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張 園
(1.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實訓中心,安徽合肥 230011;2.中儲糧合肥油脂庫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11)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國家將糧食安全戰略納入到五年規劃體系內,并將能源、糧食、金融并列為三大安全戰略。我國對糧食安全方面越發重視,且取得巨大成就,其主要歸功于我國糧食生產功能的顯著提升。經過持續擴大進口補充國內糧食供應,使我國糧食貿易規模巨大。但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糧食市場風險以及不穩定性顯著提升。因此,對此格局下的糧食安全風險及相關防范措施展開研究具備極強的現實意義。
糧食安全在國際貿易中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糧食質量低。待糧食質量低且價格欠缺合理性時,這會限制糧食貿易發展、抑制其規模增長,使其喪失競爭力。長期如此,其會陷入惡性循環,對相關企業發展產生阻礙作用。②生產效率低。若糧食生產效率低、生產穩定性不高時,無法形成穩定的供需關系。此情形會造成貿易合作者缺乏安全感,會嚴重影響合作者的參與積極性。
從糧食安全問題角度而言,貿易可發揮保護作用,可促進相關企業運營風險降低,可通過糧食貿易實現全球范圍內相關資源的整合。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間通過相互往來、相互合作可構建友好的合作關系,優勢互補,即使部分企業遭遇突發性危機,其也可尋求外界幫助,化解自身危機,從而使企業運營風險降低,保障糧食安全。構建和諧、穩定的糧食市場,通過糧食貿易可營造出范圍廣、規模大的供需關系,從而逐漸形成穩定的糧食生產秩序,維持糧價穩定,避免不合法、不公平現象的產生,從而促進糧食市場健康、和諧發展。
糧食貿易、糧食安全間存在相互促進關系,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①二者具備一致的目標,其目標均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糧食貿易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市場環境。因此,二者可發揮相互促進的作用。②彼此帶動。糧食安全質量越高,糧食貿易的拓展空間就越廣;相反,糧食貿易發展狀況越好,社會對糧食安全問題就越發重視。總而言之,糧食安全與糧食貿易息息相關,關注糧食貿易期間,糧食安全也不容忽視[1]。
受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進口量大幅度降低。國家對于糧食政策也進行了相關調整,糧食貿易格局發生了一定改變。①對于國內糧食市場,相關研究指出,相較于以往,2018 年及2019 年上半年,我國與美國糧食貿易幅度分別下降49.0%、69.5%。從我國糧食企業來看,其均調整了自身的進口模式,對國產糧食及其他國家糧食進行加購,此情形使得國內產生供應短缺現象,且各企業經營成本升高,效益下降。從大豆這一糧食品種來看,我國大豆自給率小于20%,在此格局下,使當前我國大豆市場遭受嚴重沖擊;從玉米、小米等糧食來看,其所受影響相對較輕。②從政策角度而言,我國適當調整了部分糧食政策。出臺《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推動國產油料、大豆的產出,且對大豆生產的補貼額度進行提升。此外,我國持續拓展對于大豆及其他可替代品的進口渠道,除加強與南美諸國的合作外,還采取放開進口準入標準、調整關稅等舉措,引導、鼓勵國內糧食企業從其他地區進口大豆及相關替代品[2]。
現階段糧食貿易風險急劇提升,造成其他國家出口糧食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并且還可能會對中國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糧食出口國間的貿易關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糧食貿易新格局下,我國對南美大豆以及加拿大小麥的依賴性明顯提升。此種情形使得我國的糧食供應風險顯著增加。我國的國產大豆性價比相對較低,其無法用于飼料及豆油的加工中。除此之外,可用于生產專用粉的國產小麥我國產量明顯不足[3]。
糧食為干散貨,因此在貿易期間,糧食產品的運輸方式往往為海運。從當前我國海運通道安全保障能力來看,其水平并不高,欠缺自給能力,并且對于世界范圍內的港口及運輸通道掌控力有所欠缺。上述問題對糧食安全運輸產生一定影響,會使糧食運輸成本提升。部分研究指出,在糧食運輸期間,至少選用一條海上關鍵通道,而若所屬國對相應通道進行限制,就會使我國糧食進口途徑被切斷,不利于糧食貿易的發展[4]。
受當前貿易格局的因素影響,我國糧食貿易匯率風險顯著提升。除此之外,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相比,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穩定性不高,此情形會增加我國糧食貿易風險。
從出口角度而言,糧食為土地密集型產品。隨著我國人口基數的提升,土地資源自然稟賦無法產生根本性變化,進而會降低我國的糧食優勢。此外,受國內農業生產要素價格提升、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等因素影響,我國在糧食貿易中價格優勢降低。從另一角度而言,我國糧食出口主要面對發展中國家,其存在一定的收匯風險[5]。
臨時收儲、低價收購、目標價格等“黃箱”政策的推行、落實,可有效調動農民的種糧熱情,且可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但從當前“黃箱”政策推行、落實狀況來看,我國糧食市場價格有一定波動,政策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因此,相關部門應對“黃箱”政策的落實及操作予以健全,從而促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并且需要持續擴大“綠箱”政策空間,對農業支持政策進行改革、優化,具體如下。①給予種糧農戶更多的糧食補貼。對種植規模不同的農戶給予不同層次的補貼,推動規模化生產經營。②加大農村基建力度,如農田水利、修繕道路等。③持續加強對農業科學技術推動及投入,重視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及教育,并做好相應的技術推廣工作。④為糧食主體提供優惠力度更大的農業保險與金融服務,政府要指導、督促金融部門給予此類人員更高的貸款優惠力度,并且要組織銀行等金融機構試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給予此類人員政策扶持。⑤持續完善農村農業持續發展體系,推動糧食生產向有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鼓勵農民科學施藥、施肥,從而保證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6]。
糧食安全在國家安全占據重要地位。從三大主糧貿易狀況比較,相比于中國,美國始終維持凈出口國的地位,在當前復雜的糧食貿易格局下,其選擇較多。針對當下我國糧食供需失衡、糧食時長價格持續升高的情形,政府應從根源上著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促進糧食的供給。①政府要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其定為永久基本農田,并對其展開特殊的保護與投入。②要對糧食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進行健全,從我國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角度分析,此舉措使得我國玉米價格顯著降低,且已接近國際市場價格。但從我國小麥、玉米時長價格層面分析,相比于國際市場價格,其高出30%以上。因此,政府要對小麥、稻谷等糧食作物的市場價格展開相應調控,從而推動我國糧食貿易發展。③要加大農業科技(如管護、育種、種植等)創新方面的投入,從而使我國糧食種養、收儲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保障我國自身的糧食供給能力。④持續推進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的培育力度,引導、鼓勵規模化生產經營,減少農業生產成本投入,進而于根本上促進我國糧食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當前局勢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革較多、穩定性較差。因此,我國作為糧食進口大國,要預先做好準備工作,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外交與合作,持續擴大貿易伙伴范圍數量,拓展糧食進口渠道,從而逐漸構建起穩定、多元的糧食進口格局,從而使我國糧食進口依賴度下降,進而避免于格局下,我國糧食供應鏈發生斷裂。與此同時,在渠道拓寬期間,我國要加強對緊缺糧食品種進口的重視,努力發展穩定、全新的進口貿易伙伴,從而促使我國糧食貿易風險降低。
①要加強對糧食出口企業的重視,鼓勵、引導其開展糧食科研、生產等各項工作,并且給予此類企業相應的資金、政策扶持,從而促進我國相關企業壯大,進而使其可于國際糧食貿易取得優勢地位。②要給予我國糧食出口企業信息支持,構建時效性強、實用性強的信息網絡,從而幫助相關企業抓緊機遇、快速發展。③要推動、支持、健全糧食國際貿易相關制度、法律,使我國糧食出口企業于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進行貿易,從而減少摩擦、沖突事件的發生,使企業可于公正、公平的環境中開展貿易活動。
綜上所述,基于糧食貿易的新格局,我國糧食安全防范工作要革新觀念,改進方式。相關部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加強對相關企業以及農民的引導,分析國際糧食貿易市場環境以及糧食安全風險,制定針對性的防范策略,從而保障糧食安全,推動我國糧食貿易發展。除此之外,也要呼吁居民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愛惜、節約糧食,進而降低糧食安全風險,促進我國糧食競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