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翔 王和芬
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我國高等素質教育是什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何區別,素質教育與現代人才培養觀有何聯系,高職院校如何開展素質教育,高職院校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這些問題還有待教育者深入思考和探索。文章僅從教師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促進素質教學在高職院校深度融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1]。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該計劃就是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所確定的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而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改革課程體系和評價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框架和課程標準,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推行新的評價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啟動新課程的實驗。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教育是培養人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根本目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即要強調高職教育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又要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的需要,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身心智健全均衡發展。既要讓學生學習知識且學以致用,還應具有積極正面的道德與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生命價值觀念,更重要的是擁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標,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2]。
高職院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全體公民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是將全體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者,高職院校應從素質教育為起點,真正形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多主體、多環節、多要素、多層次的綜合性育人模式,體現“三全育人”統一思想。也就是全體教師、全過程、全方位圍繞素質教育,出主意、想辦法、圍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實踐實訓、社團活動等開展和實施教育教學活動。
每個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素質教育重視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將原來的單一、單向、單體教育形式轉向多元、雙向、雙主體。教師學生的雙主體地位體現了民主的平等、尊重、合作的師生關系,學生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方,亦承擔著教學相長、教學互助、教學共進的責任,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亦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形成高度自主、自信和自律的正面積極學習態度。
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教師要給不同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幼兒以不同的發展機會和條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獨特性。高職教育的獨特性需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進行職業引導和素質強化,專業的特殊性與學生的個體性相結合,教與學中尋找結合點,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班級設置和教學方法等形成多樣化和靈活性,注重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避免一刀切式的應試學習過程和考核方式。
素質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環,它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對原有傳統教育理念的“破和立”的過程,高職教育的發展改革也隨著時代進步和歷史沿革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真正意識到教育過程中學生素質發展水平也需要循序漸進整體觀照。素質教育注重“學中做、做中學”,從各方面綜合入手開展過程性和綜合性評價,不以一考定優劣,改革考試形式,在高職教育中通過項目式、任務式考核學生學習過程,加強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多平臺、多視角、多崗位的科學性綜合評價標準和實施路徑。
2022年4月20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這一界定,以素質教育為根基,培養具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的同時,強化獨立思考、實踐創新、終身學習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天職,高職院校教師更是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蓬勃發展培養合格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那么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改革浪潮中,高職院校教師也就自然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高職院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有以下實施觀念的轉變:
過去的高校教育是“精英教育”,培養的是高級知識分子。現在隨著高職院校擴招,更多的高中生升入高等學校學習,可見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早已脫掉“精英教育”這頂帽子,高職院校教師也應轉變觀念,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諸環節中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特點,因材施教,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過去高校教師教學時以知識講授為主,課堂大多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沒有討論,沒有學生的思考空間,課外沒有練習、輔導、研究探討,大多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大多是從這樣的教育中走出來的,深知這樣的教育對自身的發展是不益的。而當前的素質教育則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所以應改“知識主導”觀為現代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觀[3]。
選取表面溫源加熱裝置有效加熱區域中心點為測量位置。首先將表面溫源加熱裝置升溫至目標溫度穩定后,用表面溫度計溫度傳感器的感溫元件緊密貼附于表面溫源加熱裝置,使其參考端溫度與環境溫度充分達到熱平衡后方可進行測量,每隔1min測量1次,10min內測量11次,分別記錄設備示值和標準示值,計算出11組測量結果的平均值,并將設備示值的平均值與標準器實際值的平均值之差作為該儀器當前溫度點的示值誤差。[1]視實際計量需求,在該點處測完其它相應項目再將表面溫源加熱裝置升溫至下一個溫度點進行測量。計量點若無特殊要求通常選取整十或整百的溫度點。
過去的高職院校教師肩負著教學科研雙重任務,大多教師往往只重視科研工作,忽略了其根本任務——教學。所以大多教師在完成了課堂幾十分鐘以后就急忙趕回自己的書房,埋頭苦“研”,而在今天,在高職院校評估的一輪輪“返工在戰”中才逐漸意識高職院校中的最重要的教學工作,長期被科研擠到了教師工作的邊緣,甚至出現了有的教師教學基本功一塌糊涂,僅靠幾篇論文就評上副教授、教授。當前,素質教育要求高職院校教師不僅應重視課堂教學,更應注重學生課外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古羅馬著名的教育家昆體良是教學中的量力性原則的最早倡導者。他提出,教師本身要小心謹慎。如果他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有用的而不是華而不實的人,他在教育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時,不要使之負擔過重,要節制自己的力量,應俯就學生的能力。正如緊口瓶子接受不了突然大量流進的液體,卻能被慢慢灌進的液體所填滿。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考察學生的接受能力。
因此,當前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從學生個體出發,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而現今大多高職院校教師只注重教學內容本身,在教學中根本不和學生溝通交流,不了解學生,造成了教與學的嚴重脫節,也就更難談因材施教。所以在教學中,高職院校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并了解學生的特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談話,充分利用課間休息、課后輔導、課外活動等機會與學生談話交流,其談話的形式可以是就某一專業問題進行探討,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閑聊,有時可以個別談,有時可以三四個人一起談,有時也可以通過郵件或QQ留言等方式進行。也可采用教師值班答疑制度,為教師提供了了解學生,與學生交流的機會。總之,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與學生交流溝通,以了解學生思想特點和學習現狀[4]。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由于有著較大科研壓力,大多不會缺少對本專業知識的創新,然而教師在傳授較新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中采用全堂灌的教學方法,將自己的那“一碗水”不斷倒向學生,但是學生在“喝進這碗水”的同時卻沒有更多新鮮的養料,留給自己的或許就成了“死水”了。那么,高職院校教師如何創新自己的教學呢?這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創新教學策略,如師范專業的學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實際鍛煉法、模擬教學、微格教學等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空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二是創新教學思維,如在教學時可以做些發散型教學思維的設計:請學生圍繞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或者開出書目讓學生在課前做好資料收集,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資料整合,提供全體學生共同學習討論等。三是創新教學評價,大多數教師都是通過試卷的形式對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評價,而在當前的教學管理中,也非常倡導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評價。所以對于部分實踐性較強的科目可通過項目制或實踐考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當然這類評價一定要避免隨意性評分。
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擁有豐富的圖書館庫藏,但是學生往往不知看什么書,怎樣看,看后又該如何。社團組織繁多,招新時熱熱鬧鬧,但當學生加入社團后,又發現社團活動鮮少,難得組織點活動又覺意義不大,進而又紛紛退出社團。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和高職院校教師沒有參與指導學生課外活動有關。那么對于高職院校教師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是不是教師的責任呢,回答是肯定的。課外活動的指導仍應是教學的一部分,可以說它屬于隱性課程中的一類。當然課外活動中也有部分與課程較少的或沒有直接關系,但大部分課外活動都會與這門或那門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那么對于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素質教育,將課程知識拓展到課外。
一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這一指導包括:提供課外閱讀書目、指導使用圖書館、指導編寫讀書卡片或摘要等等,在每一章節結束時開展讀書心得探討交流,合理地將課外閱讀的內容與課堂所授知識相聯系。
二是組織成立本專業學習的社團。如文傳系成立的美文流韻社即是文學概論課程的學習社團,朝夕· 現當代文學學會即是現當代文學史和作品選課程的學習社團。任課教師擔任了該社團的指導教師后,組織學生作專題講座、評論會,撰寫讀書筆記,通過多種形式更好地將課外活動與課堂緊密聯系起來。
三是指導社會實踐。通過建立實踐基地,讓學生將課程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檢驗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實踐經驗,又反過來促進課堂學習。高職院校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實踐指導中來,例如師范專業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教學論的教師便可以對學生實習、見習進行指導。高職院校教師通過課外活動指導促進課程教學,從而開展素質教育。
總之,要實現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確實存在諸多困難,實施素質教育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通過戰斗在教育第一線的高職院校教師們的共同努力,高職院校教育會有更大的改觀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