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隱喻認知視域下,將隱喻理論運用于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語法教學、習作教學中的有效策略,以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隱喻認知 初中英語 詞匯隱喻 語法隱喻 寫作隱喻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5-0084-03
英語課是一門學習英語及蘊含其中的獨特文化的學科。學習英語為學生了解、認知世界提供了平臺。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載體,在英語教學中引入隱喻理論,有助于推進初中英語教學高質量發展。在新一輪課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英語教學實效,培養學生英語知識學與用的綜合能力,是當前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隱喻認知概述
(一)隱喻的本質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隱喻定義為:將屬于一類事物的名稱用來指另一類事物。自此以后,中外哲學家及語言學家試圖對隱喻現象作出種種合理的解釋。在英語教學中,隱喻既是語言現象,同時也是認知現象,是人們以語言活動的形式來感知、理解未知世界的渠道,通過自身的隱喻認知能力用熟悉的事物來解釋陌生事物的映射過程。究其本質,隱喻是人們認知世界并形成相應概念的媒介工具,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認知活動。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隱喻是與具體語言使用情境相聯結的語言使用現象,是連接語言和認知的橋梁。
(二)隱喻的工作機制
1.隱喻映射
1980年,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與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映射是隱喻認知的工作機制這一命題。他們認為隱喻是具象與抽象、熟悉與陌生概念間的轉義映射過程,以具象的、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作為源域,將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事物或概念作為亟待理解的目標域。以“Time is money.”“Efficiency is life.”為例,其中,money、life是具體的概念,作為隱喻映射過程中的源域和喻體,用來解釋time、efficiency這類抽抽象的概念,而time、efficiency便是目標域和本體。需要注意的是,源域和目標域必須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且只能由源域解釋、投射目標域,二者屬于單向、不可逆的關系,即抽象的目標域可以由不同的具象源域解釋、映射,如“時間可以是金錢、力量、收獲”等,反之,映射關系則不成立。
2.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是認知術語,即人們在認知世界、感知事物的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動態性模式,受個體自身認知水平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心理圖式。以詞匯heart為例,其含義為“心臟、內心、心腸、愛心、情感、重心、勇氣”等。其中“心臟”是其源義,是隱喻認知過程的源域,指的是人體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的身體器官,其含義是具體的,因此“心臟”就是詞匯heart的源域,而其他義項則屬于源義的衍生義,屬于目標域。如“感情、愛心、勇氣”等從表面上看與源義并不相關,實則在內在邏輯上存在相應的聯系性,人體心臟功能的好壞與個體的情緒息息相關,情緒刺激、精神緊張等現象都會引起心臟的健康問題。情緒是感情的外化,同時也為“感情”與“心臟”建立了邏輯上的聯結。由此及彼,就不難理解“愛心、勇氣”等義項之所以也是heart的目標域了?!扒榫w”作為隱喻過程中的意向圖式的具象化,將源義與衍生義、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建立起了聯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引入heart的隱喻意義,如win one’s heart、heart of stone、brace one’s heart、cry one’s heart out、devour one’s heart等,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詞匯儲備,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的理解。
3.聯想鏈
“聯想鏈”是聯想理論的分支,強調個體已有的社會經驗、學習經驗在認知、理解未知事物時的正向作用。其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以舊聯想形成新聯想,在個體閱歷經驗的積累過程中,通過舊認知投射新認知,形成系統、穩定的“聯想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聯想鏈”的隱喻作用,一方面,便于學生理解帶有文化標記的英語詞匯、短語,豐富英語學科知識,完善英語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理解帶有文化標記的詞匯、短語,有助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以英語詞匯bread為例,bread既有“面包、食物”的義項,同時也有“生計”“謀生之道”的引申含義。究其原因,源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在西方,面包是主食,在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谶@樣的認識,學生對bread相關詞組的表達便不難理解了,如out of bread本意為面包沒有了,引申為“失業”,bread and water引申為“粗茶淡飯”,“All bread not baked in one oven.”潛臺詞則為“人心不同、不可強求一致”,“quarrel with one’s bread and butter.”引申為“自己和自己作對”。諸如此類的詞語、短句數不勝數,讓學生以聯想的形式發散思維,由此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學科知識背后的思想文化內涵,進而發展英語學與用的能力。
二、隱喻認知視域下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一)隱喻理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時,應抓住隱喻理論的本質屬性,即利用隱喻的認知屬性,以熟悉的具象圖式作為聯結新知與舊知的載體,以源問題(舊知)解決靶問題(新知),引導學生形成新概念,完善英語知識結構體系。
例如,在一詞多義詞匯的隱喻教學中,以介詞詞匯beyond為例,教師在講解該詞時,需要先讓學生明確該詞的本義,然后通過例句的形式延伸該詞的引申義,引導學生完成由“在另一邊”的物理意義轉向“除……之外”“遲于”“超出……之外”等隱喻意義的過程。為鞏固學生的認知,可引入語句協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The sea is beyond that hill.”(大海在山的那邊);“Some shops keep open beyond midnight.”(有些商店營業到半夜以后);“We succeeded beyond our hopes.”(我們獲得如此之成功,是我們始料所不及的);“I know nothing beyond what he told me.”(除了他告訴我的以外,別的我都不知道)
在具體語境中感知beyond的用法,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一詞多義詞匯的隱喻意義。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不斷發散思維,形成關于beyond的意象圖式,即形成系統化的認知結構,加深對詞語內涵的理解。
又如,在文化標記詞匯及習語的隱喻教學中,教師可告知學生: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礎,反映語言現象及特有的語言文化背景;隱喻作為獨特的思維認知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詞匯的隱喻意義略有不同。英語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初中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因此,教師應注重運用隱喻理論向學生滲透英語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講解過程中,可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滲透詞匯語言文化,著重凸顯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境下的具體義項,從而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奠定基礎。以英語詞匯horse為例,其本義為“馬”。中國以牛作為農耕的主要工具,西方則以馬作為生產的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迸c“馬”具有相似的隱喻意義,如strong as a horse被解釋為“力壯如?!?,talk horse的釋義為“吹?!钡?。除此之外,受西方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water一詞具有豐富的隱喻意義,如在西方文化中in low water可引申為“缺錢”的義項,by water中的water代表的則是“水路”的義項,of the first water中water代表的則是“品質與美德”的隱喻意義。教師在講解與語言文化相關的詞匯時,應讓學生了解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性。通過中西方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意象圖式進行隱喻投射,學生能在掌握中西方共性知識的基礎上,正確認識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
(二)隱喻理論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語法隱喻理念是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從語法層面提出的英語隱喻教學形式。隱喻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主要分為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兩類,其中概念語法隱喻相較于人際語法隱喻更為常見。概念語法隱喻,主要通過及物性改變和動詞詞性的變化而達成,即在英語語義系統中的各類過程(如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心理過程、物質過程等)、參與者(如主體、載體、心理現象等)、環境系成分(如時間、空間、因果、程度等)都可以進行隱喻轉換。例如:“A new program will take place in our class next week.”和“Next week will see a new program in our class.”兩句,物質過程(will take place)變成了心理過程(will see),同時A new program從原來的動作者變成了Next week這一感受者。
人際語法隱喻,即在人際交往中通過情態和語氣的隱喻,在闡述客觀行為之外,表達行為主體主觀層面的情感表達。以初中語法教學中的“同義句轉換”為例,在語法教學中引入隱喻理念,為初中英語同義句轉換教學提供了新的路徑。同義句轉換是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實用性較強的語法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不同詞匯形式所表達出的相同語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以語句“昨晚下了場很大的雪”的兩種不同表達形式的轉換為例:(1)The snow was heavy last night.(2)It snowed heavily last night.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這是何種語法隱喻類型(例句闡述的是及物性系統中的過程轉換,因此屬于概念語法隱喻)。其次,分析語句構成的功能成分。snow原本是行為發生的載體,轉換后變為了行為發生的物質過程,heavy轉換前代表的是雪的屬性,轉變后以heavily的形式出現,表示行為發生的方式。最后,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加大隱喻在同義句轉換語法教學中的引入力度,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和事物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英語語言表達方式,強化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知,在語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促進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語法隱喻現象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重要性,因為它所代表的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同時也反映了學習者的英語學習思維以及看待問題的感知能力。
(三)隱喻理論在初中英語習作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讓學生掌握隱喻的寫作方式,有助于學生提升寫作能力。首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隱喻。帶有教育性、藝術性的公益廣告,是學生感知隱喻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適當引入內容適宜、帶有隱喻意象的公益廣告。以“Your cigarettes,my gasoline,are destined not to fall in love—smokers are forbidden.”為例,這是一則出現在加油站的公益廣告,在加油站和吸煙行為之間引入了love,使戀愛的男女與cigarettes和gasoline建構起隱喻映射關系,愛情可以產生火花,但是加油站不可以,因此香煙和汽油注定是不宜在一起的。這樣引入隱喻知識,既能使學生感知隱喻在具體語句中的用法,又能使學生完成對日常知識的科普。其次,讓學生在情境中模仿隱喻。在學生對隱喻有所感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以模仿作為轉化隱喻思維的起始點。以“世界讀書日”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建構關于閱讀的隱喻情境。在此過程中適當給予學生思維啟發,提供例句“Let reading become a guide when you are in confusion.”,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找到“書籍”“閱讀”與實際生活中的具象元素的映射聯結,如a beacon、the key、are treasures、a good friend等。在學生找到“書籍”的意象圖式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將隱喻運用于寫作中。由于隱喻的語句中不應出現as、like之類的詞匯,因此需要提醒學生在寫作中避免使用類似的詞匯。再次,在寫作中訓練學生運用隱喻的能力。在學生準備英語寫作材料的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平臺,收集與習作主題相關的隱喻素材;在學生起草英語作文的階段,教師應注意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細化分析、總結概括,引導學生完善本體和喻體的聯結,使其成為完整的習作內容;在學生修改英語習作的階段,可讓學生通過自我修改、生生間交互修改、教師修改等方式完善英語習作。完成以上修改環節后,教師可組織習作交流討論會,引導學生總結自己或他人習作的優缺點及習作修改建議,并為學生提供明確的交流方向:隱喻出現在文章結構的哪一部分?為什么這樣構思?應如何恰當使用隱喻?……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交流討論,學生掌握隱喻在習作中的正確使用方法,提升了英語寫作能力。最后是習作定稿環節。經過感知、模仿、訓練、修改等環節,學生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隱喻認知結構,能將其運用于具體的英語寫作中。
英語是一門研究和運用語言的學科,而隱喻則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載體和工具,將隱喻理論引入初中英語教學,對學生詞匯、語法、習作等方面的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隱喻理論作為指導初中英語教學的新形式,有助于學生掌握英語學科知識,加深對語言文化的認知、理解、記憶和運用,進而提升英語綜合素質和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汪慧.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以牛津譯林版教材九上Unit 2 Reading:Colours and Moods為例[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6):63-65.
[2]周英莉,許卉艷,裔文軍,等.語法隱喻理論視角下能源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ESP研究,2021(4):59-68+101.
[3]康思婷.隱喻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校園英語,2021(24):71-73.
[4]鮑文蘭.基于概念隱喻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實踐與探索[J].英語教師,2021,21(6):68-69+73.
作者簡介:牙艷萍(1974— ),廣西都安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責編 黎雪娟)