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陳文有,畢蘭英,劉 穎
(1.吉林省舒蘭市綠色食品管理站,吉林舒蘭 132600;2.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梅河口 135007; 3.吉林省舒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吉林舒蘭 132600)
發展綠色食品與我國新時代農業經濟綠色發展、質量發展等戰略規劃部署相一致。隨著市場經濟的多樣化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其產生的綠色食品經濟鏈,也促進了我國食品經濟的增長。面對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高需求和食品市場的多樣化發展,以往的食品管理方式、銷售模式、營銷模式等已不能滿足綠色食品的發展模式。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監督控制,并最終獲得綠色食品標識,使消費者享受到安全、無公害的農產品[1]。為了與普通食品進行有效區分管理,綠色食品一般有特有的綠色食品標識,目前在市場中綠色食品主要分為AA級、A級兩個等級,其中A級綠色食品允許有一定量的化學物質等殘留;AA級綠色產品對生產和質量有著嚴格要求,不僅要求出自良好、無污染環境,也要求不允許有任何農藥等化學物質殘留。綠色食品標識在于幫助人們區分農產品類別,也提醒人們注重保護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隨著健康產業熱度的提升,近年來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度也有了明顯提升。隨著綠色食品市場的擴大,我國綠色食品的生產規模也逐漸擴大,目前綠色食品涵蓋范圍較廣泛,涉及農業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包括畜牧產品、水產品等。隨著食品品類的多樣化發展以及消費者綠色消費觀的提升,我國綠色食品市場管理暴露出一些弊端[2]。如綠色食品產品種類不全面,且信譽度較低;綠色產品價格較高,影響了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消費者參與度較低,潛在客戶未發展為客戶群。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綠色食品的生產制造企業以中小型、農業散戶、合作社等為主,大中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較少,未形成有標桿、帶頭作用的龍頭企業。大中型綠色食品企業占比市場占比份額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色食品有效管理制度的建立。散戶、中小型企業不易管理,由此出現綠色標識亂用的現象,導致不合規綠色食品流入市場。目前,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結構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仍存在很大的改進優化空間[3]。
(1)加強綠色食品管理是市場發展需求。從我國食品市場經濟發展來看,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結構發展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對外貿易發展中,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存在的歧視性,導致我國綠色食品出口存在“綠色貿易壁壘”,其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的檢測多達百項,甚至對不合規產品采取極端的形式進行處理。而近年來我國消費者的投訴問題中,綠色食品安全問題位居前列。因此,加強對綠色食品的管理迫在眉睫[4]。
(2)加強綠色食品管理是發展地域特色產業的需要。目前,我國正大力進行鄉村振興建設。我國鄉村資源豐富、地域遼闊,具備的特色農業產業較豐富,但這些資源未得到開發利用,其與未建立有序的綠色食品管理有著一定聯系。
(3)加強綠色食品管理是穩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綠色消費觀成為目前的主流消費觀,解決消費者關注的綠色食品問題,保障綠色食品安全尤為主要。因此,制定綠色食品管理制度,推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可從根本上穩定市場經濟發展。
(4)加強綠色食品管理是拓寬市場第三經濟發展需求。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消費者的消費形式發生改變,由以往的實效消費轉變為多樣性的可視化性消費,即由食品的直接消費,轉變為線上、線下消費模式。如當前的自媒體帶貨消費模式便是市場經濟的新經濟增長模式[5]。在當前環境下,對綠色食品的質量把關更顯示了其重要性。因此,在數字化時代,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應抓住市場,趕上綠色食品消費的快車道,乘勝追擊,加快綠色食品管理制度的建立。
雖然目前是快消費節奏,健康綠色消費理念成為主流消費觀,但消費者對綠色食品消費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不具備辨別和區分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的能力,并對綠色食品持以觀望態度。因此,需整合綠色食品,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宣傳形式,打消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存在的懷疑,使其建立科學全面的認知。①對市場中流通的綠色食品進行分類、分級,如分為農業基礎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和添加性食品等。對綠色食品進行分類是整合食品管理有效性的基礎,進而才可對綠色食品等級進行嚴格分類管理。②對綠色產品進行包裝管理。促進消費欲望的最直觀形式是產品的外在包裝刺激。綠色食品的包裝要盡可能簡潔,突出食品生態性、綠色直觀性,不采取夸大包裝方式,以免使消費者產生被欺騙心理[6]。因此,加強對綠色食品的管理,需加強對綠色食品包裝的管理。食品制造和生產者應采取最直觀的包裝形式,做到誠信經營。此外,要借助主流媒體,進行多方位地宣傳推廣,讓綠色產品消費深入人心。③建立營銷宣傳管理制度。如部分綠色食品管理者為提升經營效益,往往會對產品進行夸大宣傳,對綠色產品的價值、功效、作用等進行虛假、夸大宣傳。因此,要穩定食品市場秩序,保障綠色食品健康發展,抵制不良的虛假宣傳,建立宣傳管理制度。
在加強綠色食品管理時,需確保產品從下單到配送,全程無污染,無隱形消費服務。①完善線下綠色食品銷售管理。如針對食品批發、散戶銷售,要采取定點營銷管理形式,并將兩者進行融合,以便于管理。②由于綠色食品在市場環境發展下屬于新興食品消費,因此食品市場管理者要通過一定方式,對消費者進行科普。如建立科普宣傳欄,打造綠色食品消費標語等。或在市場中舉辦不同綠色食品主題的宣傳活動等,增加其知名度,帶動銷售量提升[7]。③要建立網絡快消平臺管理制度。數字化技術衍生了電子商務發展,尤其在自媒體網絡帶貨影響下,不同品類、不同種類的食品從不同地域流入市場。但在網絡環境下,真假難辨,質量也無從保障。因此,食品市場管理要建立健全的網絡銷售管理制度,抵制不合規產品在市場流通。此外,也要適當放寬不同農業綠色食品的準入制,在質量有保障、綠色可查等安全管理制度下,通過自媒體帶動提高市場經濟發展。
綠色食品是對農藥殘留、化學成分殘留、生產環境有著嚴格無污染規定的食品,綠色食品檢測的全面性可影響對綠色食品的等級判定。隨著市場消費模式的轉變,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關注焦點也發生改變,逐漸對綠色食品安全問題更重視。因此,要加強對綠色食品生產、檢測等方面的管理。我國雖對農藥提出了禁用政策,但部分種植者為提高產品產量,仍在使用經過轉化的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無法保障真正的綠色食品流入市場。因此食品監管部門需利用先進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對綠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分析檢驗,從源頭上避免不合規綠色食品流入市場,為綠色食品消費市場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因素是價格因素。因此食品市場監管者需對綠色食品進行合理定位,根據市場經濟發展以及綠色食品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制定與實際市場經濟相對公正的價格。如根據綠色產品采購、綠色產品制造生產、包裝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定,在合理成本支出內,進行合理的市場定價。不能因消費熱度高,就過分抬價,需兼顧實際地域消費水平,合理定價,進而增強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可,增加其銷售量,促進市場經濟效益的提升[8]。
此外,要立足市場經濟發展,確立綠色產品的主導產業,創辦具有影響力的綠色農業品牌產業鏈,建設穩定的綠色食品基地,進而進一步完善綠色食品的管理體系。要依托自然優勢,加快綠色食品主導產業發展和培育。并結合實際市場著力培養適合當地市場的綠色食品生產銷售產業,逐步形成集生產、制造、銷售為一體的綠色產品供給形式,以穩定綠色食品質量,促進市場有序經營。
保障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規范市場人員的各種行為,杜絕假冒偽劣綠色食品出現。結合實際市場管理可知,破壞市場規則的行為使消費者對市場失去了信任,市場中消費者的流失給市場的正常運轉帶來了壓力。因此,市場管理者需加大對銷售個體的監管,加大懲治力度,杜絕危害市場發展的行為,凈化食品銷售市場,為廣大消費者提供舒適、滿意的消費體驗。要狠抓市場衛生,綠色食品標識認證檢查,督促企業規范綠色食品生產;借助檢查措施,規范市場食品銷售,提高消費者對食品的認可,對市場信任,穩定市場的消費人群,為綠色食品在市場的投放贏得更廣闊的空間。
此外,為促進綠色食品市場的發展,可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制定會員消費制度,增加消費者的黏合度,促進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消費。同時,根據會員消費習慣,可精準鎖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市場以用戶需求為考量,推送搭配食品銷售,為綠色食品銷售拓寬渠道。例如,市場管理者可依據自身的發展和經濟實力,在市場中投放有特色的綠色食品組合,以最大化增加綠色食品在市場中的推廣。
隨著社會經濟的多樣化發展,消費者的物質消費水平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當前,綠色食品消費觀念逐漸成為主流消費觀,相關部門需從市場定位、市場營銷、市場推廣、市場銷售和質量監測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考量,促進我國綠色食品經濟的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