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昕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在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中明確指出,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要達到20%和30%。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強調,加強源頭管理,全方位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在大學階段,高職學生面臨以學習為主到以工作為主的心理和能力的過渡和準備時期,面對身心、環境等方面的變化,部分學生不能及時調節、適應,從而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養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條件。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乃至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心理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最早由澳大利亞學者Jorm(1997)提出。隨后,心理健康素養的概念不斷被學者們加以研究和完善。江光榮等(2020)將心理健康素養定義為個體在促進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應對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養成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習慣。并將心理健康素養分為自助心理健康素養和助人心理健康素養兩部分,包括:1.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和觀念;2.心理疾病相關的知識和觀念;3.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的態度和習慣;4.促進他人心理健康的態度和習慣;5.應對自身心理疾病的態度和習慣;6.應對他人心理疾病的態度和習慣[1-2]。
雖然大多數高職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應該引起重視,但對自身心理狀態的關注程度遠遠不夠,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誤區:有學生認為來心理中心的學生都是有問題的;或者認為一旦來咨詢,自己的信息就會被泄露,缺乏安全感;或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會讓家長丟臉。因此,高職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及時識別自己的心理狀況,當自己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尋求幫助;另一方面能夠正確看待身邊有心理問題的同學。
高職學生面對心理困擾時,多會選擇聽音樂、打游戲、向朋友傾訴的方式排遣自己的不良情緒。還有部分學生遇到情緒低落、人際困擾時,在應對方式上往往會選擇將苦惱悶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更有學生即使意識到自己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但行動意愿較低,難以做出改變。
目前,高職學生對學校心理中心和學院二級心理輔導站了解程度較低,學生遭遇心理問題時,一方面缺乏對求助通道的了解,另一方面卻不愿意讓老師和同學知曉,而愿意主動尋求心理老師幫助的人群少之又少。例如,有的學生長時間情緒低落自己無法調節,仍然拒絕向外界尋求幫助。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心理中心和學院二級心理輔導站的方式,澄清學生關于心理中心和二級心理輔導站的看法,糾正學生談“心”色變的誤區。
當問到學生“你的目標是什么”時,很少有同學能夠清晰明確地表述出來,只有極個別同學回答“專升本”。部分同學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明確的目標與規劃,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比較消極地對待學業;還有部分高職學生常與本科同學比較,認為自己上了高職就低人一等,畢業后社會地位較低,找不到比一本本科學生好的工作,由此產生自卑感,導致情緒低落,郁郁寡歡。
1.建立合理的認知。合理的認知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他人以及周圍的事物,從而找準定位,尋找到適合自身的方式,不斷靠近自己的奮斗目標。準確的自我認知對促進自我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對自己評價過低,就會覺得處處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反之,如果對自己評價過高,就會出現盲目自信、自高自大的現象。高職學生需要轉變對高職院校的認識,克服自卑感。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向不同,職業教育主要注重培養技術型、專業性人才,本科教育專注培養科研型、學術型人才。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所承擔的社會分工不同,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差異,應積極轉變固有觀念,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為自身走向社會做好充足準備。
2.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品質指的是積極的心理特征,它不僅是一種情緒體驗,還是一種主觀體驗,如堅強、勇敢、樂觀、自信、幸福感、滿足感等。積極心理品質,是學生表現良好精神風貌、保持積極向上心態、克服消極情緒和增強耐挫能力的有力保證。因此,當代高職學生應從自身出發,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心態。
3.加強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體育鍛煉的過程會刺激體內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夠調節情緒,影響心理狀況,同時能夠釋放壓力。多項研究表明,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讓大腦得以放松,也是解決抑郁的有效方法。高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操場、籃球場等鍛煉場所,進行瑜伽、籃球、足球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此外,體育鍛煉也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及睡眠質量的提升。
1.建立健全心理工作體制機制
完善心理工作制度,部門之間各司其職,制定完善本部門心理工作的相關制度,并由專人負責實施。建立健全“宿舍—班級—院系—學校”四級心理網絡,明確各級工作范圍和職責,充分發揮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聯絡員、心理社團等學生干部的力量,調動院系在心理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實行工作例會制度,心理中心、二級心理輔導站定期組織召開工作例會,匯報總結近期工作內容,商討學生心理危機的解決方法,研究討論相關內容,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開展。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促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提升。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是普及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必要手段,但是高職學生對該課程的參與度、積極性遠不如專業課。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手段和形式,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將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團體體驗活動相結合,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教學效果,最大化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作用。積極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組建心理健康教育講師團,保障專兼職心理教師每年定期參加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培訓并接受督導。重視學工隊伍心理健康意識的培養,以便遇到學生心理問題能夠立即做出回應和恰當處理。
(2)發揮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成立學生心理社團,利用學生干部和班級心理委員,定期開展宣傳科普性圖文信息展覽和班會,以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建立朋輩心理輔導員隊伍,加強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技能培訓和指導,以點帶面,通過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引領示范作用,影響周圍的同學,促進學生心靈的自我成長。不僅有助于朋輩心理輔導員個人心理健康素養的形成,同時朋輩心理輔導員也能夠以自身專業的態度和素養去幫助其他同學,促進更多同學提升心理健康素養。
3.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
通過新穎、有趣、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正向發展,如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戀愛、人際關系等主題,舉辦專題講座、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趣味運動會、心理故事會、心理情景劇表演等活動[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結合關鍵時間節點或專業特色,如新生入校時開展適應性團體輔導活動;臨近畢業時開展有關就業心理的專題講座;護理專業可利用5.12國際護士節將理想信念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心理育人與價值觀塑造相融合。通過微信、微博、QQ、抖音等媒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開展線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寓教于樂,創建網絡心理育人陣地;制作并傳播有關心理健康主題的微視頻、微電影、動漫、校園歌曲等作品,營造積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整合社會教育資源
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不同院校的辦學特色,與工廠、社會團體、企業等聯合,有計劃、有目的地通過實習、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實習實踐相結合,幫助高職學生順利度過大三的過渡期,使其能夠開闊眼界、直面現實,得到鍛煉和提高,更好地適應社會;聘請素質拓展訓練團隊,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增強集體感、責任感;與精神專科醫院建立轉介機制,暢通醫院轉介綠色通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開設家長心理課堂,共創良好家校育人環境。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學生最重要的老師,良好的心理素質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跟其成長經歷有著密切關系。部分高職學生與父母至少一方關系淡漠,溝通交流極少,這樣的家庭氛圍使得學生感覺父母就像陌生人一樣,對學生心理會有負面影響。疫情防控期間,父母子女長時間地相處,本是一個增進親子感情的良好契機,有些學生卻經常與家長發生沖突,導致學生情緒激動,迫切想要離家返校,以擺脫家長的控制。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2.采用積極的教養態度。父母不同教養方式下養育出來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個性特點。權威型家長往往忽略孩子自身的需求,控制欲強,說一不二,這樣的家庭環境往往容易造成孩子消極、被動、缺乏主見、軟弱;放養型家長過于寵愛孩子,喪失原則,缺少對于孩子的客觀性教育,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自私、獨立性差、自我約束力低;民主型家長懂得尊重孩子,把自主權交給孩子,有意識地鍛煉孩子自尊自愛、樂觀向上的良好性格。父母可以通過積極的教養態度改善親子關系,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觀念引導;對子女開展經常性的鼓勵與肯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關懷和溫暖;以言傳身教來影響子女,進行積極正向的熏陶培養。
3.加強心理健康意識。由于部分高職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對心理健康知之甚少,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甚關注。輔導員向家長反映學生情緒、適應等心理方面問題時,家長敷衍了事,認為輔導員小題大做,過于緊張,總是說“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不會出現意外情況”;更有家長認為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讓自己失了面子,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此類現象,都極不利于學生形成心理健康素養。家長應經常性地對自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相關知識,自覺加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與老師形成教育合力,積極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1.擴大心理健康文化宣傳
當代高職學生正處在一個信息溝通便捷、多元文化沖擊、各種思想碰撞的時代,高職學生極易受社會文化、風氣、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引發迷茫、困惑、懷疑等心理,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建設和營造好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創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形成的有利環境十分必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通過電視媒體、網絡、手機APP等媒介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不斷影響高職學生,以提高其心理保健意識,從而使人們能夠像對待身體疾病一樣去看待心理問題,使真正有需求的人去除心理問題的病恥感,主動去尋求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幫助。
2.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相關部門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資源,搭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使資源匱乏的院校可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如面向高職學生、學生家長等不同人群開發內容豐富的網絡課程、心理健康知識系列微課、趣味科普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高素質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夠給高職學生提供學習本科院校優質資源的機會,滿足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凸顯,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引導學生樹立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從而更好地幫助高職學生走向未來的工作崗位,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自覺擔當起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