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空前高度,教師隊伍結構更趨合理,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變得更加自信、更加自強,我國專任教師總數從2012年的1462.9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1844.4萬人,增幅達26%。教師隊伍的結構在不斷優化,教師的素質不斷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也越來越高,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超過50%,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從22.9萬人增長到42.4萬人,博士研究生導師從6.9萬人增長到13.2萬人,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成為了支撐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的“大國良師”。
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教育,2020年我國就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據2022年8月20日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白皮書表明,中職類學校在2021年全國設置中等職業學校7294所,招生488.99萬人,在校生1311.81萬人,分別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和在校生總數的35.08%、33.49%。2012-2021年,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從111萬人增至129萬人,增幅17%,“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超過50%。
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卻承受著高速改革發展過程中的職稱評聘、績效考核以及“三教”改革、信息化使用等教育體制、教學方式改革帶來的壓力,部分教師自我調適能力缺乏,導致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幫助中職教師感受到職業的幸福,需要我們修訂完善各類制度,打造中職老師受人尊重的外在環境,更重要的是還需要從教師本身的內在去探究,去發現教師的內驅力,進而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20世紀積極心理學從新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模式。
一、積極心理學
20世紀末由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簡單來說積極心理學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研究的內容是活力與美德,積極的品質。通過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其矛頭直指過去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它是利用心理學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塞里格曼(2002)最初明確提出積極心理學關注焦點是幸福,認為幸福包括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三個基本要素。隨后,在2011年又首次提出PERMA 模型,即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首字母?P、E、R、M、A 構成?PERMA模型五大要素。其中,積極情緒包含樂觀、快樂、自信、希望、等情緒;投入是指沉浸于某一事件所帶來的充實與滿足感;人際關系是人與人溝通中的心理距離與心理關系;意義是某一事件帶來的自我提升與價值;成就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伴隨的認同與自我滿足感。
積極心理學雖然從形成到目前時間并不長,還處于發展的時期,但它卻從新的視角為我們追求幸福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的路徑,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提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物質條件也越來越豐富,國家已經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生活條件,如何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內心感受到幸福感,自然應成為當代心理學最迫切的任務。積極心理學是一種新的研究方向,是對心理學的一種新的理論結構。通過對主流心理學的糾正,給現存的心理學內容與形式以補充。從長遠看,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設和規則,而在與為心理學乃至整個社會,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類的生存和問題的解決,而新的方法、新的思維的出現則是一門學科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論積極心理學是否遭遇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一樣的命運,它必將推動心理學向前發展。
二、中職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201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心理問題是抑郁和焦慮。其中,中小學教師心理狀況與一般國民群體相比要差一些,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亟待關注。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更多強調的是教師的社會價值,而對教師的個人發展、人文關懷相對忽視。2019年,中國教師教育發展協會指導發行的國家級刊物《明日》雜志曾發表過一篇關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分析的文章。該文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分析得出,被調查教師中認為工作壓力非常大的占32.4%的,教師中亞健康心理患者占到72%,其中61.2%的中小學教師有焦慮征兆,表現為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緊張、心胸狹隘、自我封閉、情緒不穩定、牢騷滿腹、過于自卑或自負等。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及新浪網聯合調查結果表明,2019年82%的中職教師感到壓力較大,30%出現嚴重的倦怠情緒,40%的心理不健康,20%的生理狀態較差,大約62%的教師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當前部分中職教師的心理健康處于較低水平,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高度重視。
三、培養幸福中職教師的策略
(1)進一步突顯中職教育的特色,提升中職教育的地位。中職教育近年經常受到“聲譽差、地位低”的議論,社會接納度低,重要原因在于中職學校仿佛已經陷入了“生源差—管理難—質量次—就業劣—招生難”的惡性循環。“延期中考分流”和取消中職教育的聲音一直未停止過,而作為一線的中職教師,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糾正本應學生在小學或初中就應養成的行為習慣及學習習慣,乃至承擔了家長的部分職責,隱形的付出遠遠大于學生學業成績的體現,卻往往得不到學生、家長的理解,家校沖突時有發生,使的教師感到身心疲憊,無成就感,挫折感強,因此遠離幸福感。
從標本兼治的角度看,只有堅持就業與升學并重的方向,賦德學生健康成長,賦能職教體系建設,并在策略上賦責地方政府主導,切實為中職教育創造一個真正友好的發展環境,方能有效促進其中職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才能轉變社會風氣,使中職教師感到付出有收獲,個人有成就。
(2)培養中職教師積極的情緒,提高個人教學水平。中職教師由于長期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感到無奈,逐漸對工作的意義持懷疑態度。因此要不斷通過專項培訓,提高中職教師的積極情緒,確立職業價值觀。中職教師要認識到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低端技能、重復操作、危險程序已逐步被機器人取代,低層次的就業崗位大幅度減少,而中高層次崗位的履職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綜合、越來越跨界,遠非中職畢業生能夠勝任。因此要將以往中職畢業生重就業轉變為“升學與就業并舉”,不斷通過中職教師自我的提升,去提高中職生的質量,這不僅契合了新時代企業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滿足了家長(學生)對于接受高層次教育的期待,而且符合目前“中高本碩博一體化”現代職教體系的建設的要求,讓中職教育成為“后進生”素質提升、素養形成的搖籃,成為高職教育的生源蓄水池,成為夯實技能型人才成長基礎、切實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助推器。
(3)構建平臺,讓中職教師專業化成長。“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中提出人是有尊重的需求的,既包含了自我的尊重也包含了他人的尊重。中職教師的幸福感作為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具體體現在哪里?個人認為就在于被人需要,在這種被人需要的過程中去體會教育的快樂。中職學校要為教師積極設立各種成長平臺,通過校本培訓,科研課題,新老結對,名師工作室等形式不斷提升教師的水平,強化其專業性,使得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成長與自我價值實現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