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指導,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南京市秦淮區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以學科研訓員、骨干教師協同共進的形式,設計《學程冊》作業,作為區域內五年級學生語文學科的唯一選做作業。《學程冊》是區域內按照“問題導向”思路設計的精準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的基礎性作業。研究者試圖以《學程冊》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探索將“作業育人”理念與作業設計、實施和管理統籌考慮,系統推進。抓住基礎性作業這個關鍵環節,撬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支點,更好地落實“雙減”精神,突破“減負”困境,解決實際教學中作業功能異化、作業質量低下、作業布置隨意、作業管理松散等問題。在區域推進作業優化的研究中,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每天都要布置作業、批改作業,指導學生訂正作業,作業從來都不是教育領域的小問題。作業研究當然也不是一個新話題,一直以來,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圍繞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開展各種研究,如設計更具實踐性的作業、跨學科作業,在作業實施中關注不同層次學生、豐富作業評改形式等。
“雙減”政策的出臺,《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文件的頒布,加速了作業研究的迭代。新課改的重要變化,就是不僅僅研究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的“學”。從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審視作業,就是以融匯與獨立的視角,從作業的目標、主體、功能、效益等出發,把握不同學段的作業特點,把作業這一學習活動融匯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學習活動進行研究。
基于以上理論認識與邏輯定位,不妨對作業這一傳統學習任務進行重新定義。作業是什么?作業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的任務。當下的作業研究就要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借作業研究帶動教學改進,助力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為基礎性作業,《學程冊》的設計基于現行統編版教材的學習內容,涵蓋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基礎性練習和學習活動。通過分析區域教學與作業中的問題,在對原有作業進行完善的基礎上,設計有效落實學習目標的作業。在這本《學程冊》的設計編寫中,無論是精讀、略讀課文的練習,還是習作、快樂讀書吧和語文園地的練習,均試圖以精選內容、精練能力為編寫原則,最終實現基礎性作業的精準練習和課堂教學的輕負高效。
一是提倡突出重點,夯實基礎,避免基礎知識的機械操練。如生字書寫重在引導學生觀察漢字結構,力求書寫美觀;詞語識記根據課文內容或者詞語內涵創設語境,在語境中進行練習。避免大量抄寫,機械操練。
二是提倡強化思維,整體感知,避免學習內容的割裂肢解。“課文點睛”部分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統整概括,運用多種思維導圖,為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供支架,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學生整理了課文內容,分析了多維度信息,也提煉了自己的觀點,將思維引向深處,使閱讀思維得以訓練。
三是提倡緊扣要素,落實策略,避免閱讀的高耗低效。每一篇“能力實踐”部分的課外閱讀練習,均指向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力求達成“教—學—評”一體化。
四是提倡課外閱讀整體推進,避免課外閱讀流于形式。扉頁部分設計閱讀打卡記錄單,記錄學生的課外閱讀軌跡,引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更加充分的課外閱讀。
五是提倡立足生本,多維助學,避免脫離生活。練習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有調查分析、講故事、繪畫等,讓學生始終保持對作業的濃厚興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作業。
所謂“學程”,顧名思義就是學習過程。這其中包含著區域《學程冊》的編寫理念,就是把作業研究放在學科“教”與“學”全過程中,把作業看作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作業研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現學習過程的落地。
從作業的功能看,把作業放置于不同學習時段中,就賦予了作業不同的功能。預學作業的功能,關鍵是促進學生先行思考,提升學生思考力,而非提前做作業。當作業在課前時,作為預學任務,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可以幫助教師精準分析學情,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如在課文學習前,教師把“課文點睛”作為學生的預學任務,整理學生作業中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中。
當作業在課上用時,可以引導學習進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鞏固教學效果。為改變語文課堂效率低下的狀態,把作業布置、完成與反饋作為課堂的必要環節,一方面可以實現課堂教與學樣態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投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力。有教師把“能力實踐”中的閱讀練習作為課文學習之后的實踐操練,讓學生當堂完成并組織小組討論,這時《學程冊》成為學生將思維過程說出來的討論性隨堂任務。
當作業在課后時,“能力訓練”的閱讀練習作為課后家庭作業,可以對課堂學習內容及時整理和鞏固,對單元學習內容結構化整理,并針對性地補充。同時,經典短文也是學生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質的重要途徑。“課后拓展”部分選入的內容是在原有課文基礎上的拓展,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了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學程冊》作業從設計開發到實施推廣,再到調研改進,走出了一條區域內以作業研究迭代為突破口,助推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道路。
對作業過程的管理,行政支撐加專業引領才能產生合力,區、校二級各司其職,形成閉環,才能提升實效。筆者所在區研制出臺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的指導意見》,區教師發展中心將作業納入教研體系,組織教師研究作業融于教學的新樣態,既關注教情,也關注學情;重新設計課堂評價體系,既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也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環境;召開教師座談會,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既面向區域整體,也關注特殊群體。各校教學管理部門加強對教師作業設計、布置、批改和講評的全過程監控,深入課堂聽課,查看《學程冊》作業使用情況,了解教學現狀,將作業活動作為評價課堂教學與研究學情的載體。
《學程冊》作業從框架設計到內容編選,再到調研改進,全部由區研訓員引領區域內骨干教師團隊協作完成。區教師發展中心引導教師針對“如何進行作業設計”開展主題式系列培訓,從專業引領角度持續幫助學校和教師提升作業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學程冊》使用前后,分別用“問卷星”對教師作業設計理念與行為進行調查,教師認為作業可在課前用(學生預學,教師了解學情)、課上用(作為隨堂作業和即時性評價)、課后用(作為鞏固性訓練,進行拓展延伸)的人數比例由使用前的65.45%上升至93.22%;教師對作業功能的認識,由之前的知識鞏固(85.59%)、思維外顯(36.57%)、拓展延伸(77.68%),發展到之后的預判學情(65.25%)、知識鞏固(74.58%)、思維外顯(67.80%)、學習評價(58.14%)、拓展延伸(83.90%),體現出區域內教師能夠深入認識作業功能,通過作業活動促進教學減負提質的思想轉變。
《學程冊》作業著力在作業“時間”“難度”“效果”三個方面的“控制”。一是充分考慮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控制作業時間;二是使作業既有統一要求,又能照顧不同類型學生的實際,控制作業難度;三是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進步,控制作業效果。各校在區域《學程冊》作業基礎上,形成校本分層作業庫,布置作業強調“彈性”,減小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教師在作業批改中強化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對學生作業的輔助;學生在教師反饋后,反思自己的學習收獲,及時降低認知負荷,減輕對作業壓力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