”和“召回返讀”機制,使得職高班學生連續多年就業升學率達100%。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仁愛學校以主題教學為主線,建構指向核心素養的“五常”行為目標體系,把基于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五常”要求,做了適合現代學生發展的表達調整:我有愛、我會做、我懂禮、我愛學、我能行,以仁愛“五常”培養自信自強的好少年,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仁愛學校將堅持以明道為先,以立德為本,以治學為基,以愛生為重,做最仁愛的教育,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
一方面學校將深度參與朱永新教授領銜的新教育實驗。在新教育基金會的指導下,以“營造書香校園、聆聽窗外的聲音、締造完美教室、構筑理想課堂、研發卓越課程、推進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建設數碼社區”八大行動構建未來新特教,全方位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另一方面,在數字技術賦能教育創新與變革的背景下,學校將深入研究數字時代特殊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及內涵,聯結國際特殊教育變革趨勢,創新教育方式與先進數字技術融合下的特殊教育理念,創設功能完善的數字場境,促成特需學生面向未來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新任務,仁愛學校將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多管齊下,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的有效工作機制,探索多元適合的德育途徑,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