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靜靜 高會娟 徐 娜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山東 濟南 250200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人才改革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為了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培養更多的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產教融合已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各高職院校不斷創新、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實現形式,進而產業學院應運而生。產業學院作為一種新型辦學形式,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模式創新。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就對深化產教融合做出了具體部署,并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1]以產業學院為形式的校企合作,實現的產教融合,不再僅限于企業和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合作,不再僅僅滿足院校利益的實現,而是更為深度的合作,實現的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的利益,是從根源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型辦學模式。
當前關于產業學院的內涵,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界定,許文靜在《整體性視域下產業學院內部結構的治理邏輯研究》一文中指出“產業學院是學校、企業與政府通過合作共建、資源共享、利益共贏、風險共擔、聯合創新的實體組織。”[2]李寶銀等在《產業學院的功能設計與運行模式》一文中提出:“產業學院是高校、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等用人單位或組織,以行業專門人才培養、企業員工培訓、科技研發、文化傳承等為共同目標指向而構建的全程融入行業、企業元素的二級學院或以二級學院機制運作的辦學機構。”[3]
綜合以上界定,產業學院是為了服務特定的產業或行業,通過高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資源的整合,以培養產業應用型人才為主,兼具技術創新、科技服務、創業就業、繼續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辦學模式。
產業學院作為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徑,具有以下特征:
產業學院的設立主要面向特定的產業或行業,具有明確的產業服務對象,專業依據產業實際需求進行人才培養,由此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具有產業針對性,能夠滿足產業崗位的實際需要。
高校、政府、企業行業共同建立產業學院,實現了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便于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協同育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校企整合雙方教育資源,根據行業需求合作育人,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
產業學院不僅以培養產業所需人才為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的功能,同時通過各方資源的整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業就業機會,企業獲得技術創新和研發力量等,最終實現校企多方合作的深度融合。
產業學院與優勢企業聯合創辦,主要培養適應當前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及創新型人才,通過校、企共建專業,共同培養人才、師資共享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出更加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增強學生的職業勝任力,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能力。
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新形式,承擔著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任務,順應了當前高職教育向深層次、全方位發展的辦學方向。產業學院創建的目的是實現學校、行業企業的共同利益,通過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整合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各方資源,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益。
產業學院大多聯合區域經濟中的優勢產業或企業進行創辦,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培養出來的人才掌握了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實際技能,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與此同時,產業學院有師資、有科研,通過與區域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可以進行科技研發或進行先進技術的改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因此產業學院的創辦可以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我國產業學院的早期試點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比較發達的浙江與廣東等區域,尤其以中山職業學院成效比較顯著,近年來產業學院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方式,在各地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
我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實體是指高職院校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創辦的獨立運行的辦學機構,師資、學生、設備設施等相對獨立,具有固定的辦學場所和組織機構。該類產業學院以地方優勢產業為合作對象,依據產業需求進行人才培養,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如中山職業學院圍繞地方經濟發展,以優勢專業與專業鎮合作共建的古鎮燈飾學院、南區電梯學院、沙溪紡織服裝學院等,都屬于獨立的二級學院。產業學院的虛擬形式是指高職院校中以某個專業為支撐,通過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隸屬于現有的二級學院,類似于“訂單式”培養,不同的是這類產業學院具有整合各企業、政府等資源的能力,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這是當前多數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常見形式。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要求,各院校都在爭相創辦產業學院。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工信部辦公廳聯合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進一步促進了產業學院的發展,高校產業學院紛紛掛牌成立。其中有的成效顯著,形成了產業學院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等。在此當中也出現了部分高職院校盲目跟風掛牌產業學院的現象,這類產業學院多流于形式,自身條件不夠、融合能力不足,有的僅是為了迎合趨勢,便于招生宣傳。在校企合作方面形式單一,主要表現為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等,合作深度不夠,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學院的發展。
作為辦學主體多元化的產業學院,在當前的建設中,政府、高校、企業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產業學院的發展。
由于產業學院是新的辦學形式,在指導思想及建設實踐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一些高職院校急于迎合創建產業學院的潮流,為了擴大規模和尋求資金,在對區域產業發展和自身專業發展缺乏充分調研的情況下,盲目創辦產業學院,致使產業學院定位不清,只注重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長期規劃,對所要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缺乏明確界定,產業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滿足一時之需,不能持續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在產業學院中,政府作為一方,應該起到引導和保障作用,但當前關于創辦產業學院的政策不是很完善,大多政策只是提出鼓勵企業參與創辦產業學院,但是缺少具體對企業參與創辦產業學院的激勵措施,企業在參與辦學中利益得不到政策的保障。另外,對校企融合的程度、融合內容、產業學院的管理模式都缺乏相關政策指導,對產業學院建設成效也缺乏監督,這在制度層面阻礙了產業學院的發展。
由于當前產業學院政策不夠清晰,雖然國家大力提倡創辦產業學院,對其建設目標、建設任務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對參與其中各方的利益的相關政策相對比較匱乏,這就致使參與的企業積極性不高。此外,現在很多產業學院沒有真實的實體及完善的管理模式,形式形同于之前的校企合作,走的還是之前的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及實習基地的單一合作形式,學校教師仍為培養主力,企業教師參與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產業需要,進一步制約了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在具體服務上,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一種新形式,定位于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立足產業、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依據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進行人才培養,堅持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院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辦學思路,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崗位需求的吻合度。因此,產業學院在建立時需要分析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所設專業要與地方產業相呼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使專業培養與產業需求相適應,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
其次,高職產業學院在產學合作基礎上,不僅實現以產業需求培養人才,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目的,還要共建“產學研創用”聯盟,達到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并將研發成果應用于企業的實際生產,進一步服務產業發展。高職產業學院只有明確自身定位,才能獲得良好發展,走得更遠。
1.校企協同育人
產業學院為更好地服務于產業,培養產業所需人才,建立以市場需求、崗位需要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需要企業深度參與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按照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校企雙方共同探討、制定專業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選取教學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學校通過行業企業調研,了解行業發展現狀、企業當前人才需求,聘請行業企業專家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根據當前產業需求,優化課程設置,將企業的實際項目嵌入到相關課程中,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增強人才培養的崗位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校企共建師資
產業學院的師資由校企共建,主要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教師構成,產業學院可以選派專業教師進入企業,任職鍛煉,熟悉崗位職責,操作規范,把握當前產業新技能、新知識,參與企業項目研發,提高實踐能力,通過與所授課程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可以選派技術骨干人員和管理人員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企業一線知識和專業技術,幫助學生了解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和崗位能力要求,熟悉行業資格標準,有利于學生獲取相關資格證書,提高操作能力。
3.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產業學院通過校企聯合建立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用于實踐教學、生產實習、培訓服務等方面,將產業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共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基地。例如,在企業或產業園區建立“廠中校”,用于學生專業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社會實踐、崗位實習等;在產業學院內建立“校中廠”或工作室,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由企業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引入真實企業項目,增強學生的行業和職業適應性。
4.校企共建研發中心
產業學院整合校企雙方人力、設備、經費等資源,共建服務區域產業的技術研發中心,為企業解決了生產、管理、產品推廣等過程中的技術難題;與行業企業共同進行重大應用型課題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學校提高了科研能力、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企業通過研發可以進行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真正實現產、學、研、創、用,提升產業學院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能力。
產業學院是在政府主導下,高校、企業或行業共建的辦學機構,在建設過程中各方要各司其職,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將政策鏈、知識鏈、產業鏈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協同發展。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制度激勵等方式制定校企合作優惠政策,激發企業投資辦學熱情,為產業學院的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高職院校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教學資源,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滿足產業鏈對人才和智力的需求;企業具有產業前沿技術、設備,提供先進的知識、技能,兼職教師參與教學,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能滿足產業鏈的需求。政府、學校、企業共建的產業學院通過政策、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資源的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產業學院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撐。
產業學院是當前高職院校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是從根源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新型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是實現校企共同發展、協同育人、合作就業的有效形式。當前,產業學院尚屬新興事物,它的出現具有自身的特點,也在盲目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高職院校還需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明確目標定位、整合各方資源、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