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麗,王保佳
(1.山東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濟南 250358;2.濟南市工業學校,山東濟南 250499)
大學生群體一直以來是政府和社會重點關注的群體,由于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合理的飲食結構造成身體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大學生群體,尤其是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綜合身體狀況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學生不在少數。大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容易出現問題的階段,合理膳食與適當的體育鍛煉對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身體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學校要保證在滿足大學生強身健體的基礎上,使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健康的飲食觀念[1]。
《黃帝內經·素問》[2]有云:“五谷為養,五禽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大學生年齡多處于17~22歲,身體尚處于發育階段的末尾期,無論是身高、體重還是身體的各個器官及功能都有可能發生改變,而合理的膳食是保證身體發育的后方補給站,能夠為身體提供營養和能量,從而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但是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無法保證正常的一日三餐,存在因懶惰而長期訂外賣的習慣。他們長期以高熱量、甚至稱為“垃圾食品”的食物代替蔬菜、水果等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對身體的正常發育極為不利。例如,身體生長發育需要的鈣元素和碘元素,需要從每天食用的食物中得到補充,包括紫菜、雞蛋、牛奶等,因此良好的飲食行為以及合理的膳食結構是保證身體健康發育的前提。
合理膳食對身體素質的影響并不低于體育鍛煉。有研究顯示,有著合理膳食結構的人群無論是身體機能狀況還是整體外部形態,都要優于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行為不健康的人群[3]。于學生群體而言,合理的膳食結構是保證身體素質發育的生理基礎,不良的飲食行為則會導致營養物質的缺失,如影響蛋白質、糖分等的正常吸收,長期則會造成身體素質的下降,如記憶力減退、沖動易怒等。
大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不能滿足適量運動的情況下,如不保證合理的膳食來滿足身體營養成分的供給,則十分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例如,蛋白質的攝入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有研究提到,人體對蛋白質的攝入是需要進行限制的,但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存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情況[4]。研究表明,人們吃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能保持心情的愉悅[5]。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必然會對心理產生消極影響。因此,保證合理的膳食,才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大學時期不同于中小學時期,身體的各部分基本已發育完善,從人體整體的發育階段來看,大學階段的男女生身體仍處于較為緩慢的發育階段,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發育末期,22歲才趨于穩定。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是不同于體育專業學生的,不會有老師花費足夠的時間督促他們參與體育鍛煉,因此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更應該注意體育鍛煉以促進身體的繼續發育,養成良好的身體姿態。身高體重是運動系統發育最為明顯的特征,也是參加體育鍛煉的直接體現,與此同時還與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有關。
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進而增強體質,過量的體育運動或是體育鍛煉不足甚至不參與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是極其不利的。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身體的內部環境,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強抵御疾病的能力。但一味的追求運動的強度和難度,以及大負荷的運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導致一些運動性疾病,如運動性貧血、運動性低血糖甚至猝死。因此,體育鍛煉一定要適度,要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運動計劃,讓身體更加健康。
體育鍛煉是處于高壓力環境下的大學生們發泄情緒的窗口,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大腦皮層會處于較強的活動狀態,通過分散注意力使不良情緒得以轉移。與此同時,通過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耐心、面對困難的決心與勇氣,可以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身體機能,還能培養大學生開朗活潑、持之以恒的性格,對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學者曾對在校大學生的飲食行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被調查的某高校大學生每天吃早飯的比例僅為1/3,甚至有的學生表示從來不吃早飯[5]。在同一調查中,有70%的學生會因為心情不好而暴飲暴食或者少吃、不吃,情緒狀態對于學生的飲食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保持好的情緒對于大學生的合理膳食也十分重要。
學生自身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結構雜亂。充足的膳食纖維是維持人體腸道功能正常運轉的前提,能夠促進身體其他機能的運作,但調查發現大學生的飲食中高熱量的油炸類食品遠遠超過蔬菜水果,比例失衡嚴重,且很少有大學生堅持食用粗糧,習慣食用大魚大肉以滿足味蕾,或是食用無法為身體提供所需膳食纖維的減肥餐,這些都對身體正常的營養供給造成了影響。
在校園中很少見到對大學生合理膳食的宣傳,系列的講座、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課程也較少。即使開展了食品相關的課程,但由于學生的覆蓋面積較小,大多為選修課程,對其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此外,食堂是設置節約糧食等標語較多的地方,但僅有小部分高校能夠對標語內容的設置做到全面。
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盡管有較多的課外活動時間,但由于他們對體育鍛煉不夠重視,因此大多數大學生不會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這可能跟在中小學階段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文化課的學習,沒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運動意識,以及對自我時間管理能力相對較差等因素有關。有研究表明,很多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知不夠完整,并未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多數人只是敷衍的跟隨外界喊著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的口號,卻始終未邁開腿,依舊沉迷于游戲無法自拔[6-7]。
對體育鍛煉的忽視是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①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課程安排較少,上課頻率較低,且課程內容比較簡單,課程考核也較為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認為體育鍛煉不重要。②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薄弱,未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不在意自身身體素質水平高低。③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在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中有部分熱愛體育運動的學生,但由于未接受專業體育知識的學習,在運動過程中容易因動作的不規范而造成運動損傷,加上他們缺乏對于體育運動出現的緊急狀況的處理能力,不僅使得體育鍛煉效果大大降低,還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體育課是大學的必修課,國家一直以來希望通過體育課程來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但這些觀點并未在所有高校中得到落實,導致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與此同時,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但依舊未改變這一現狀。
在大學階段,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如遇到惡劣天氣體育課就會被暫停,尤其是體育運動場館資源有限的學校,這是造成學生對體育不夠重視的原因之一。此外,盡管體育課程都有相對應的考核標準,但體育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考試考核,體育課程結課時的考核內容依據各任課老師而定,無統一考核內容標準,考試制度相對松散,未發揮出考核的真正作用,導致學生逐漸喪失運動項目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
近年來,國民體質健康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龐大的群體,一直以來是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的對象,而大學生的患病率卻呈現遞增趨勢,不合理的膳食以及體育運動的缺乏成為關鍵原因。針對此現象,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①高校要深化體育教育改革,落實體育教育課程,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為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養成奠定基礎。②要加大合理膳食知識的宣傳,可依靠社會各級的領導力、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宣傳使學生及家長認識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③高校可通過相關課程的設立讓學生學習合理膳食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合理膳食的良好習慣,實現健康體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