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凱(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 江蘇南京 211816)

書 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
作 者:向宜
出版單位:遼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1月
定 價:68.00元
ISBN:9787545145854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多元價值體系在新媒介快速發展下迅速傳播。高校大學生成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易受社會各種思潮的影響。思政教育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道德品格和職業素養。然而,高校思政教師隊伍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尤其一線思政教師通過新媒體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及內容的能力亟待提高,再加上大學生學習生活充分依賴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思政教育平臺的作用。因此,只有通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對思政課堂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創新示范作用,才能將大學生思政學習熱情調動起來。由遼海出版社出版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從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成和價值動力源泉出發,分析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主要影響因素,重點強調提高思政教師隊伍專業能力,充分發揮智能手機及主題網站兩大載體的媒介作用,通過創新思政課堂教育內容及形式,做到教學績效的切實提升。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的支撐下,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容量與使用體驗得到提升。大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網絡工具在新媒體平臺中汲取了知識,獲得了生活幫助,實現了情感慰藉,同時也給其他的社會思潮侵蝕學生思想提供了機會。傳統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上因循守舊,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教育成效不甚理想,未起到給予學生思想意識保駕護航的作用。
首先,高校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樣性變化關注不夠,導致思政教育容易迷失方向。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生活方式深受互聯網影響。在取得學習生活便利的同時,容易接觸到互聯網世界中的各色人群和復雜信息。此時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言傳身教,通過理論教學和思想疏導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學習成才之路。然而,教育內容不更新,過于依賴大綱知識點宣貫,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再加上教學形式古板老套,教師主導地位不可撼動,缺乏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交流,課堂教育績效不甚理想,加之日常學習生活交流屈指可數,必然導致思政教育目標模糊;沒有從大學生真實需要出發來設置教育內容、規劃教育形式,因此導致學生思政學習熱情驟減,教育成效不理想。該書第一章,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指出當代大學生接納新事物能力強,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再加上社會轉型造就了思潮的多元變化,導致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局面十分復雜。
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有待提高,造成教學績效提升有心無力。思政課堂教育在新媒體廣泛應用的今天依然是主要陣地,教師仍然是決定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然而高校發展專業科研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忽略公共基礎課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引領價值,導致在政策支持、教師晉升等方面傾向于專業教育與科研課題,造成思政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自我提升愿望不強。當前社會網絡化、信息化程度很高,一些思政教師熱衷于傳統教具,對于學生課堂靜寂的表現司空見慣,不深究原因。一些思政教師愿意接受網絡新媒體帶來的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的提升創新,但是由于自身計算機網絡技術水平受限,無法實現網絡多媒體教育內容與課堂內容的有效銜接,存在“有力氣使不上”的境遇。歸根結底,高校要從根本上重視思政教育的關鍵作用和重要意義,出臺具體措施支持思政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全面提高。該書第三章,闡述思政教師工作的關鍵作用,分析思政教師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培養和責任意識塑造的重要意義,是順利進行高等教育及就業升學的可靠保證。顛覆傳統高等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教育地位,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
再次,未約束大學生網絡使用的時間地域,引發思政教育顧此失彼。高校教育模式不同于過往應試教育,學習生活主要依靠學生自身。再加上高校持續擴招,造成大學入學新生數量提升的同時,高校輔導員管理的學生數量和范圍持續增加,使其無法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情緒變化。手機、電腦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使用過程中難以進行有效管理,其難點在于網絡使用時間的控制和瀏覽內容的審核。此時需要高校校園網絡發揮技術優勢,把握時間節點及內容輸出,占據學生網絡應用主陣地。然而高校對于校園網和思政教育平臺的建設不夠重視,缺乏維護和更新,無法發揮其應有功能。如何保證師生正常使用網絡方便學習生活,又能保障網絡信息資源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高校管理部門均在努力采取措施,但是收效甚微。該書第五章,談到智能手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闡述學生中間智能手機普及狀況和使用方向統計,提醒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社交軟件和游戲工具方面格外關注學生學習和思想變化。
新媒介發展帶給高校大學生不僅是眼界的開闊,思想的延伸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使其內心深處扎根為國家、為社會、為自己努力學習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格。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介帶來的在教學內容、教育形式和學生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撐,將國家政策方針和決策部署貫徹到位,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業務能力。
首先,以學生價值取向變化為突破口,轉變思政教育工作局面。當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接觸到自身閱歷無法企及的思想觀念時,內心的求知欲會激發學生對于思政課堂及思政教育的期許,期待思政教師給予全面的講解與指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思政學習主動性的自我強化為契機,通過網絡調研和課堂交流,全面了解學生在當前階段接觸的新思潮、新理念和新思維,以講授與交談的方式,明確原則性概念的正確性及思想碰撞的理念交融性。需要特別指出,教師要通過思政教育理論的講解指導學生解決具體的思想困惑,通過具體事例分析和模范人物事跡宣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和職業素養,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導作用,從根本上提升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該書第二章,講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效果策略,指出只有找準學生思想認識求知的關鍵點,才能改變思政教育工作當前成效和局面。學生內心原生動力的激發,是促進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源動力。
其次,以思政教師業務能力提升為關鍵點,促進思政教育工作扎實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是促進學生熱愛思政學習,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依靠。一方面教師要通過修養再造和素質增強,改變傳統思政課堂上刻板老套的精神面貌,用淵博的學識和崇高的境界,教育學生做有志青年,積極與學生共同參與各項學校社會教育實踐活動,拉近師生距離,感受學生心聲。另一方面,高校要創造教師能力提升平臺,通過與優秀教師教研與培訓活動,找出自身不足,提升在思政理論與網絡應用方面的能力。思政教師要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優秀慕課微課及在線課堂,學習兄弟院校優秀思政教育工作經驗,激發學生集體榮譽感,積極參與課堂問答及教學活動,用學生自我感知的優勢與差距促進思政教育教學績效的提升。該書第四章,闡述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實踐路徑,強調了利用新媒體在新教育內容、新教育形式和新教師培訓方面的技術優勢,創造思政教育新課堂、新理念和新趨勢。
再次,以思政教育平臺建設為支撐項,增強思政教育氛圍保護。新媒體環境不僅帶來了思政教育氛圍改善和觀念更新,也可能會引入了不良思潮與歪曲理念。高校要通過建設主題網站和新媒體思政教育陣地,用全新的內容編排,新穎的呈現形式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吸引師生注意力,感受到高校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借鑒好的學習教育模式,開發建設體現本校辦學特色的思政教育信息平臺,布置學習任務,院系參與考評,督促師生認真完成思政學習任務。
利用創新的思政教育內容和高效的思政教育工具平臺吸引師生,才是保護思政教育氛圍的最有效手段。該書第六章,談到主題網站建設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指出根據重要時事、政策方針和學校重要事件為主要內容載體的主題網站,是師生進行思政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陣地,要通過新媒體形式呈現出來,聲情并茂地展現思政教育核心內容。
新媒體能夠帶來全方位的視聽體驗,正是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所需要的。高校要準確把握大學生價值取向變化,注重提高思政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建設優質思政教育平臺陣地,實現思政教育成效的切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