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雯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生態發展方向正向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方向變革,汽車產業與最新的信息技術、新能源、創新材料等新技術融合,促使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重組產業結構,進入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同時,具備多領域專業技能的跨界融合型人才在汽車產業的需求度日益增加,要求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應具備多領域的跨界融合知識,還要具備更高的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應用服務能力等。
現代職業教育正朝著“崗課賽證”融合互通的趨勢發展,實現“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經濟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實施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探索“1+X”證書制度下高等職業教育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崗課賽證”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讓“1+X”證書制度在教育教學的土壤里落地生根,才能確保“1+X”證書試點工作取得實效[1]。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追蹤現代汽車產業“新三化”前沿趨勢,弘揚軍工精神、工匠精神,創新“二路徑、四階段、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打造行業領先人才培養平臺、推動“1+X”教育與培訓綜合體系發展。“崗課賽證”融合遵循“專業培養技能與企業技術發展相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要求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相結合”的原則,著力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2]。
圍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履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人民軍工精神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賦予“忠、博、武、毅”國防職教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結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崗位需求,建立學生培養質量標準,落實“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工作要求,將思政課程的教育內涵融入各類專業課程當中[3]。同時,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動模范進課堂活動,將德育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精神教育高度融合。
1.確立“二路徑”自主選擇機制
依據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層次,結合不同的生源狀況和個性化成才需求,確定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書證融通型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高技能工匠型技術技能人才[4]。
書證融通型技術技能人才:面向全體學生實行“1+X”證書制度,使所有畢業生達到書證融通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標準。
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基于專業群四類職業崗位群,依托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采用“分階段培養、技能認證”方式,堅持工學結合、育訓一體,按照“四個結合”原則,“崗課賽證”融合,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使60%的畢業生達到相關培養標準。
高技能工匠型技術技能人才:依托協同創新中心、校企人才培養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等新型產教融合載體,采用校企“雙導師、雙認證”的方式,以現代學徒制模式訂單培養具有拔尖技術的高技能工匠型技術技能人才,使40%的畢業生達到相關培養標準。
根據專業群中關鍵零部件生產與測試、整車制造與測試、智能網聯功能調試、汽車檢測維修四類職業崗位群,設置四個職業發展方向。專業群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為每個職業發展方向提供兩條培養路徑(高素質復合型職業培養路徑、高技能工匠型培養路徑),供學生自主選擇。通過與戴姆勒、比亞迪、寧德時代新能源等多家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基于職業培養路徑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2.實施“四階段”培養運行機制
強調工作過程導向,按照職業崗位能力、專業通用與專項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主線設計工作(學習)項目,主要分成“基礎認知、專業方向、專長定向、頂崗實習”四階段,凸顯職業成長培養規律特點。
基礎認知階段主要學習專業群基礎共享課程,掌握通識類的基礎知識、基礎綜合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旨在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開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能。
專業方向階段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展開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術知識學習,通過模塊化課程學習,主要培養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術技能。在項目式單項任務和技能反復訓練的基礎上,校企合作開展企業生產單元職業崗位訓練,提高職業意識和技術操作熟練程度。
專長定向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擇復合型或工匠型職業培養路徑(選擇復合型模塊課程或工匠型模塊課程),復合型依托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崗課賽證”融合培養,工匠型依托產業學院以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為主。
頂崗實習階段,校企雙導師指導學生開展企業真實生產項目實踐,實現從學習到工作的有效銜接。安排學生進入現代學徒制、訂單班合作企業進行崗前集訓和頂崗實習,通過“走出校園,融入企業”活動,在企業實際環境中鍛煉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3.共建“五融合”多元培育機制
專業群依托陜西新能源汽車行業,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推行校企協同“雙主體、五融合”培育機制,“崗課賽證”相融通,探尋有效的人才培養途徑。
將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崗位需求相融合,讓企業參與到專業課程設計、新教材開發和實踐教學改革當中,建立校企雙主體聯合培養機制。將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融合,深化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模式趨于模塊化。將課程體系與崗位要求相融合,根據專業群組群邏輯關系,梳理、整合課程內容,遵循專業課程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綜合能力的遞進規律,設計基于崗位綜合能力要求的創新課程體系。將技能競賽與日常教學環節相融合,將專業相關的各類競賽裝備、比賽任務、競賽標準、評價指標等引入教學設計環節,更新教學設備、教學標準及教學評價指標等,以競賽項目為載體,實現任務導向的創新教學模式。將職業等級證書與專業教學標準相融合,根據“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注要求,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更新教學實訓條件及教學項目,考核標準與職業等級證書考核要求一致,實現學校教育與職業等級證書培訓互融互通。
根據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學生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職業傾向、專業差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通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協同創新平臺”“智慧課程中心”,構建產業高端人才培養平臺,形成支撐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育人新載體,為陜西新能源汽車領域高端車企、國防科技工業的相關崗位群培養德技并修,厚基礎、懂技術、精技能、擅創新、寬口徑的高素質復合型、高技能工匠型技術技能拔尖人才。
智慧課程中心和專業群共享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產業高端人才培養的在線學習平臺和資源平臺。人才培養平臺按照“企業主導、學校主體”原則,由企業確定具體培養任務、培養目標、培養內容、考核標準,由企業技能大師和校內教學名師擔任導師,校企共同探索“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拔尖技術的高技能工匠型準職業人。同時,基于實際生產任務或研發項目,持續深化雙創教育改革,實現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建立“三個貫通”的“1+X”管理與服務機制。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引入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工藝、規范以及職業等級證書的考核要求,在專業課、基礎課以及選修課等課程模塊中延伸出與職業等級證書考核標準相對應的課程模塊,實現“X”證書貫通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響應國家“學分銀行”建設要求,開展職業等級證書培訓考核工作,逐步完善學分與證書轉換規則,實現學歷證與“1+X”職業等級證相互貫通;以“X”證書培訓為橋梁,向企業員工和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開放校內培訓資源,實現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貫通校園學習與職業培訓全過程[5]。
積極探索“三種模式”的“1+X”學業指導與修習方式:
——賽教融合。發揮技能競賽對接新技術新技能的優勢,開發對接職業技能證書的競賽項目,以競賽集訓、賽教融合等方式為學生獲取職業技能證書提供學習通道,探索競賽成績與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相掛鉤的管理機制;
——綜合測評。開發職業綜合能力訓練項目和測評體系,將職業技能證書標準融入測評內容,提高職業道德、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評價比重,強化學生綜合能力訓練與測評,提升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通過率[6];
——職業培訓。開發與職業能力證書標準相銜接的職業培訓項目,以及培訓教學資源,規范培訓過程與考核,面向企業員工和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培訓或考核站點。
借助陜西國防工業職教集團深度聯合地方企業,由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專業群運行管理機制、質量保障機制、考核激勵機制,實現政校企行多方育人合作共贏。
政府宏觀層面政策支持,同時發揮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陜西省職教學會交通運輸類專業指導委員會、陜西國防工業職教集團等政府行業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完善“政府支持、行業指導,集團運作,合作培養”的產教融合長效運行機制。
校企共同成立建設任務質量控制保障團隊,定期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過程考核評價并形成報告。企業代表、校方代表、學生代表通過多元評價要素,考核專業和教師工作成效,根據評價情況,實施“橙色”預警制度。質量控制保障團隊對整改效果和完成時限做出具體要求,并對整改效果實施“回頭看”。將過程考核評價作為建設團隊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各類評獎評優的重要參考。
按照重積累、重成果、重實效、輕便快捷,“三重一輕”持續改進原則,將技術服務、社會培訓、建設獎勵等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提高教師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新能源汽車技術對復合型人才的實際需求,本文提出了分類人才培養定位,并依此創新“二路徑、四階段、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軍工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導學生,通過企業實際產品設計制造,將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做到“1+X”證書制度與人才培養融合發展,創新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與具有拔尖技術的高技能工匠型技術技能人才“雙路徑”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專業群教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