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師資緊缺、認識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論述打造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等小學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多學科 融合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5-0025-03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小學德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逐步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要求。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該項工作的師資力量匱乏,專業教師緊缺,尤其是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等地方的中小學校,短期內難以按標準配足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多數學校只能通過兼職、轉崗等方式解決該項工作的師資困難。為此,探索小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創新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針對存在的問題,明確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一)主要問題
為了解當前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筆者所在的教研團隊對區域內部分學校和相關師資進行了調研,發現當前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從調研的學校來看,能夠擁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基本為城(市)區學校,而鄉村小學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2020年7月,筆者所在團隊對南寧市馬山縣參加2020年“國培計劃”廣西“雙師教學”模式改革試點項目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該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占比僅為6.8%,超過90%的心理健康教師為兼職,且兼職的這部分教師中,教齡在十年以上的居多,占比超過75%。由上述數據可知: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占比較小,兼職教師占比過大;教齡十年以上教師基本為學校的教學骨干,教學任務重、壓力大,還要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無論時間和精力都無法保證。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響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2.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調研發現,近年來的小學教師招聘,很少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很多學校認為該項工作可以由其他教師兼任,就沒必要“浪費”招聘指標,這就直接導致學校長期以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部分學校曾招聘個別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但由于其他學科教師緊缺,或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缺人,就把原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調到其他崗位從事教學或管理工作,導致這些教師原來從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反而成了“兼職”。此外,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視為“副科”,經常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法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
3.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有待提高。因為師資緊缺、培訓不到位,導致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和心理疏導等工作質量不高。從調研的情況來看,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普遍反饋存在“三缺”,即缺課程資源、缺深入培訓、缺專業引領。教師因為“不會教”“不會用”,很多學校發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配備的心理輔導室等經常處于閑置狀態,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加上多數地方和學校并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考評體系,未能將該項工作像其他科目一樣納入考評范疇,直接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游離”在學校工作重心之外,其質量無法保證。
(二)解決思路
以問題為導向,結合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本課題組提出了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質量的總體思路,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一個學科教師的力量,而應集結全校教師的智慧和力量,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行路徑。
1.組建師資團隊。充分發揮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優勢,引導其他學科教師不僅要關注本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關注心理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提升多學科融合的專業素養,自覺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貫穿在教學實踐中。鼓勵更多小學教師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學習,如學習心理咨詢方法、沙盤游戲分析法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為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礎。
2.構建課程體系。在小學實施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要基于新時代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全面系統地調整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地規劃課程學時安排。通過優化學校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可行路徑,凸顯“多學科融合”的發展特色。
3.完善管理體系。學校要重視文化建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從中獲得潛移默化的熏陶。開發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資源,整合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閉環式教育合力,構建全員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學校相關管理制度,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按標準設立心理活動室、心理咨詢室等,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礎保障。
二、按照既定思路,探索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一)打造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
1.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綱要》指出:“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這為我們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指明了方向。此處提出的“雙師型”教師,是指既能承擔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工作,又能承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雙師型”教師除了具備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具備一定的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應避免學科結構過于單一。學校應鼓勵和引導更多學科的教師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
學校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將原來以單一學科教學為主的教師隊伍轉變為“學科+心理”的教師隊伍。通過跨學科配備師資,讓小學生接觸到不同學科的資源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例如,“語文+心理”的“雙師型”教師,能夠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用能力、審美能力和心理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平復情緒、愈合心靈創傷的方法和能力。
2.多方合力提高教師素質。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素質。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是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針對上面提出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我們提出了“三方驅動”教研模式,即在教研中引進高等院校、教研機構的專家資源,發揮學校原有師資優勢,整合社會資源。按照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以校本課程研發任務為驅動,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以點帶面,推動學校各年級、各學科主題教研活動的開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學科整合、德育活動之中,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基于“三方驅動”教研模式,我們建立了由高校專家、市級教研部門教研員和學校跨學科精英團隊組成的教研力量,實現全員參與課程研發,并開展課堂實踐和參賽檢驗。這樣的教研實踐更重視探究性教學,讓師生在探究過程中共同發展。“雙師型”教師把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素養與教學探究相結合,精心創設情境,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興趣、問題疑惑,切實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從中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由多學科教師團隊研發,充分借鑒各學科教學的已有經驗,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目標制定、教學組織實踐、課程效果評價等方面提供參考。“雙師型”教師可以將本學科課程與心理健康課程乃至校園文化環境進行深度融合,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通過不斷探索,開發出具有校本特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喜愛的系列“心育”校本課程。
實踐證明,“三方驅動”實踐模式能促使“雙師型”教師立足課堂開展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各項活動中,能有效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這種融合多學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支撐學生在足夠安全、輕松的環境中參與學習、接受幫助,學生在熟悉的老師面前,更能舒展身心,放松心情,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中。
3.建立完善校外支持體系。《綱要》提出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基礎上,學校可組織具備一定授課能力或擁有指導學生活動經驗的校外輔導員、家長、各行業熱心教育的專家如從事心理疾病研究的醫生、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學者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警官等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兼職授課、講座、技能培訓等方式,將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心理疾病治療、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剖析等有關知識融入“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全過程,形成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支持的培訓體系,持續提高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彰顯多學科融合的優勢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雙師型”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小學各學科的內容進行融合,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循序漸進地設置不同階段的具體內容。
例如:在信息技術課中設置情感教育內容,指導學生給父母寫一封電子郵件,或合作制作相關主題的電子小報,分小組演出并錄制心理劇或心理微課;在美術課中設置繪畫、語言或其他藝術作品創作的內容,幫助學生整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加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在班會課上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團輔、心理劇表演等活動,激發學生通過活動體驗、內省、同伴反饋、教師建議,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等等。通過在多學科領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構建“智育”“心育”“德育”“美育”四維立體心理課程體系。
2.整合多種教學資源。《綱要》指出:“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此,學校要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力量,積極整合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學科整合、德育活動之中,通過心理劇、心理沙畫日記、心理繪畫比賽、體驗式沙盤游戲、心理小報、心理廣播站、心理社團等形式,將心理知識滲透到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全學科”“全師生”“全過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例如,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藝術課程資源,以沙畫作為學生自我潛意識的表達方式。在低年級教學中,以師生制作的沙畫故事導入,讓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理解故事所反映的問題和背后蘊含的道理。中高年級的心理輔導課,可以嘗試以沙畫轉換的動畫形式配上應景的音樂和學生的解說,引導學生通過畫面、文字、聲音、色彩、表演等途徑表達內心的困惑和需求,在“沙畫心理日記”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找到“治愈心靈”的方法,獲得更深刻的心理體驗。
(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科學的評價是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綱要》并未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具體評價要求,而開展小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可以借鑒其他學科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對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評價。
在對小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應該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總體評價,評價該融合課程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如是否有主動參與的行為、是否有認真傾聽的習慣、是否有和他人合作的意識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三是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如適應力、自信心、耐挫力、情緒調節等方面是否得到培養和提高。
例如,我校教師執教的一年級語文學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媽媽的愛》一課,屬于小學低年級人際交往中親子關系的內容。該課以“媽媽的愛”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嘗試體會媽媽的感受,學會處理由幼兒園進入小學后學習環境變化帶來的不適感,幫助一年級學生正確面對環境變化,克服不良情緒。對本節課的教學評價,主要從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兩方面展開。
過程性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獲,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媽媽的愛、表達對媽媽的愛等細節,考查學生是否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否切實體會到了媽媽的愛。
形成性評價:該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媽媽對自己的愛與期盼,學會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媽媽的愛。教師可通過課后留心觀察、家長反饋等,考查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表現,以此評價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探索開展小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解決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緊缺、課時無法保障、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通過打造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建立科學評價體系,能有效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值得廣大中小學校嘗試。
參考文獻
[1]王斌,胡剛.小學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6(21):88-89.
[2]侯健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課程的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55-57.
注:本文系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質量提升項目“基于互聯網的‘主題式’城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2019JCJY017)的研究成果(2022年6月結項)。
作者簡介:莫烘霞(1977— ),廣西桂平人,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